南通人的祖先是谁(到底是斯人还是)

近日,孟子的一篇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一句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斯人”还是“是人”,网友们有不同意见。相关话题还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位。到底是网友记忆出现了偏差,还是教材真的变了?

南通人的祖先是谁(到底是斯人还是)(1)

记者多方调查后发现,在20世纪80至90年代中,我市的初中语文教材应出现过“斯人”的版本

妈妈是“斯人”,孩子是“是人”

市民张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儿子已经上初中了,小儿子还在小学。她说:“我们学生时代要背诵的课文中,对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段话印象很深。虽然大儿子和我说过现在课文中是‘是人’,但我记得,当年是‘斯人’啊。”记者采访了多位20世纪80至90年代就读初中的市民,除不记得这段古文的市民外,几乎在记忆中,都是“斯人”。

为此,记者前往我市多所中学的图书馆、档案馆、市图书馆等处,希望找到当年的教材。不幸的是,因年代久远,因市区多所初中经历多次校舍升级修缮,以及教材不列入档案馆保存档案名录等原因,未能找到相关教材的原件。

经过访问,多位教龄在三十年以上的中学语文教师均表示,在20世纪80至90年代,至少有三个版本的教材中是写的“斯人”。通大附中资深语文教师沈涛说:“因为教材每年都有配发,并且教学要按照最新版教材开展,所以在老师身边,十几年前的教材很难保存下来。而且,新世纪的语文教材中,已经统一为‘是人’了。”

据互联网消息显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在北京、河北等多地教材中被找到。作为20世纪80至90年代部分时期使用苏教版等多个版本初中语文教材的南通,在课本中显示“斯人”的可能性很高。

南通人的祖先是谁(到底是斯人还是)(2)

来源:视觉中国

现在很多字词读音和以前不同

张星说:“这几年辅导孩子作业,发现很多课本的原文和我之前学习的出现不同。比如‘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骑’字,我们当年读(jì),现在读(qí),我上次教小儿子读(jì),还被他回来嘲笑一番,说妈妈没文化。”在采访中,张星说,这几年,孩子学习中很多生字在诗词和词语中的发音出现了变化,例如“说(shuì→shuō)服”“铁骑(jì→qí)”“呆(ái→dāi)板”等。她说:“虽然现在孩子们对于这些词有了新读音,但是我还是觉得我以前的读音‘好听’。”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原第十三中学(现实验中学)就读的市民张弛说:“我也是记得初中时学的是‘斯人’。为了证实这个事情,我专门回老家找当年的教材,但是语文书早已不在。不过我觉得,作为古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好听,也更有古人、古文的那种味道。”

变化的背后,是文化在变

记者发现,在“斯人”和“是人”的争执中,一个名为“文化流变”的概念,慢慢显现出来。该概念表示,文化流变就是文化会在流传中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一般是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例如王之涣的《凉州词》诗句中有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但在很多古籍中,却有“黄砂直上白云间”和“黄沙直上白云间”两种记载。虽然文字不同,但“黄河远上白云间”和其他版本相比,更加诗意和壮美。

南通人的祖先是谁(到底是斯人还是)(3)

《唐诗纪事》(左)为“黄沙直上”

南通人的祖先是谁(到底是斯人还是)(4)

元本《乐府诗集》中为“黄砂直上”

白蒲高级中学高一(3)班班主任周楚清说:“这些变化在古代诗词以及语言流传过程中是常事。很多改变就是顺应百姓的习惯。只要能够服务于大众,这种变化就是可以肯定的。作为语文教师,只要绝大多数人认为可行,我就觉得可行。”

他表示,在课堂上,“斯人”“是人”之争是很好的话题,可以引导学生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去溯源,如何研究,养成学生学习古文的良好习惯,了解历史和中华文化。周楚清说:“我们要注重教授孩子方法,让他们去查资料,翻阅古籍。让孩子们养成求知的习惯,才能让这些争执变得有意义。”

来源丨南通日报

采写:南通报业全媒体记者 沈樑 高阳 实习生 王徐静

编辑:陈晓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