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概括题易错点(文言文分点突破)

文言文概括题易错点(文言文分点突破)(1)

一、专项练习

1.(2022·衡水市重点中学检测)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元兴三年。桓玄之乱,刘裕入朝。玄谓其司徒王谧曰:“裕风骨不常,盖人杰也。”玄后刘氏有智鉴,谓玄曰:“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终不为人下,不如早除之。”玄曰:“我方平荡中原,非裕莫可用者,俟关、河平定,然后别议耳。”初,苻氏之败也,王猛之孙镇恶来奔,以为临沣令。镇恶有谋略,善果断,喜论军国大事。或荐镇恶于刘裕,裕与语,悦之,因留宿。明旦,谓参佐曰:“吾闻将门有将,镇恶信然。”即以为中军参军。秋九月,加刘裕太尉,裕固辞。

八年夏四月,以后将军豫州刺史刘毅为卫将军、都督荆宁秦雍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毅谓左卫将军刘敬宣曰:“吾忝西任,欲屈卿为长史南蛮,岂有见辅意乎?”敬宣惧,以告太尉裕。裕笑曰:“但令老兄平安,必无过虑。”

毅性刚愎,自谓建义①之功与裕相埒,深自矜伐。虽权事推裕而心不服。及居方岳,常怏怏不得志。裕每柔而顺之,毅骄纵滋甚。尝云:“恨不遇刘、项,与之争中原。”及败于桑落,知物情去己,弥复愤激。裕素不学,而毅颇涉文雅,故朝士有清望者多归之,与尚书仆射谢混、丹阳尹郗僧施深相凭结。僧施,超之从子也。毅既据上流,阴有图裕之志,求兼督交、广二州,裕许之。毅又奏以郗僧施为南蛮校尉、后军司马,毛修之为南郡太守,裕亦许之,以刘穆之代僧施为丹阳尹。毅表求至京口辞墓,裕往会之于倪塘。宁远将军胡藩言于裕曰:“公谓刘卫军终能为公下乎?”裕默然,久之曰:“卿谓何如?”藩曰:“连百万之众,攻必取,战必克,毅固以此服公。至于涉猎传记,一谈一咏,自许以为雄豪,以是搢绅白面之士辐凑归之。恐终不为公下,不如因会取之。”裕曰:“吾与毅俱有克复之功,其过未彰,不可自相图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篡晋》)

【注】 ①建义:谓兴义军,举义旗。

A.桓玄的皇后刘氏,善鉴识人,她认为刘裕气宇轩昂,非同凡人,不如趁早杀掉他,但桓玄认为要平定中原地区,需要刘裕这样的人,不能杀。

B.王镇恶深谋远虑,善于果断行事,喜欢谈论军国大事。有人把王镇恶推荐给刘裕,刘裕和他交谈后非常喜欢,把他留在家里住下,赏识有加。

C.刘毅认为自己有愧西部重任,想请左卫将军刘敬宣屈尊南蛮校尉长史,刘敬宣感到害怕,把事情告诉刘裕。刘裕不以为然,批评他忧虑过度。

D.胡藩认为刘毅涉猎群书、善清谈吟咏,很多绅士和读书人都围绕在他周围,应趁机杀掉他,但刘裕认为他的罪行没有显露,不能互相残杀。

【解析】 C项,“刘毅认为自己有愧西部重任”错,原文“吾忝西任”只是谦词,并非真的认为;“刘裕不以为然,批评他忧虑过度”错误,原文刘裕笑着说:“只愿你老兄平安无事,一定不要过分忧虑”,是在宽慰刘敬宣,没有批评。

【参考译文】

东晋安帝元兴三年。桓玄发动兵变执政后,刘裕入朝觐见桓玄。桓玄对他的司徒王谧说:“刘裕气度不凡,应该是人中豪杰。”桓玄的皇后刘氏,有智慧,善鉴识人,她对桓玄说:“刘裕气宇轩昂,眼神顾盼非同凡人,恐怕最终不肯居于您之下,不如趁早杀掉他。”桓玄说:“我要平定中原地区,正需要刘裕这样的人。等到关中及黄河流域平定,这之后我们再讨论对他的处置吧。”当初,前秦苻氏政权衰败之时,王猛的孙子王镇恶前来投奔了东晋,东晋任命他为临沣令。王镇恶深谋远虑,善于果断行事,喜欢谈论军国大事。有人把王镇恶推荐给刘裕,刘裕和他交谈后非常喜欢他,于是把他留在家里住下。第二天早上,刘裕对部下说:“我听说名将之门会出大将,王镇恶就是一个例子。”于是立即任命他为中军参军。秋季九月,东晋朝廷加封刘裕为太尉,刘裕坚决推辞。

东晋安帝义熙八年夏季四月,东晋朝廷改任后将军、豫州刺史刘毅为卫将军、都督荆宁秦雍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刘毅对左卫将军刘敬宣说:“我有愧于担当西部重任,想请您屈尊做我的南蛮校尉长史,是否有辅助我的意思呢?”刘敬宣害怕,把事情告诉了太尉刘裕。刘裕笑着说:“只愿你老兄平安无事,一定不要过分忧虑。”

刘毅性格刚愎自用,自以为当年勤王起义的功劳与刘裕等同,非常骄矜自傲。因此,虽然暂时推举了刘裕,但心中并不服气。等做了藩镇首长后,常常因觉得志向没有机会实现而闷闷不乐。刘裕每次都对他柔和、顺服,导致刘毅更加骄纵。刘毅曾经说:“真遗憾不能与当年的刘邦和项羽共同争夺中原!”等败于桑落洲后,他知道人心已经不再归于自己了,于是更加恼怒激愤。刘裕平时不读书,而刘毅却常常涉猎文史,所以朝廷中有高雅声望的士人都争着归附于他,刘毅与尚书仆射谢混、丹阳尹郗僧施等人互相攀附结纳。郗僧施是郗超的侄子。刘毅任荆州刺史后,占据了长江上游,暗中有图谋刘裕的想法,便请求掌管交州和广州,刘裕答应了。刘毅又上奏朝廷请求让郗僧施做南蛮校尉、后军司马,毛修之做南郡太守,刘裕也答应了。刘裕让刘穆之代替郗僧施担任丹阳尹。刘毅上奏请求到京口向祖坟辞行,刘裕前往倪塘与他相会。宁远将军胡藩对刘裕说:“您说刘毅最终会屈居于您之下吗?”刘裕默然不答,很久后问:“您认为应该怎么办呢?”胡藩说:“统率百万大军攻战,进攻必定取胜,作战必定克敌制胜,刘毅本来就因为这非常敬服您。至于涉猎群书、清谈吟咏方面,刘毅认为自己是英雄豪杰,所以很多绅士和读书人都围绕在他的周围归附他。我担心刘毅最终不会心甘情愿居于您之下,不如趁倪塘会见之机杀了他。”刘裕说:“我与刘毅都有恢复晋室之功,他的罪行现在还没有显露,我们不能互相残杀。”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翟方进,字子威,汝阳人,年十二,失怙,好学,为小吏,数为掾吏所詈。蔡父奇其貌,曰:“有封侯貌,当以经术进。”遂辞后母,欲西至京师受经,母怜其幼,随之长安,织屦以给。积十馀年,经学明习,徒众日广,诸儒称之,后以射策甲科为郎。二三岁,举明经,迁议郎。是时宿儒有清河胡常,与方进同经,害其能,非之。方进知之,遣门下诸生至常所问大义疑难,因记其说。如是者久之,常知方进之宗让己,内不自安,其后常称述方进,遂相亲友。数年,迁朔方刺史,居官不烦苛,所察应条辄举,甚有威名,再迁丞相司直。初,方进新视事,而涓勋亦初拜司隶,不肯谒丞相,后朝会相见,礼节又倨。方进阴察之,勋私过光禄勋辛庆忌,又出逢帝舅成都侯商道路,下车立,须过,乃就车。于是方进举奏其状,曰:“臣闻国家之兴,尊尊而敬长,爵位上下之礼,王道纲纪。勋不尊礼仪,轻谩宰相,邪谄无常,不宜处位。”上以其所举应科,遂贬勋。会丞相薛宣坐广汉盗贼群起及太皇太后丧时三辅吏并征发为奸,免为庶人,遂擢方进为丞相。时后母尚在,方进内行修饰,供养甚笃,丁母忧,既葬三十六日①,除服起视事,以为身备汉相,不敢逾国家之制。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及长坐大逆诛,诸所厚善皆免,而上以其重臣,为隐讳。方进内惭,上疏谢罪乞骸骨。上报曰:“定陵侯长已伏其辜,君虽交通,然朝过夕改,朕无疑焉。”其见重如此。

绥和二年,薨。赐乘舆秘器,柱槛皆衣素。天子亲临吊问,谥曰恭侯。

(节选自《汉书·翟方进传》,有删改)

【注】 ①三十六日:汉文帝遗诏将三年之丧制度变成三十六天,并垂为定制。

A.翟方进宽容谦逊。方进在处理胡常问题时,没有与他针锋相对,而是派遣门下诸生去他的住所询问疑难问题,并记下他的说法,胡常最终被感动。

B.翟方进忠直敢言。涓勋不肯拜见丞相,傲慢无礼,但对成都侯礼让有加。方进认为这不符合上下之礼,王道纲常,于是上奏皇上。

C.翟方进严于律己。方进加强自身修养,供养后母十分孝顺,后母去世,他遵从国家制度,待守丧期结束才回来做官。

D.翟方进备受重视。翟方进与淳于长交好,等到淳于长因大逆不道被诛杀,与他交好的众人都被免罪,皇上也因他是重臣为其隐瞒。

【解析】 D项,“与他交好的众人都被免罪”错,原文的意思是都被免官。

【参考译文】

翟方进,字子威,汝阳人。十二岁时,父亲去世,爱好学习,做了一个小官吏,多次被掾吏责骂。蔡父认为他的形貌不同一般,说: “你有封侯的相貌,应该研究经术得以发展。”于是辞别他的后母,想要西行到长安学习经学。后母可怜他年纪尚小,随他到长安,织布做鞋供方进读书。过了十多年,翟方进在经学方面精通熟悉,徒众一天天多起来,很多大儒称赞他,后来因参加射策甲科考试做了郎。过了二三年,参加了明经考试,升做议郎。这时候有清河县博学老成的儒士胡常,和翟方进共同学习经学,内心嫉妒他的才能,而诋毁他。翟方进知道这件事后,派遣门下诸生到胡常的住所询问疑难问题,并记下他的说法。像这样过了很久,胡常知道翟方进的宗旨在谦让自己,内心不安,那之后便常常称颂翟方进,于是相互亲近友善。几年后,翟方进升迁做朔方刺史,为官没有繁杂苛细的法令,所考察的只要符合律条的就办,很有威名。两次升任做丞相司直。当初,方进刚任职,而涓勋也刚被授予司隶一职,不肯拜见丞相,后来在朝廷聚会相见,礼节又傲慢,翟方进暗中观察他,涓勋私下拜访光禄勋辛庆忌,出来时在道路上又遇到皇帝的舅舅成都侯王商,涓勋下车立待,等王商走过了,才上车。于是翟方进检举他的情况,说:“我听说国家的兴盛,要尊重恭敬尊长、遵守爵位上下的礼仪,这是王道的法纪制度。涓勋不遵礼仪,对宰相轻视怠慢,奸邪谄媚无常,不应该处在这个位置上。”皇上因为翟方进所检举的符合条律,于是将涓勋贬官。恰逢丞相薛宣因广汉地区盗贼群起以及太皇太后丧葬之时三辅官吏一起征发徭役作奸犯科的事获罪,被免去职位贬为百姓。于是提拔翟方进为丞相。当时后母还活着,翟方进加强自身品德修养,供养后母十分真诚。遭逢母亲去世,服孝三十六日,丧期满才治理国事,认为自己作为汉朝丞相,不敢逾越国家的制度。翟方进智慧才能有余,兼通法律条文吏事。当初,定陵侯淳于长虽是外戚,然而凭借才能谋划做了九卿,刚任职,翟方进独和淳于长交往,称赞并举荐他。等到淳于长犯大逆之罪被杀时,和淳于长交好的众人皆因淳于长免官,而皇上因为翟方进是重臣,替他隐瞒此事。翟方进内心惭愧,上疏谢罪请求免职还乡。皇上答复说: “定陵侯淳于长已经认罪伏法,你虽然和他交往,但是早上犯错晚上就改正,我不怀疑了。”翟方进就像这样被器重。

绥和二年,翟方进去世。赐乘车棺材和丧葬用品,房柱轩栏皆挂白素,天子亲自吊丧,谥号曰恭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顾觊之,字伟仁,吴郡吴人也。谢晦为荆州,为南蛮功曹。晦爱其雅素,深相知待。时大将军彭城王义康秉权,殷、刘之隙已著,觊之不欲与殷景仁久接事,乃辞脚疾自免归。在家每夜常于床上行脚,家人窃异之,而莫晓其意。后义康徙废,朝廷多以异同受祸。复为山阴令。山阴民户三万,海内剧邑,前后官长,昼夜不得休,事犹不举。觊之理繁以约,县用无事,昼日垂帘,门阶闲寂。自宋世为山阴,务简而绩修,莫能尚也。孝建元年,出为义阳王昶东中郎长史。明年,出为湘州刺史,善于莅民,治甚有绩。幸臣戴法兴权倾人主,而觊之未尝降意。或嫌其风节过峻,觊之曰:“不过使吾不为三公耳!”时沛郡相县唐赐,往比村朱起母彭家饮酒还,因得病。临死语妻张,死后刳腹出病。后张手自破视,五藏悉糜碎。郡县以张忍行刳剖,赐子副又不禁驻,事起赦前,法不能决。三公郎刘勰议:“赐妻痛往遵言,考事原心非存忍害,谓宜哀矜。”觊之议曰:“法移路尸,犹为不道,况在妻子,而忍行凡人所不行。不宜曲通小情,当以大理为断,谓副为不孝,张同不道。”诏如觊之议。子绰私财甚丰,乡里士庶多负其责,觊之每禁之,不能止。及后为吴郡,诱绰曰:“我常不许汝出责,定思贫薄亦不可居。民间与汝交关有几许不尽?及我在郡,为汝督之。凡诸券书皆何在?”绰大喜,悉出诸文券与觊之,觊之悉焚,宣语远近:“负三郎责,皆不须还。”太宗泰始初,四方同反,觊之家寻阳,寻阳王子房加以位号,觊之曰:“礼年六十不服戎,以其筋力衰谢,况年且八十,残生无几,不敢闻命。”孔觊等不能夺。太宗甚嘉之。三年卒,时年七十六。追赠镇军将军,常侍、刺史如故。谥曰简子。

(节选自《宋书·顾觊之传》有删改)

A.顾觊之富有远见。刘义康当权,他借口脚病辞官归家,家人不理解其做法。等刘义康免官流放,他因未卷入殷、刘二人的纷争,得以脱身。

B.顾觊之治政有方。山阴县一向难以治理,与前后在此任职的官员相比,他更善于化繁为简,以至山阴县政治清明,其治理效果无人能及。

C.顾觊之不畏权贵。幸臣戴法兴权倾朝野,而顾觊之宁愿放弃前程也从不降低身份,屈心以从,以致戴法兴嫌弃厌恶他风骨节操过于刚直。

D.顾觊之严于教子。他对儿子放债的行为十分不满,多次劝阻,而顾绰总是不听。于是他以智骗取了儿子的信任,火烧了债券,恩泽乡里。

【解析】 C项,原文“或嫌其风节过峻”不是指戴法兴嫌弃。

【参考译文】

顾觊之,字伟仁,吴郡吴县人。谢晦任荆州刺史时,让顾觊之做南蛮功曹。谢晦欣赏他文雅素净的风度,对他倍加重视优待。当时大将军彭城王刘义康当权,殷景仁和刘义康的矛盾已显露,顾觊之不想和殷景仁长时间接触,于是以脚病为借口辞官回家。在家时每天晚上常在床上走来走去,家里人私下里都非常惊异,但不知他的意图。后来刘义康被贬谪和废去官爵,朝廷中很多人因为受牵连而遭到惩罚。顾觊之再当山阴县令。山阴县有百姓三万户,是国内大县,前后到任的官员,即使日夜不停地操劳,事情仍然处理不好。顾觊之用简单的办法对付繁杂的问题,县里因此没什么麻烦,他白天把县衙门门帘放下来,门外寂然无声。在宋朝建国以来的所有山阴官员中,事务简约而政绩最突出的,没有人能超过他。孝建元年,调出京城做义阳王刘昶东中郎长史。第二年,他调出京城做湘州刺史,善于管理百姓,治理很有政绩。得宠大臣戴法兴权力压过皇上,而顾觊之不曾向他低头。有人嫌他风骨节操过于严厉苛刻。顾觊之道:“不过让我不做三公罢了。”当时沛郡相县人唐赐,到邻村人朱起的母亲彭氏家里喝酒,回来便病了。死前对他的妻子张氏说,死后要把他的肚子剖开查清病因。之后张氏亲手剖开她丈夫的肚子察看,唐赐的五脏都粉碎了。郡县的官员认为张氏残忍地进行解剖,唐赐的儿子唐副又不阻拦,因为这事发生在大赦之前,法官们不能决断。三公郎刘勰认为:“唐赐的妻子悲痛地遵守了唐赐的遗言,根据事实推究他们的心情,他们没有残忍伤害丈夫和父亲的动机,我认为应该原谅他们。”顾觊之认为:“法律规定移动路上的尸体,尚属不合法,何况是自己的妻子儿女,竟然残忍地做出一般人所不敢做的事情,对他们不应顾及小的情面,应该按照法律处理,我认为唐副的罪行是不孝,张氏是犯法。”诏书同意了顾觊之的建议。顾觊之的儿子顾绰家财非常多,同乡的士人和普通百姓很多人欠他的债,顾觊之每每劝他不要这样做,但没有效果。等到后来顾觊之当吴郡太守时,骗他的儿子顾绰说:“我经常不许你放债,细细想一想,贫穷也确实不能忍受,和你有关的乡亲中还有几多人的债没有还清?趁我在太守任上,替你督促他们。那些债券在哪里?”顾绰非常高兴,把他的所有的债券送给顾觊之,顾觊之将这些债券全部烧掉,并且告诉远近的乡亲们:“凡是欠我家三郎的债务,都不需要偿还了。”明帝泰始初年,四方各镇同时反叛。顾觊之家在寻阳,寻阳王刘子房给顾觊之授予爵位名号,顾觊之说:“按礼制规定年到六十不穿军装,因为他们体力衰退,何况我年近八十,余生不多,不敢接受您的任命。”孔觊等人不能改变他的主意。明帝非常赞赏他。泰始三年去世,享年七十六岁。死后被追赠为镇军将军,常侍、刺史的官职照旧,谥号为简子。

二、综合练习

(2021·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解去。晋王传檄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逖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B.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C.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D.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解析】 “少有大志”是“范阳祖逖”的谓语和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项;“中夜”是“闻鸡鸣”的时间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项。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B.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D.传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解析】 C项,“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错。从原文来看,“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这里的“部曲”是指祖逖的私家军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

B.祖逖北伐,先在谯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桓宣救;后镇雍丘,屡次派兵邀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又为攻取河北练兵积谷,与后赵相持。

C.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

D.祖逖死后,后赵频频侵犯河南地区,攻陷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抵挡不住,退驻寿春,后赵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了骚乱。

【解析】 A项,“仍然尽力支持”错。原文是“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只给了一千人的粮食,三千匹布,连军队都没给,让祖逖自己招募,算不上“尽力支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4分)

译文: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4分)

译文: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情绪激动引发重病。

【解析】 (1)题得分点有:报,答复;听,听凭;互市,互相贸易。(2)题得分点有:遂,成;感激,情绪激动。

8.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答:(1)祖逖多次拦击后赵军队取胜,使得后赵疆土缩小,后赵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2)祖逖没有阻止民间互相贸易,并约束士兵不要侵犯后赵百姓,使得两国边境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

【参考译文】

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等到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谘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是臣下怨恨叛乱,而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外族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假如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 司马睿一向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秋季八月,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发誓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祖逖已经进入谯城,石勒派遣石虎包围了谯城,桓宣来解救祖逖,石虎解围而去。晋王传檄文昭告天下,称:“石虎胆敢率领犬羊乌合之众,渡过黄河荼毒民众,现派遣琅邪王司马裒等九军、精锐士卒三万,由水、陆四路直赴贼寇所在地,受祖逖指挥。”大兴三年,祖逖镇守雍丘,多次派遣兵士拦击后赵军队,后赵镇守的将士归附祖逖的很多,后赵疆土日益缩小。这一年秋天七月,皇帝下诏加封祖逖镇西将军。祖逖在军中,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业生产,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即使关系疏远、地位低下的人也用礼遇结交。祖逖在积谷练兵,为夺取黄河以北做打算。后赵王石勒很担心这件事,于是到幽州为祖逖修了祖父、父亲的坟墓,安排了两户人家替他们看守祖坟,于是给祖逖写了一封信,请求通使及互相贸易。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禁止将领们不使他们侵犯后赵的百姓。两国边境之间,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大兴四年秋季七月,朝廷让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守合肥,祖逖已经扫除了障碍,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而戴渊突然有一天来统领这里,祖逖内心怏怏不乐,又听说王敦与刘刁互相结怨,将要有内乱。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情绪激动引发重病。九月,死在雍丘。豫州的男女百姓都像失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谯国、梁国之间都为祖逖建立祠堂。祖逖去世后,后赵多次侵犯黄河以南,攻取了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不能抵抗,退守寿春。后赵于是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骚乱不安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