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鹤唳出自哪次战争(甲午战前风声鹤唳)

引言:1894年,日本为达到占领朝鲜、征服中国之目的,抓住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的机遇,乘机出兵朝鲜,以此挑起战端,然而清廷就像东郭先生一样,没有认清狼子野心日本的邪恶用心,反而一味地寄希望于国际调和,以此达到平息战端的妄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战争一触即发之际,中日双方在做着怎样的准备?1894年7月9日,俄国回复李鸿章“俄国只能以友谊劝日本撤兵,不能相强”。于是李鸿章想透过俄国干涉以阻止日本侵略朝鲜的设想破灭。同时,日本正厉兵秣马,磨刀霍霍。1894年7月10日,据《北洋海军大事记》记载:“日本为统一海军指挥权,取消按区域划分舰队方法,收全国海军为常备和警备两个舰队”。反观清廷却陷入相互倾轧,内讧争斗之中,一场即将展开的决战在尚未打响前已见分晓。日本卧薪尝胆,举全国之力大治海军

战争靠实力说话!昔日小学生、蕞尔小国的日本敢于挑战天朝上国的近千年来的老师,就在于其羽翼丰满,有了足够战胜清廷的本钱,其中日本长达二十多年举国之力大治海军,其海军实力迅速崛起。

风声鹤唳出自哪次战争(甲午战前风声鹤唳)(1)

日本明治天皇

1868年,日本开始实施明治维新,从此由封建主义落后国家迈进资本主义先进国家行列。明治维新后,日本就把“武国”和“扩张”作为最高国策,提出了“南进”和“北进”侵略政策。“南进”就是企图占领中国东南沿海和台湾等地作为基地,向东南亚一带扩张,这就是所谓的“海洋政策”。“北进”就是企图吞并朝鲜,并把朝鲜作为入侵中国的跳板,进而征服全中国,称霸亚洲,这就是所谓的“大陆政策”。

日本为实施其“大陆政策”,便急不可耐地开启了以发展海军为中心的扩军备战。1868年,明治天皇谕令称“海军为当今第一急务,务必从速建立基础。”1870年,兵部大辅前原提出,要用20年时间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1872年,日本政府取消兵部省,分设陆军、海军两省,以加强对海军的领导。1882年,日本海军已拥有舰船12艘,1887年则发展到22艘。

风声鹤唳出自哪次战争(甲午战前风声鹤唳)(2)

定远舰

中国购买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巨舰,对日本是一个巨大的震撼,也是一个极强的刺激。1886年北洋舰队访问日本长崎时,铁甲巨舰定远号引起日本各界极大关注,甚至对日本人产生了很大的威慑作用,“一定要打败定远”成为此后日本海军官兵一句常挂在嘴边的话,就连日本小学生做游戏的内容也会是日本舰队打败中国定远舰和镇远舰。由此可见日本政府对外扩张、以武力征服大清国的思想影响之深。

北洋海军的发展暂时遏止了日本的扩张野心,同时也直接刺激了日本发展海军的狂热。1886年,日本政府发行1700万元海军公债,实施建造3艘二等海防舰的计划。1889年7月至1891年3月,排水量为4278吨的严岛、松岛、桥立先后在法国和横须贺下水。这三艘军舰,各配有320毫米口径巨炮1门,以对付“定远”、“镇远”的305毫米立炮。航速也高出“定远”、“镇远”1.5节,使日本海军实力得到充实。

风声鹤唳出自哪次战争(甲午战前风声鹤唳)(3)

日本间谍小川又次

1886年,日军参谋总长山县有朋派遣参谋本部陆军大佐小川又次等大批间谍到中国侦查。1887年春,参谋本部提出了《征讨清国方略》,对中国总兵力和各省军力分布做了详细报告,分析了清政府的财政、军费、海军建设、沿海和长江防御设施、官僚和国民素质,分析了日本政府财政状况、军费和海军建设、日本官僚和国民素质,提出在中国实现军队改革和欧美拥有远东之前,即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准备。

同年3月,天皇下令从内库拨款30万元作为海防补助费。全国华族和富豪也竞相捐款,至9月底,捐款数达到103.8万元。这些资金均被用作扩充海军军备。

1888年,日本提出第七次扩充海军案。海军大臣西乡从道以俄国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中国发展海军为由,提出日本必须迅速发展海军。1889年山县有朋出任首相,提出“主权线”和“利益线”概念,认为日本是主权线,朝鲜是利益线,为了确保利益线,就要攻取中国,极力扩大军费开支,由原来占国家预算总额的10%,猛增到30%

风声鹤唳出自哪次战争(甲午战前风声鹤唳)(4)

海军大臣桦山资纪

1890年,新任海军大臣桦山资纪仍以中国和英国远东海军为假想敌,进一步推算中国军舰的吨位和英国在远东舰队的吨位,又提出海军第八次扩张案。

在七、八两次扩张案中,日本共购买或制造了3艘巡洋舰、1艘通报舰。其中“吉野”购自英国,排水量4160吨,时速23节,是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巡洋舰。日本海军总吨位近6万吨,海军整体实力迅速赶上了中国。由于日本海军起步较晚,在设计时吸收了当时世界海军科技的最新成果,在许多性能上还超过了中国军舰。

1891年3月,俄国宣布西伯利亚铁路开工,山县有朋等怕影响其“大陆政策”实施,力主在通车之前击败中国,夺取朝鲜。为了取得对中国海军的优势,日本更加紧建造和向英、法等国购买军舰,大力添购速射炮和快速巡洋舰。1890年,明治天皇谕令拨出内帑30万元作为添购军舰的费用,并再次向民间征集海军费用。半年之间所募集的海防献金达到了203万元

1892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说服了自由党,通过了制造10万吨军舰的计划,年度军费竟占国家预算的41%强。自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元,还亲自发起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捐造军舰的运动,补充造舰费用。

在他的影响下,皇后也将部分首饰捐出,变卖后用于购买和建造军舰,贵族和富豪更是竞相捐款,可以说整个日本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打败中国为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

日本海军经过几十年发展,到甲午战争前已拥有大小军舰33艘,鱼雷艇37艘,排水量6.3万吨,日本海军整体实力已超过北洋海军。

风声鹤唳出自哪次战争(甲午战前风声鹤唳)(5)

吉野号巡洋舰

为适应大陆作战需要,明治政府还着手整顿舰队编制。先是将日本全国海岸划为5个海军区,分属3个镇守府。1894年7月10日,为了对舰队集中领导,取消了按区划分舰队办法,将全国海军分为常备和警备两个舰队。19日,又把警备舰队改称西海舰队,并将常备、西海舰队组成联合舰队,海军中将伊东祐亨为联合舰队司令官,海军少将坪井航三为先锋队司令官,海军大佐鲛岛员规为参谋长。

与此同时,日本建成陆军7个师团,战斗兵力7万多人,战时可达23万人。日本已完成了对中国进行侵略战争的准备,只等挑起战端的时机了。

清廷安于现状,穷奢极欲,北洋海军停滞不前

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靠船坚炮利轰开中国的大门,闭关锁国的大清王朝开始坠入万劫不复的命运,也由此认清西方船坚炮利的威力,开启了国防由陆防向海防的转型。

1874年,日本借口牡丹社事件对中国台湾发起了侵略。尽管这场侵略从规模到后果远不如两次鸦片战争,但对清廷统治阶层和士大夫阶层产生的震动是前所未有的,也促使清廷决策者重建国防已到了刻不容缓地步,由此开启了第一次海防议,讨论的结果是中国的国防格局出现了“海防和塞防双战略重心”的局面。

风声鹤唳出自哪次战争(甲午战前风声鹤唳)(6)

1897年牡丹社事件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879年,贪得无厌的日本吞并了琉球,同时派出舰只游弋于台湾和朝鲜,这使得清廷突感海上压力增大,开始警惕日本这个邻居了,开始重视北向的海防建设。1880年,光绪皇帝要求李鸿章要加快北洋海防建设。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一支舰队福建海军一战而溃,“樯橹灰飞烟灭”,清廷受此沉重打击,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所谓“海防大筹议”,讨论的结果是建立海军衙门的同时,精练海军要以北洋先练一支为先,就是要优先北洋海军的建设。

尽管李鸿章就任北洋大臣以后,他从1875年就开始推动北洋水师的建设,但清廷责令他优先发展北洋,使他拿到了尚方宝剑,也使北洋海军步入发展快车道。

风声鹤唳出自哪次战争(甲午战前风声鹤唳)(7)

北洋海军官兵合影

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时,2000吨级以上的战舰,日本有5艘,北洋海军有7艘,海军总吨位达27400吨,是日本海军的2倍,其实力远远超过日本。而且以大沽和辽东半岛的旅顺,以及山东半岛的威海为三个战略支撑点的环渤海防御带已经建成。

然而,北洋海军成军后不久,发展即停滞不前。北洋海军发展停滞时期,也正是日本海军迅速崛起的时期。战前北洋海军曾于1886年和1891年两次访问日本,不少军官对日本舰队进行了观察。

刘步蟾报告了丁汝昌,日本海军实力已迅速提高,北洋海军应抓紧时间添船换炮。北洋海军打算给“定远”、“镇远”各增添口径120毫米快炮6尊,给“济远”、“经远”、“来远”各添置口径120毫米快炮2尊,但经费难以筹措,李鸿章只能建议,先购“定远”、“镇远”二舰所需快炮,其余待以后陆续添购。

风声鹤唳出自哪次战争(甲午战前风声鹤唳)(8)

定远舰管带刘步蟾

1891年,户部又明确规定,为摆脱财政困难,南北洋两年之内停购外洋船炮。这样,北洋海军自成军至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海军先前的优势已荡然无存。

日本正如火如荼壮大海军实力,而北洋海军实力又是怎样呢?1894年7月4日,李鸿章在上书《海陆兵数折》中,专门就北洋海军的真实家底上奏清廷:

北洋海军现有“定远”、“镇远”二铁甲舰,“济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快船五艘,皆购自外洋。“平远”快船,造自福州船政船厂。此外,“超勇”、“扬威”二船皆系老船。“镇东”等四艘蚊子船仅备守口,“威远”、“康济”、“敏捷”三船专备教练学生,“利远”船专备转运粮械。并陈陆军布防形势,称海军就现有铁快各船,助以蚊子船、鱼雷艇与炮台相依辅,似渤海门户坚固,敌人尚未敢轻蔑。

海军被日本远远超出,清廷陆军实力也是甘拜下风。在李鸿章上书《海陆兵数折》中自报家底:战前驻扎在天津、旅顺、大连、威海等地的淮军等练勇有毅军、亲庆军、铭军、盛军、武毅军、仁字军、嵩武军等番号,兵力38642人。加上驻扎在奉天的奉军,以及练军中比较有战斗力的部分共14639人,清军北洋主力部队共有53281人兵力。这就是清朝陆军中真正能调用对日作战的真实家底。

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风声鹤唳出自哪次战争(甲午战前风声鹤唳)(9)

1894年时,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主力军舰数据对比

北洋海军之所以停滞不前,一方面因为李鸿章和清政府满足现状,浅尝辄止。中国海军发展主要针对日本海上威胁,北洋海军成军后,李鸿章和清政府错误地认为,以现有力量完全能够抑制日本的野心,因此对海军建设开始放松。李鸿章毕竟是一个封建官僚,等其发觉日本海军已超过中国,他又自叹“后难为继”,其海防思想逐渐走向倒退,愈加消极被动。另一方面发展海军离不开经济实力,而清政府腐败造成的财政困难,也大大制约了海军的发展。政治腐朽,党派之争,内耗不断,慈禧穷奢极欲,花巨资修建颐和园,实施紫禁城西侧的南海、中海、北海工程(史称“三海”工程)。工程耗资巨大,大大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给北洋海军建设发展造成严重后果。

风声鹤唳出自哪次战争(甲午战前风声鹤唳)(10)

颐和园石舫

1894年,醇亲王借慈禧六十寿辰拟“在颐和园受贺,仿康熙、乾隆年间成例,自大内至园,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挪海军经费,缮修颐和园,布置点景,广收贡献。然而,适逢中日甲午战争即将爆发之时,当有人提出停止颐和园工程,停办景点,移作军费的时候,慈禧却大发雷霆,说出了“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之语。相较于日本皇室节衣缩食支持海军发展,而清廷最高统治者却穷奢其欲,置国家安危之不顾,战争胜负的天平已倾向了日本!

清廷政争不息,内讧不断,战守失策

时间进入1894年7月中旬,朝鲜境内黑云压境城欲摧。在中日双方陈兵朝鲜,外交斡旋失败,双方剑拔弩张的形势下,日本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全力谋划备战之际,而清廷从中央到中枢,从中枢到地方以及北洋海军内部等陷入政争不息,内讧不断,勾心斗角的权力游戏之中…

风声鹤唳出自哪次战争(甲午战前风声鹤唳)(11)

慈禧太后

其一,清廷自朝鲜争端以来,在高层形成了以光绪皇帝为首的主战派与慈禧太后为首的主和派之间的相互斗争,光绪皇帝为首的主战派形成帝党集团,慈禧太后为首的主和派为后党集团,实际上,朝政大权仍由后党集团把控。而手握兵权和外交大权的李鸿章属于后党集团。此时的帝党集团妄图凭借此战打压后党以及李鸿章势力,乘机夺回最高领导权。

风声鹤唳出自哪次战争(甲午战前风声鹤唳)(12)

翁同龢

战争初期,光绪皇帝老师、户部尚书翁同龢等便拟定了“攻守相济”、“以湘抑淮”的内外方略,除了高唱主战宏论外,未见他们对战争作实质性的赞划和补救。清流派代表人物的李鸿藻认为“海军船只一无所用,真可杀也”。被历史推到战争前沿的李鸿章夹在中间,时时处处扯李鸿章后腿,使其里外受气,进退维谷。

其二,陆海分属,事权不一,各自为政。据《北洋海军大事记》记载:1894年7月10日,就在日本统一海军指挥权的同一天,李鸿章电其胞兄李瀚章,说北洋军舰无法调往台湾协防,“广甲”、“广乙”、“广丙”亦未便调往。中国新式兵轮不如日本之多,临时调抽,徒滋贻误。先是,清廷从邵友濂所请,著刘坤一调南洋军舰赴台备用,刘坤一称南洋兵舰不敷,请商之北洋、广东。

从上述记载来看,大敌当前,本应勠力同心,同心协力,一致对外,但从湘军将领刘坤一的作为上来看,只顾保存自身实力,不是倾力相助,而是看李鸿章的笑话。好在两广总督李瀚章作为李鸿章的胞兄,看在兄弟情义上,让“广甲”、“广乙”、“广丙”三舰留在北洋。

风声鹤唳出自哪次战争(甲午战前风声鹤唳)(13)

李鸿章胞兄李瀚章

其三,李鸿章作为战争总指挥,其率领的北洋海防力量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北洋海军,一部分是淮军部分主力营队,还有一部分是湘军的部分营队,前者是海军,后两者是陆军。在陆军之内由于各属其军,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指挥。在陆海之间几无配合,比如北洋海军基地旅顺有六个陆军的营,但这六个营的统官各不统属,相互并不协调。而在威海的北洋海军指挥中枢,虽然海军归北洋提督丁汝昌指挥,但岛上的北洋护军及威海南北帮炮台的陆军守备部队却归戴宗骞指挥,丁戴二人在后来的威海卫战争中,曾就协调指挥权发生过多次争吵,互相掣肘,战守失策,也是导致战争失利的重要原因。

风声鹤唳出自哪次战争(甲午战前风声鹤唳)(14)

北洋大臣李鸿章

其四,北洋海军作为洋务运动最大成果,也是李鸿章倾尽心血打造新式军队,但在将领内部也是派系林立,相互倾轧挤兑。像提督丁汝昌,因是陆军出身,属于外行指挥内行,就令清流派指三道四,甚至在战前的节骨眼上,就有人弹劾丁汝昌,欲罢之而后快。

据《北洋海军大事记》记载:1894年7月12日,侍读学士文廷式,指责北洋海军靡费千余万却不能一战。丁汝昌本庸才,海军驾驶尽用闽人。习气既兴,选材亦隘,赏罚不公,贤愚不辩……

风声鹤唳出自哪次战争(甲午战前风声鹤唳)(15)

文廷式

应该讲,清流派文廷式将北洋海军和海军提督丁汝昌极力抹黑,说的一无是处有失公允,但一针见血指出北洋海军闽系将领一手遮天,派系争斗却是实情。

风声鹤唳出自哪次战争(甲午战前风声鹤唳)(16)

刘公岛上丁汝昌塑像

北洋海军高级将领中除了丁汝昌是淮军将领外,大多是福建人,日常以闽南语为主,福建情感挂在嘴边,又都是留英归来,船上又有很多英国教官,自然是张嘴闭嘴的英语版“兄弟在英国的时候”。比如,据史料记载定远舰管带、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期驾驶班毕业、科班出身技术官僚的福建人刘步蟾等就不服丁汝昌调遣。另外,北洋海军骨干将领之间还存有福建帮和广东帮等地域,或者拉帮结派的斗争。因为以刘步蟾和林泰曾为北洋海军二三把手的骨干将领大都是福建的,而邓世昌,李和等是广东的,由此看来北洋海军内部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成为人心涣散,争权夺利的名利场。

结语:李鸿章曾自叹甲午一战乃以北洋一己抵日本全国。事实上,除了对付日军,他还得同时面对清廷的猜忌和同僚攻讦。清廷疑其“跋扈”,台谏参其“贪婪”,其处境之尴尬难以言表。可以说,在中日甲午战争尚未打响前,由于清朝政治腐败,从上到下,政争不息,争权夺利,互相倾轧,一盘散沙,这样的政府和军队,不仅无法完成举国一战,而且也不会取得战争胜利!

本文系《北洋海军历史上的今天之十一》,持续更新,敬请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