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课文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习内容全解)

课文内容

六年级课文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习内容全解)(1)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化学家。一天,他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玫瑰花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无独有偶。20世纪初的一天,因病住院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无聊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他将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作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病愈之后,魏格纳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个有趣的现象。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他注意到,一位名叫米歇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在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的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魏格纳认为,这种蚯蚓的分布情况正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否则,蚯蚓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1915年,魏格纳系统整理了他的“大陆漂移学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在地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文章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当代作家叶永烈于198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主要是用多个事例论证并告诫了人们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发现,才能获得真理,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只有"打破砂锅问到底",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找到答案,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全文条理清理,通俗易懂,字里行间闪烁着知性之美、智慧之美。

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写于1981年,当时是为安徽新创办的《科苑》杂志写的,最先发表在杂志的创刊号上。大学期间,叶永烈作为北京大学化学系学生,在正课之余,读了许许多多化学史著作,之后从化学史进而扩大到科学史,亦是大量阅读。在二十岁的时候,叶永烈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其写《十万个为什么》的"技巧"之一,就是从科学史上有趣的故事说起,从中引出相关的科学原理,回答"为什么"。后来,他写科学杂文,也就以生动的学事例论证科学主题,论证哲理。此文是科学杂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就的。

学习目标

(一)积累“域、惯”等字,“司空见惯”“锲而不舍”等词。

(二)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四)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的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同步练习

六年级课文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习内容全解)(2)

六年级课文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习内容全解)(3)

六年级课文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习内容全解)(4)

六年级课文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习内容全解)(5)

六年级课文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习内容全解)(6)

六年级课文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习内容全解)(7)

六年级课文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习内容全解)(8)

六年级课文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习内容全解)(9)

六年级课文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习内容全解)(10)

字词积累

1.生字积累

六年级课文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习内容全解)(11)

六年级课文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习内容全解)(12)

多音字:自转(zhuàn) (zhuǎn)学

(jiě)解除 押解(jiè) 姓解(xiè)

2.课内词语

诞生 机械 教授 旋涡 逆时针 纬度 华罗庚 领域 锲而不舍

3.词语解释

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4.近义词:敏锐—敏感 探索—探求 诞生—出生 疑问—疑惑 司空见惯—屡见不鲜

无独有偶—成双成对

5.反义词:真理—谬误 平常—特殊 诞生—死亡 敏感—迟钝 独立—依赖

无独有偶—举世无双 司空见惯—鲜为人知

6.词语拓展(和“司空见惯”意思相近的词语):

不足为奇 见怪不惊 不乏先例 层出不穷 熟视无睹 屡见不鲜

知识链接

1.石蕊试纸是常用的试纸,是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最古老的其中一种方式。分为有红色石蕊试纸和蓝色石蕊试纸两种。碱性溶液使红色试纸变蓝,酸性溶液使蓝色试纸变红。

2. 大陆漂移假说

这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作者介绍

叶永烈,1940年生,浙江温州人。科普作家、报告文学作家。2005年获中国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奖。主要作品: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纪实文《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和蒋介石》等。

结构梳理

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第2自然段:概括地指出千百年来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是怎样发现真理的。

第3自然段:列举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紫罗兰的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

第4自然段:写魏格纳仔细观察世界地图,发现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第5自然段:阿瑟林斯基从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入手,经过反复观察实验,推断出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最容易做梦的普遍规律。

第6自然段:科学并不神秘,只要能“善于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第7自然段:“善于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需要有善于独立思考并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第二部分(2—5自然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列举的三个生活中的事例,证明前面提出的观点是正确的。

第三部分(6、7自然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见微知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六年级课文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习内容全解)(13)

六年级课文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习内容全解)(14)

句子分析

1.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引用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名言,既可作为中心论点,又可以充当理论依据,一举两得。

2.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意思相同。“?”: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通过探索,解决了问题,发现了真理。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无独有偶。

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第二个事例。

4.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这一问句起到了过渡的作用,既是魏格纳对自己的发现的疑问,又引出了魏格纳对地图的进一步研究。

5.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句话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即只有那些“有准备”“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才能发现真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作者运用排比的句式层层深入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有很强的的说服力。

6.说一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

只要善于观察,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 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 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中心思想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接下来主要用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写作练笔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下面任一观点用几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

有志者事竟成;勤能补拙;玩也能玩出名堂;“失败乃成功之母”“团结就是力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内容梳理

1. 说说课文围绕“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讲了哪几件事?

(1)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石蕊试纸。

(2)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中经过反复研究推论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得出“大陆漂移学说”。

(3)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中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2. 蚯蚓的分布问题是怎样成为地理名著中的例证的?

蚯蚓的分布问题,本来属于生物学研究的范围,但是地质学家魏格纳却以密卡尔逊的论文中提出的问题为起点,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推论蚯蚓的分布情况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将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地理名著中的一个例证。

3. 你能说说这三个事例的共同点吗?

(1)内容上:都是讲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都是讲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都共同论证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写作上: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

4. 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来写的呢?

按“___________”的结构写的,先提出中心论点,用三个事例证明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论点。

5. 这三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

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问题—追根溯源,找到真理

6. 说一说这三个事例中的主人公都有怎样的特点?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么科学家们是靠着怎样的科学精神,在漫漫的科学长途中寻找到真理的呢?

他们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在发现问题之后,他们进行了反复的实验。他们正是凭借这种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精神,才发现了真理。

7.找到真理需要什么条件?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

8.学完这篇课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积累拓展

1. 科学史上,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受到启发,不断实验和研究,最后找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还能举出几个吗?

瓦特从水蒸气推动壶盖的现象中受到启发,改良了蒸汽机;鲁班的手被植物叶子划伤,后来他发明了锯子;牛顿在苹果树下被掉下来的苹果砸到了头,后来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2.名人名言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 ——马克思

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 ——杜威

写作参考

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一个观点,一般都先提出观点,然后用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最后总结得到启示。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掌握好结构,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做好“事”与“事”、“事”与“理”之间的过渡;要摆清“事”与“理”的关系,所陈述的事例要是为阐述的道理服务的,事例要真实可信,道理要简明扼要,突出主题。

阅读扩展

詹天佑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条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200公里,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当时,清朝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朝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

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各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长1100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两头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就是詹天佑。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