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有哪些运动员夺奥运会金牌 揭秘佛山奥运健儿摇篮

8月8日晚,东京奥运会落下帷幕。本次奥运会中,佛山以两枚银牌的战绩创造了历史。

其中一枚,是陈清晨的羽毛球女双银牌。上一次有广东羽毛球女双参加奥运会,已是13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在奥运会上夺牌的,已是17年前的雅典奥运会。

另一枚,是郑鹏飞的皮划艇静水男子1000米双人划艇银牌。这是自孟关良/杨文军在雅典奥运会为中国皮划艇夺得首枚奥运金牌、北京奥运会成功卫冕后,中国皮划艇在奥运赛场沉寂13年后续写荣光的时刻。

陈清晨与郑鹏飞,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个人,却出自同一所体校——佛山市顺德区业余体校(下称“顺德体校”)。这所硬件设施居于中下水平的学校,建校63年来,已走出5位世界冠军,被称为“冠军的摇篮”。

广东有哪些运动员夺奥运会金牌 揭秘佛山奥运健儿摇篮(1)

顺德体校门口。

训练要四处“打游击”

顺德体校位于大良一隅。进入校门,一眼就能看完整个校园:一个水泥地院子,几个小篮球场,两栋五层高的楼。一栋是学生宿舍和食堂,另一栋是自习室和办公室。

广东有哪些运动员夺奥运会金牌 揭秘佛山奥运健儿摇篮(2)

顺德体校里的学生宿舍楼。

“学校实在太小了,就是个‘弹丸之地’。”顺德体校校长毛国斌介绍,学校创建于1958年,目前已开设田径、游泳、皮划艇、足球等11个项目,有400多名在训学员。

校内没有训练场所,所有训练都在附近的游泳馆或体育中心进行,需要提前协调时间,还要付费。

顺德体校的训练条件艰苦,全校师生都心知肚明,但毛国斌已经知足。早先他还是教练的时候,那段时间的训练艰辛程度能成为顺德体校的一个缩影。

毛国斌1990年7月来到顺德体校,从事皮划艇教练工作。刚开始没有游泳馆供他们训练,他就带着学员们到附近的河涌里练,那条河涌宽80米左右,水很浑浊,“学员经常一掉下去一身泥,有时头都栽进泥里去了。”

回忆过去他带队训练时的艰辛,毛国斌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他还记得,当时学员们下午上完文化课后,要一人扛一条艇跑步到达训练地点。因为经常下课后时间赶不及,“他们跑步相当于热身了”。

后来条件稍好以后,皮划艇队伍转到顺峰山公园的桂畔湖训练。但桂畔湖里水草多,经常缠住艇,影响训练。

“直到现在训练场地也不固定,经常‘打一枪换一个场地’,能坚持下来非常不容易。”顺德体校皮划艇教练胡永麟忍不住感慨。

可就是这个“弹丸”之地,建校63年以来,先后培养和输送了蔡兆鸿、池聘、张标洪、陈清晨、郑鹏飞5位世界冠军,及500多名省级、国家级优秀队员。其中“十三五”期间有77人,他们在世界大赛中12人次获得第一名,在业界创下“培养冠军的摇篮”的传奇。

“我们是在创造运动员”

2006年年底,郑鹏飞跨越大半个中国,从黑龙江慕名来到顺德体校。其实早在2002年,就有全国各地的学子慕名而来。

外界一直很好奇,这所体校的硬件设施只能算中下水平,为何能吸引学员不远千里来求学,又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把十来岁的孩子培养成优秀运动员?

“每一个运动员成功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专业的教练。”毛国斌介绍,目前学校教职工有39人,其中教练23名,他们大多是退役的优秀运动员,也有从顺德体校培养输送到省队、国家队退役后再回校任教的。

胡永麟是郑鹏飞的师兄,2003年从顺德体校输送进入省队,2014年退役,第二年就回到顺德体校,从事顺德皮划艇队的教练工作。

每年,顺德体校的教练们都要到各个镇街学校去选拔人才,早先通讯、交通不发达时,他们只能踩几十公里单车去村里的学校,边问边找,只为找到“好苗子”。

找到“好苗”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怎么将这些“好苗”培养出来是更大的难题。

顺德体校是一个基层体校,每个运动项目基本只有1-2名教练,而每个项目平均有10-20个学员不等。

毛国斌记得,郑鹏飞刚来顺德体校的时候14岁,身高1米6左右,年龄偏大,身形条件也一般。因为皮划艇项目在选拔人才时,要求运动员个高且臂长肩宽。而且当时郑鹏飞还是个“旱鸭子”——不会游泳。

广东有哪些运动员夺奥运会金牌 揭秘佛山奥运健儿摇篮(3)

毛国斌与郑鹏飞合照。

一开始,郑鹏飞先跟着游泳教练张丹培养游泳和专项水感,2007年初,他跟着毛国斌进行皮划艇专项训练。和其他学员一样,他要从练习上艇、在艇上培养平衡感到开始划艇,进行日复一日地训练,同时要定期进行长跑训练,锻炼耐力。

那三年里,郑鹏飞打下了坚实基础。2010年他成为广东省划艇队正式队员,2013年进入国家队,一路从零基础的“小白”,成长为世界冠军。

除了郑鹏飞,光从毛国斌手里输送出去的优秀运动员就有近50人。“我们是在创造运动员,把普通的人培养出去,让他们有机会成为世界冠军。”

探索竞技人才培养的更多可能

除了专业教练,体教融合的培养方式成为顺德体校的另一个人才培养密码。

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梯队培养,是当前国家级运动员选拔和输送的关键环节。作为竞技体育成绩一直排在广东省靠前位置的佛山,一直都在探索竞技体育后备军的现代“养成”模式。

2020年,佛山印发《关于开展佛山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训练网点学校考核暨新周期评定工作的通知》,全市有82所命名为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所命名为市体育训练网点学校,推进体教融合的发展。

而早在几年前,毛国斌就提出要深入镇街,直接与中小学合作,让学生直接到顺德体校进行专业培训,并在武术、乒乓球两个项目中率先尝试。此外,顺德体校还开展校外项目,即直接派教练到中小学为学生培训,主要有足球、摔跤、跆拳道。

例如,早在2010年顺德体校教练吴继伟就带队到伦教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开展训练至今,将其打造成顺德区柔道、跆拳道训练基地。

广东有哪些运动员夺奥运会金牌 揭秘佛山奥运健儿摇篮(4)

学员们在做简单的运动练习。

“现在都说一校一品牌,比如某个学校的体育优势是足球,他们自己培养的话,人数很有限,我们和他们合作的话,学这个项目的学生就会多很多,因为我们会派教练定期去学校进行专业指导,能涵盖不同年级。”毛国斌解释。

除了这些,顺德体校也会向当地的部分学校输送一些特长生,实现体教融合培养。毛国斌表示,不论哪种方式,目的都是强化体教融合,加强后备人才培养。

让毛国斌欣慰的是,这些体教融合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与顺德体校合作的一些学校,其足球水平已经达到省赛能进前6、市赛能拿冠亚军的水平;跆拳道项目也已作为普惠课程或是校队训练几乎覆盖伦教中小学,成为其一大特色课程。

“招生难一直都是业余体校的一大难题,随着体教融合的深入改革,我相信会探索出青年竞技人才培养的更多可能。”对于体教融合,毛国斌充满信心。

【南方日报记者】刘明

受访者供图

【作者】 刘明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