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注重自身修养(如何做到修身为本)

《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为什么要注重自身修养?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要注重自身修养(如何做到修身为本)

为什么要注重自身修养

《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这句话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上至天子、最高领导,下至普通百姓,都要将修身作为根本。修身这个本乱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末能得到治理,不可能的。重要的不当做重要的看待,不重要的却当做重要的看待,没有这样的做法。

这句话是对《大学》前文本末观的进一步论述。我们知道,本末观是《大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同时这句话又修身的再次强调。前文已经讲了很多的修身层级、方法、途径,如止定静安虑得、格致诚正修,等等。

那么,如何修身呢?《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实质上讲的都是修身,修身当然更是修身了,就是这些方面,我们用一个词语“修身”概括。如果觉得容易误会,也可以用修行两个字代替,但是一讲到修行,总感觉有点禅的意思。

有些人肯定会问,既然是修身,为什么还要讲这么多呢?这就是儒家学说的精一之处了。我们知道,儒家将修身,是以心为本、由内向外、从心到身、通体一贯、无缝链接的过程。格致诚正修中的物知意心身,是修身的不同面相、维度,也是修身的不同的下功夫之处。知,着力点在知觉感知上,这一步很重要,你的感知知觉要准,比如你鼻塞、色盲,那感知就不真实;意,强调在念头上下功夫,念头一出,正义不正,良知知道,不正就将它克去,正的就将其扩充;心,要正,就是在情绪情感上用功;物,就是在事上用功;身,就是在眼耳口鼻身上用功,比如走路、坐的姿势,微笑等等。总之,知意心物身,每一个功夫都要做到位,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有的都做到位了,意的方面诚了,心正了,事做好了,身就修好了。

我们举一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

就好比你制作一个玉,它有12很多道工序,分别是:捣沙研浆(把沙加工到要求的精细程度)、开玉(把玉料外表别的石头锯掉)、扎砣tuó(切成块状)、冲砣(粗磨,相当于做胚pēi)、磨砣、掏膛(玉器腹部挖空,如鼻烟壶、花瓶等玉器,都要掏)、上花、打钻、透花(镂空花纹)、木砣(磨光)、皮砣(抛光上亮)。这12到工序中,每一道工序都是制玉,你总不能说捣沙研浆不是制玉,最后上光才制作玉吧。而且,每一个程序做得好不好,都与最后的玉石好不好有关系,玉石制作如此精密、精致。修身也是一样。

修身的最终境界、目标:

格致诚正修,所有这些,最后追求达到的目标、境界都是一个:就是能将人本具有的本心、良知、天理、大道、公义、原则等等,彰显出来所有这些,最后追求达到的目标、境界都是一个:就是能将人本具有的本心、良知、天理、大道、公义、原则等等,彰显出来。。因为本心、良知等本是大中至正、廓然大公的,所以彰显出来的状态也应该是大中至正的,符合中庸的。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事情是什么样子,你就把它做成什么样子。或者为了更容易让大家理解一点,也可以说,把自己的本职、本职工作做好,尽自己应尽之责、应尽之本分。比如,做儿子的就好好孝顺父母;做下属的就服从领导干好本职;做木匠的就把木工活干好。等等。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讲一下,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在与外界的人、事、物交往过程中,人的一切行为、活动,如果要做一个分类的话,可以分为哪几类?这里,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当然,你也可以按照你的理解做出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道德伦理性行为。

所做的事情涉及道德伦理,比如,对父母做的一切涉及到孝的伦理,对兄弟所做的就涉及悌的伦理,对老师敬,等等。

2、情绪情感行为活动。

主要是指喜怒哀乐爱恶欲,这类行为做到中正,符合本心,就是当喜则喜,当怒则怒。比如,别人结婚时,你喜乐的行为超过新郎新娘,就是不中,不宜;当别人办丧事时,你不但不表示伤心,还乐呵呵的,肯定也不行。作为一个领导,交办下属的事情没办好,大发雷霆,甚至爆粗口,肯定不恰当。当然,现在我们有新的词语,说是作风问题。

3、认识事物的活动。

人生活在世,并非只有道德生活,还要学习、工作、上班、做事情。学习、工作、干活,做到合乎本心、良知、坚守中正,就是把事情做好。比如,你是造房子的瓦匠,那么就把房子造好,地基打牢。如果你造房子不到几天就歪了、邪了,那肯定是没有做到事情本该有的样子。房子本该有的是稳固。

4、礼仪活动。

有一些纯粹是礼仪的规定,这些主要通过眼耳口鼻身体现。比如接待人员,笑的时候,露出几颗牙齿都是有规定的。握手、站立的姿势,等等。

所以,古人讲的修身包括这些方面,用修行更好理解。而现在一般人讲修身主要指第一个方面,修德。当然,古人讲修身包括这些,并不是我凭空乱说,从王阳明对格致诚正修的解释,就知道,是由心到身、内外通体一贯无缝连接的过程,不仅仅指道德活动,要与做事相联系的,不是说找个安静的地方打坐,或者不干活、不读书、不处理日常事务,一天到晚俯首低眉就是修身。

下面一个例子更能说明。

有一位地方官常去听王阳明的心学讲座,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但他却对王阳明说:“您讲得真精彩,可是我不能每天都来听,身为官员,好多政事缠绕,不能抽出太多时间来修行啊。”王阳明说:“我什么时候让你放弃工作来修行?你要断案,就从断案这件事上修行。当你判案时,要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厌恶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同情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如果抛开事物去修行,反而处处落空。”

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其实讲的就是要把事情做好,就是修行、修身。这种我们现在的话语体系一般把它叫做“能力、水平”什么的,在古代都是修身。

所以,工作即修行。不论是处理大事小事,不论是处理什么事物,你生活事物也好、工作事物也好,伦理事物也好,什么别的事物也好,都要做到本该有的样子,就是修身。

当然,四点中又有个根本,就是第一点。第一点德性行为不合乎本体,就失去了根基。就如同一个人书读到了博士,但对父母不孝,对兄弟不悌,对老师不敬,终不能说他修行到位,终究会出问题的。同样,仅仅只有第一点,后3点不行的话也不行,就如同你是一个父亲,对父母很孝顺,对孩子也仁慈,但是做事不行,比如家里灯泡坏了,都不会换,工作做不好,总被领导批评,也是修行不到位,也要修,事情没有做到它应有的样子。

总之,修身或者说修行,就是在德性、情感情绪、做事等方面都要合乎本心本体,做到它应该有的样子。做儿子就要孝顺,做父亲就要仁慈,做工人就把工人做好,农民就把农民做好、法官就把法官做好,等等。

而现在社会,之所以会出现很多问题,就是因为一些人,没有尽到自己的本分,没有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本分之则尽好。一遇事就怨天尤人,喜欢抱怨,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懂得反躬自省。比如,学业生活不顺时,将责任推之于父母;仕途受阻时,抱怨组织与领导不公;做群众工作时,抱怨群众的意见与诉求太多、太麻烦……

也有一些人,不论别人怎样,也不管别人如何对待自己,依然做好自己的本职,把任何事情做成它应有的样子。比如舜,生母早死,父亲瞽叟又糊涂透顶。后母和弟弟象对他都不好,多次想杀他。一次,想把舜烧死在粮仓顶,一次想把他埋在井底,但舜都成功逃脱。尽管如此,舜依然还像过去一样,对他父母、弟弟都很好,并且经历了这些事情之后,他还反省自己,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才导致父亲弟弟如此。

舜不仅对父母弟弟,做到了一个儿子、哥哥本该有的样子,孝悌。同样,舜种地也能把地种好,打渔、做陶器也是如此。孟子夸赞他:“若固有之。”意思是,好像这一切都原本就这样,舜在家耕田时,好像人生就是如此,他本来就是一个农夫一样;后来贵为天子,心态与耕田一样,好像本来就是一位皇帝一样。换言之,耕田就要做个好农夫,治理国家就要做个好天子,做任何事情都努力做好,这是舜的成功、伟大之处,也是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因此,谨守“若固有之”四个字,把自己的事做好,一切其他的升迁、机会、财富等都会是水到渠成。就比如,杭州快递小哥李庆恒,就快递分拣这个工作他能做到做好,还被评为高层次人才。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修身或者修行(我更愿意说成修行),包括修德、情绪情感、做事、礼仪等,其中,德是根本。所有的这些都能做到大中至正,合乎心之本体,德也好,事情也能做好,那么齐家治国平天下肯定也能做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