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讲的什么为道之用(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

作者:杨本枢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系列文章之八十六

道德经里讲的什么为道之用(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1)

《道德经》里有关“善”字的经文很多,如“古之善为道者”“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善贷且成。”“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等等。

老子提出了一个“工匠”精神的准则,即是“善”。当然,这个“工匠”是外延相当广泛的“工匠”,并不仅仅局限于技能,大到治国理政,小到居家过日子,都可以达到“善”的程度。老子提出圣人要善于修道,要善于修身,要善于治国理政,要善于在言行举止方面出类拔萃,同时,老子还提出圣人要善于救人,实现人无弃人的目标。

老子在第68章又提出了四个“善”,这四个“善”分别是什么意思呢?表达了老子的什么主张呢?

“士”是理解此句话的关键,本义指古代男子的美称,先秦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等级。

先秦的“士”是什么?在先秦时代,人分三个阶级,第一个阶级叫贵族,第二个阶级叫平民,第三阶级叫奴隶。贵族又分四等,第一等是天子,第二等是诸侯,第三等是大夫,第四等是士。天子、诸侯是一国之君,大夫是辅佐君王的大臣,唯有“士”可以是有官职的,也可以是无官职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士”更多的是守边卫国的将领。

所以,王弼解释“士”为“卒之帅也。”,“为士”即善于做将帅,引申为优秀的将帅。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大意是,上述这些人格、品行,称得上不争之德,是上古时代就已经具有的最高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合乎天道,顺乎民心。

“配天”字面意思就是和天相配,引申为合乎天道、循道而为。

这句话的表述有些啰嗦,“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和上句的四个“善”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用人为下,“不武、不怒、不与”本质就是“配天”的表现,直接删减为“是谓不争之德,古之极也。”既简洁、明白又言简意赅。

有人认为,此章老子在论述军事思想,“不武”“善战”“胜敌”看起来是与军队、战争有关联的字眼,其实质涵盖的范围应该更广泛一些。这些格言,可以运用在军队方面,也可以运用在治国理政方面,还可以运用在低层级的管理方面,更可以运用在为人处世和修身方面。

道德经里讲的什么为道之用(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2)

68章通行本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老子《帛书》甲本原文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胃(謂)不靜(爭)之德,是胃(謂)用人,是胃(謂)天,古之極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