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有哪些讲究3大习俗(农历二月二龙抬头)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3月4日,农历二月二到。随着大街小巷的理发店排起长队,这个在民间被称为“龙抬头”的中国传统节日,就和渐浓的春意一同到来了。

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这个节日起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同时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也标志着阳气生发,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

二月二龙抬头有哪些讲究3大习俗(农历二月二龙抬头)(1)

山海关“二月二·龙抬头”节 图片来自秦皇岛发布官方微博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和行云布雨的主宰,并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敬龙祈雨、理发、吃猪头、吃面条……希望这一年,能有个不错的开始。

剃龙头 辞旧迎新盼好运

据悉,“龙抬头”这一节日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成为全国性节日并出现在文献上记载,是在元代前后。元人熊梦祥所著的《析津志》,记载了元大都风俗,其中已有“二月二,谓之龙抬头”之说。

到了明代以后,也有了关于这一日的诸多习俗记载。如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说:“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此外,元费著《岁华纪丽谱》中载:“二月二日踏青节,韧郡人游赏散四郊……”

龙抬头这一日,最为家喻户晓的习俗,自然是“剃龙头”了。民谚有云:“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在龙抬头这一日理发,就称作“剃龙头”。因为在旧时,人们忌讳在农历正月间剪头发。到了农历二月二,应“龙抬头”之意,古代民间认为,在当天剃头,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

二月二龙抬头有哪些讲究3大习俗(农历二月二龙抬头)(2)

陈容 《墨龙图轴》南宋 图据广东省博物馆官网

“昔日在农历二月二这一日,成都人都忙着理发,为图个好运。”民俗专家刘孝昌回忆道。彼时成都大街小巷的理发店,都挤满了等待理发的大人和孩子。“这日,妈妈们也忙着给奶娃剃胎毛,赶着这个好日子,找个手艺高超的师傅来给娃娃理发。”

不光是“剃龙头”,为了讨个吉利,龙抬头节日的吃食,也多用“龙”来命名。比如,吃猪头肉称之为“挑龙头”,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水饺叫吃“龙耳”,春饼又称“龙鳞饼”……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寄托着人们祈龙赐福的强烈愿望。

小游江 春光明媚正当时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龙抬头时节,恰逢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前后,而惊蛰又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意为该节气后的第一个五日,满园桃花朵朵娇艳,馥郁清香。此时春暖花开,正是游园赏春的好时候。而在老成都人刘孝昌久远的记忆中,清水河两岸鲜花盛开,桃红柳绿,菜花一片金黄,满江流彩。

“成都人好游,所以称为休闲之都。‘春游千万家,美人颜如花’。”刘孝昌描述道,在唐宋时期,成都每年都要举办二次大小游江活动。而小游江的时间,就选在农历的二月初二。“一般是从清水河下游锦江的万里桥出发,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分乘数十艘彩船顺江而下。上下往返游江时,船上和沿河两岸彩旗招展、锣鼓喧天,观者全城倾城出动。游江活动一直从早上延续到华灯初上之时,人们还未尽兴。”

刘孝昌补充道,旧时成都人还有在二月二过中和节的传统。相传,“中和节”是唐代设立的节日,始于唐德宗贞元五年(789)。但中和节在当时的日期是在农历二月初一,但随着历史的演化,改为二月初二,民间也常常将“中和节”与“龙抬头”混为一个节日。

二月二龙抬头有哪些讲究3大习俗(农历二月二龙抬头)(3)

山海关“二月二·龙抬头”节 图片来自秦皇岛发布官方微博

《帝京岁时纪胜·中和节》中有载:“京师于是日(二月朔)以江米为糕,上印金乌圆光,用以祀日,绕街遍巷,叫而卖之,曰太阳鸡糕。”由此可见,中和节有吃太阳糕的习俗。所以在旧时的成都,农历二月二这日,成都人要吃太阳糕,喝中和酒。“太阳糕,就是昔日摊贩们沿街叫卖的米糕。”但在中和节这一日,其被称为太阳糕。“只是在米糕上,印上了刻有太阳和三足鸟的模印。”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