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牌坊有几个(徽州纪解读徽州)


徽州牌坊有几个(徽州纪解读徽州)(1)

被誉为“古建三绝”之一的徽州古牌坊

与徽州的古民居、古祠堂一起,

为徽州的历史和地域文化

写下了瑰丽多彩的乐章。

这些牌坊,

在中国古代是荣誉的象征,

它记录了历史,

也记录了中国。

古牌坊下故事多

徽州牌坊有几个(徽州纪解读徽州)(2)

▲ 龙兴独对坊

歙县城西8公里处有一个槐塘村,该村以一句徽州人家喻户晓的俗语“槐塘卖朝笏——不知贵贱”而闻名。唐、宋、明、清,该村唐、程两姓名宦辈出,清朝之后才败落。时有走乡小贩来村中用几块梨膏糖,换走了老媪拌猪食的一块猪食板。就在老妇为赚了大便宜而道谢不迭之际,小贩洗尽猪食板,露出的是古代大臣入朝时手持的象牙笏板。从此黄山南北传开了这句讥诮该村人的俗语。

就是在这个村子里,有一座四柱三间五层楼的石牌坊,名曰“龙兴独对坊”,是明朝正德年间为纪念本村大儒唐仲实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话一事而建。唐仲实是歙县紫阳书院山长,是这一带著名的学者,也是一个敢讲实话的老实人。元末至正十八年(1358)正在与陈友谅争夺天下的朱元璋来到徽州,那时候这位草莽英雄还是非常尊重读书人的。他亲自召集了包括唐仲实在内的一批“老知识分子”开座谈会,征询治国之道,号召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座谈会上朱元璋就问大家:“邓愈在徽州府修城墙,老百姓有没有意见啊?”原来,前一年七月,朱元璋身旁最受宠信的大将、被封为卫国公的邓愈占领了徽州府城后,立即大兴土木,修缮块兴土木,修缮城墙。当时朱家势头正旺,邓愈也是行情看涨,换了别人,三呼万岁、高喊“英明正确”还来不及哩。

偏偏这个唐老头来它个“实话实说”。他回答“老百姓意见很大啊!”朱元璋不解地问:“邓愈筑墙是为了保护老百姓,你们怎么还有意见呢?”唐仲实就告诉他,邓愈操之过急,所以失掉民心。狠狠地告了一通邓大人的“刁状”。

当朱元璋又问他汉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的道理时,他竟毫不客气地说:“他们一是不滥杀人,二是爱惜老百姓的财物。现在老百姓负担太重了,还没有得到休养生息。”言下之意是你朱某人不及他们。现在看来,这真是满嘴“右派言论”。这时的朱元璋还是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他不仅没有勃然大怒,喝令这个糟老头子“闭上臭嘴,不许放毒”,相反却虚心检讨说:“你说得很对,我现在积少而费多,实在是不得已的事。不过,所收来的钱都作军需费用了,我个人没有占用一分一毫。”

“大鸣大放”的结果,唐仲实一干人不仅没戴“右派”帽子,还得了朱元璋赏赐的“布帛”,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槐塘。过了150多年;明武宗朱厚照“恩荣”唐氏后人建坊纪念此事。牌坊上除刻上“龙兴独对”四个大字外,“恩荣板”上还长篇累牍地刻有这次对话的全部内容,长达300多字。今天的游客,忙里偷闲,可以在坊下细细品读玩味。

徽州牌坊有几个(徽州纪解读徽州)(3)

▲ 豸绣重光坊

歙县城内的大北街朱家巷口上还有一座建于明末崇祯年间的“豸绣重光坊”。形制简陋,为双柱一间三楼,比明朝盛世所造“龙兴独对坊”小了不少,只是内容比它沉重了许多。它是为江应晓、江秉谦而建造。二江都是歙县人,应晓曾在涪州担任通判。秉谦是明代进士、监察御史。明代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当道,国之将亡,民不潦生。江秉谦仗义执言,一再向朝廷上疏进言,反对魏忠贤的倒行逆施。

被魏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为了打击他,魏忠贤借一位皇子诞生的机会,给所有的御史赏赐了玉环,硬是没有江秉谦的份。有人提意见为江秉谦鸣不平,朝廷就将上疏的人也降了级。江秉谦自知在劫难逃,忧国愤时,含恨而终。

崇祯上台以后,诛杀了祸国殃民的魏忠贤,并在平反冤假错案中为江秉谦恢复了名誉,在他的家乡为他建了这座牌坊。牌坊额枋一面大书“豸绣重光”四字,一面高悬“龙章再锡”四字。豸绣是明朝御史的补服,“再锡”就是“再赐”,意为“重放光彩,再次获得信任”。

徽州牌坊有几个(徽州纪解读徽州)(4)

▲ 贞白里坊

歙县现存最早的牌坊就是贞白里坊了。它屹立于歙县城西5公里的郑村巷口,初建于元代,旨在表彰元代郑村人郑千龄一家三代乡贤。郑千龄一生只在祁门、休宁、淳安等县当过一些小官,“官不在大,有德即灵”,因他廉洁自律,深受各处百姓爱戴,家乡人也都为他骄傲。死后大家尊称他为“贞白先生”。“贞”即“忠贞”,“白”即“清白”。可见他人品之高尚。

为倡导乡风,教育后人,村人在巷口建了这座牌坊。牌坊高约8米,从前装有木栅门,后被拆除,坊下是进出村庄的必经之道。自元以来,凡郑村乡民操办红白喜事,都要坊下穿过,以示毋忘祖风。如今我们来到这里,穿行坊下,仍有流誉泽被,净化心灵之感。

徽州牌坊有几个(徽州纪解读徽州)(5)

▲ 龙兴独对坊

徽州府府堂的右方矗立着一座谯楼,叫阳和门,红石城墙,古朴典雅.走过阳和门,矗立在面前的便是气势磅礴的许国石坊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城内阳和门东侧,跨街而立。它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围合,全国仅此一例牌坊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

许国是徽州人,是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曾为两朝皇帝讲授学文。关于这座牌坊的建造,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当年,许国在平息云南边乱中立下大功,皇帝特赐许国四个月的假期回乡造牌坊光宗耀祖。据说当时一般臣民只能建四脚牌坊,否则就是犯上。许国是徽州的骄傲,如果只造一座四脚牌坊,怎们能体现他的功德威望呢?但要建造一座八脚牌坊又恐犯欺君之罪。许国灵机一动,来了个“先斩后奏”。在建成这座八脚牌坊后,他故意拖延了几个月,才回朝复命。由于超假,许国上朝时跪在大殿上久默不语。皇上疑惑,责问:“阁老,朕给你四个月的假期回乡造牌坊,为何延期至今?依朕看,不要说是四脚,就是八脚牌坊也要造好了。”许国听了,顿时高呼万岁,奏道:“谢皇上恩准,臣建的正是八脚牌坊。”皇帝金口玉言,不得反悔。就这样,许国所建的八脚牌坊也就“合法化”了。

徽州牌坊有几个(徽州纪解读徽州)(6)

▲ 双寿承恩坊

双寿承恩坊建造于明隆庆年间,徽商许世积夫妇和睦恩爱,热心公益,乐善好施。又其时年101岁,夫人103岁,朝廷因之旌表,勅封“征仕郎晋赠奉直大夫” ,赐建“双寿承恩坊”。据说,大学士许国少时亦曾得到过他俩的资助。所以,许国后来积极运作为其赐建牌坊,乃至在其身后亲撰“行状”。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明季许村许仕继和夫人宋氏寿过百岁,朝廷乃立坊以纪之。这种为两位百年老人而立的牌坊,在全国极为罕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