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历史文化遗产介绍(鄂州历史传说之华容千古奇闻)

鄂州历史传说之华容千古奇闻

原创: 水墨鄂州 水墨鄂州 今天

华容千古奇闻

鄂州历史文化遗产介绍(鄂州历史传说之华容千古奇闻)(1)

“三江口周郎纵火,诸葛亮智算华容。”这周郎三江口“纵火”,烧得曹操败走华容道,发出了气冲云霄的三声“长笑。这“三笑”,笑出了罗贯中的情怀,笑出了魏武征鞭的丰采。

其实不然,它除了是明代罗贯中笔下的“文”华容之外,却又有一番神奇的传说:唐代初年,唐太宗李世民身体不豫,传说唐太宗身上长的是“背花”(一种毒疗),久治不愈。后下诏全国各地求医。此时华容这里(当时不叫华容),有一.简易的草庵,草庵内住了一位老僧,叫恚光,庵前有一棵大树,树上爬满了青滕,惠光每日面树而坐,发现有一 一只生病的老鼠, 身上没有长毛,它每天竟吃树藤,沿树藤往上而食,结果发现这只老鼠逐渐好了起来,半个月后,病鼠身上长满了毛。树上的藤仍然是青藤绿叶,细心的庵僧慧光,看到了这-奇特的情景, 认为是一棵“神藤” 诊好了老鼠的病, (其实是一种中草药)。时值唐太宗求医诏书送到,慧僧摘取”神藤”,名曰“百灵藤”,亲自赴长安献上,唐太宗李世民服后,病果然好了。当慧光僧辞归时,唐太宗皇帝御剂建寺,名叫禅林寺。

据《武昌记》云:”县西五十里有华容寺,旧名禅林寺。唐贞观中(公元620年左右)庵前有一一树,树上有藤,每见病鼠无毛,沿树而食,半月氽,毛生。当时文皇(李世民)圣体不豫,僧惠光采取藤以进,曰‘百灵藤’。帝服之,疾愈。惠光求归,御劄建寺以处, 名曰禅林( 《舆地纪胜》)。”可见华容寺前身的禅林寺,是皇帝御赐建的寺。

那么华容寺又是怎样得名的呢?据邵遐龄的《武昌县志》记载:“华容寺开元二十五年建。世传武昌无楠木,一夕江水飘大筏至,因为殿。殿中有石刻旧经及梁武陵王华容碑。元和中师重建,后毁于兵。明武元年普名重修,今名觉华寺。”

这段载录是说华容寺,在禅林寺的基础上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建。其规模宏大,相传前后48栋相连,前庙称东狱庙,主庙叫觉华寺,长的一华里。这是华容寺历史上的盛大,也是华容的辉煌。

从以上史料中可见,华容寺是因江中飘来的楠木大夜,武昌并不生长楠木,这楠木大筏是何处漂来的呢?不得而知。“楠木” 是建寺殿柱的上等珍贵木料,僧人们认为这是天意,遂在原寺的基础上建寺,并以梁武陵王的华容寺碑,命名为华容寺。可见“华容”名字的出现,应是六朝萧梁时期,即公元530年左右。梁武陵王纪撰的华容寺碑,《武昌县志.金石》有载。

《武昌县志》记载:“华容寺殿柱有倒书吉利二字,人相传以为天书。”《梅溪集》载有宋代王十朋《宿华容寺》诗:

晓发华容寺,云开鄂渚天。秋声余晚稻,地旷辟官田。草市鱼多骨,荒村店有烟。计台书报我,已有济川船。古刹何年有,传闻贞观初。药痊明主疾,鼠福梵王庐。帝赐褒嘉礼,神留吉利书。残僧三四辈,朝暮自钟鱼。

诗中的“神留吉利书”真实地记录了华容寺殿柱有倒书“吉利”二字的史实。

王十朋的“古刹何年有,传闻贞观初。药痊明主疾,鼠福梵王庐”的诗句中,又记载了禅林寺历史上的典故。

到了宋代,华容寺这里已逐步形成了集镇,并因华容寺而故名为华容镇。据武昌县志载:“ 华容镇在县西六十里。(熊志案:《统志》作五十里。)唐为禅林寺,宋置镇(《-统志》),今置驿。”同时这里又设有传递朝庭及州、府公文的递铺。

明代,华容寺仍然是华容的象征,明代武昌县令李有朋在巡视华容时曾多次宿华容寺,并写了《宿华容寺》诗:

六年樊楚吏,五度宿禅林。僧识风尘面,佛怜冰蘖心。风华俱梦枕,踪迹共鸣琴。怪得钟声过,遣音无去寻。

清代嘉庆年间,华容仍然设有邮传铺,据《嘉庆通志》云:“西 (城西) 一十 五里至水口.-十里至梅城铺..--十五里至华容铺。”华容铺直延到清代后期。

人成各,今非昨。昔日神奇的“华容”,已是一个县级行政区.如今“禅林”难见,“天书”难索:“百灵藤”的故乡正在大造“中国线王”的辉煌,一座二十里华容 新城正在华容道上邮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