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祥林嫂眼睛描写摘抄(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读鲁迅的小说,总是不经意间被故事里的黑暗所震撼。

清高善良的孔乙己,少年意气的闰土,狂妄自大的阿Q……这些故事里的人物,耳熟能详,甚至在我们身边,也能找到这样的人。

最可怕的是,我们很多人在不经意间,也成了故事里人,或许是闰土,或许是孔乙己,也或许是祥林嫂。

你们,还记得初中课本里的祥林嫂吗?

鲁迅对祥林嫂眼睛描写摘抄(鲁迅笔下的祥林嫂)(1)

一、祥林嫂的一生,真的很不幸

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的虚构人物,是万千人中的一个平凡寡妇。

在鲁迅的笔下,她很凄惨。

先后死了两个丈夫,还死了一个儿子,仿佛人生不幸,她都经历了。

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便连夜跑到鲁四老爷家,成了一名帮佣。

她第一任丈夫死得早,既无子女也没什么亲情,婆婆待她更是凶恶。

鲁迅对祥林嫂眼睛描写摘抄(鲁迅笔下的祥林嫂)(2)

此时的祥林嫂,还很年轻。她勤劳善良,做事情麻利机灵,靠自己的双手得了太太欢心。那时的祥林嫂,即使做佣人也是自由的,她的心还未曾被俗世完全束缚。

可后来,她被婆婆找到,强行把她抢走,并且逼她与贺老六成了亲。

好在,贺老六忠厚善良,两人相处久了也算情投意合,还生了一个大胖小子。

可惜,好景不长。

后来,贺老六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再后来,祥林嫂的儿子也被狼吃掉。这个可怜的女人,彻底绝望了。

鲁迅对祥林嫂眼睛描写摘抄(鲁迅笔下的祥林嫂)(3)

她回到鲁四老爷家,但脸上的表情和做事的身手,早已不复从前。

她开始不停讲述自己悲惨的遭遇,碎碎叨叨,仿佛一个喋喋不休的磁带。开始,祥林嫂还能获得少许卑微的同情,久了,旁人也都听厌了。

大家都把她被视为不详之人,而祥林嫂也怕死后被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

可最后的祥林嫂,也没有得到一个好下场,

她被赶了出去,当了乞丐。

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

鲁迅对祥林嫂眼睛描写摘抄(鲁迅笔下的祥林嫂)(4)

二、一不小心,就成了祥林嫂

小的时候读《祝福》,总是想不通,祥林嫂遭遇了这么多不幸,着实可怜,可为什么大家却都讨厌她呢?

随着年岁增长,忽然懂得,那个时代,悲惨的人很多,祥林嫂的遭遇从不是个例。

出身穷苦,有人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也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可在当时的时代,女子出嫁从夫,夫死连婚姻都被婆婆操控。

婆婆想要筹钱,就把儿媳妇卖掉,这在当时的社会是“合理”的行为,细想一下,真是让人毛骨悚然。

鲁迅对祥林嫂眼睛描写摘抄(鲁迅笔下的祥林嫂)(5)

年轻时的祥林嫂,也为自己争取过,所以二婚后,她努力让生活过得更好一点。

可终究,命运没有放过她。

她的丈夫儿子都死了,而她没有做错任何一件事。

此后余生,祥林嫂或许也死了,只剩下一具活着的躯壳。

但她还是不认命,挣扎着做了最后的一件事——捐门槛。

迷信的人,想以此换取灵魂的救赎,可这样的东西,终究只是虚无。

鲁迅对祥林嫂眼睛描写摘抄(鲁迅笔下的祥林嫂)(6)

有多少人成了祥林嫂?

生活工作中的压力无处不在,谁也无法预知,下一秒是否就遭遇不幸。

学生考试考砸了是一种不幸,恋爱分手是一种不幸,安稳的工作突然失业是不幸,幸福的家庭面临破碎也是不幸……

悲伤困苦来临时,我们每个人都是祥林嫂。

厄运总是突如其来,让人无力反抗。

接二连三的委屈不公,会一点一点压垮你所有的坚持。

有人一蹶不振,有人抑郁癫狂,有人跳楼自杀,悲剧随时可能发生。诉说成了唯一的出路。

鲁迅对祥林嫂眼睛描写摘抄(鲁迅笔下的祥林嫂)(7)

有好友的,与好友来一场宿醉,互相排解内心的愁苦。

可没有好友的人,或许只能如祥林嫂那样,抓住一个算一个。

当面对苦难,开始琐碎抱怨时,每个人都跟祥林嫂没两样。

三、读懂了鲁迅,才读懂了人生

朴实诚挚、勤奋传统的祥林嫂,没能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她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命运和时代的压迫,成了一个见谁都诉苦的怨妇乞丐。

从厌恶别人抱怨,到自己抱怨堕落;从寻常人到祥林嫂,只隔着一点不幸的距离。

我们都有这种时刻。

鲁迅对祥林嫂眼睛描写摘抄(鲁迅笔下的祥林嫂)(8)

遭遇压迫与不公,忍不住诉说与抱怨,如果一蹶不振,或许就是祥林嫂的结局。

故事里,那些冷眼旁观的看客,和我们不经意的行为,也是那么一致。

那个站在高楼犹豫轻生的女孩,楼下围观群众却质疑地询问“你怎么还不跳”?遭遇网络暴力的明星,用所谓的爆料博取吃瓜群众的眼球。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却在网民口中成了不懂反抗咎由自取的弱者。

生而为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

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谁也不知道。说出那些煽动是非的话语前,能否先想想后果?在网络或是现实中,以最冷漠方式伤害着当事人,这和鲁迅笔下冷漠的看客又有什么区别?

生而为人,劝你善良。

鲁迅对祥林嫂眼睛描写摘抄(鲁迅笔下的祥林嫂)(9)

这世上与祥林嫂一样遭遇的人很多,但我相信,与祥林嫂一样结局的人,肯定越来越少。

社会一直在进步,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个时代,正在离我们远去。

文章的最后,想放上鲁迅先生的一句话——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