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工商业市镇(五均六管)

衣赐履按:今天讲“五均六管”,大概齐是王莽对城市工商业的改革,也是大手笔,王莽的职务大约是皇帝兼好些个大型国企董事长,呵呵。

公元10年,大新朝建立的第二年,王莽开始工商业改革。

国师刘秀(刘歆)奏称,周王朝专门设有泉府之官(经济官),用来收购民间卖不出去的货物,供应民间缺乏的货物,这样就能使钱财和物产公正分配,人民群众生活安逸,就不会去犯法,而这正是《易经》所倡导的做法诶。

王莽觉得有理,找一帮人制定了具体措施,下诏说:

《周礼》上有由官府办理赊贷的记载,《乐语》上有五均(物资调节官)的设立,各管一摊儿。现在,由政府开展赊贷、设立五均,并派专人到各地推行。我们大新朝,要以民为本,要提高老百姓的抗风险能力,遏制豪强巨富欺压百姓、兼并土地。

四大工商业市镇(五均六管)(1)

【都给朕管起来!】

于是在首都常安(即长安,被莽哥改名为常安)以及洛阳(河南省洛阳市东白马寺东)、邯郸(河北省邯郸市)、临淄(山东省淄博市东临淄镇)、宛县(河南省南阳市)、成都(四川省成都市)这六个大城市设立五均司市和钱府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河南南阳、河北邯郸、山东淄博这样的二、三线城市,在汉朝时可是响当当的哦,估计都享受直辖市待遇)。

五均是由政府对工商经营进行统制和对物价进行管理,这一政策法令主要集中在上文列出的六个城市实行。王莽把这几个城市称为五均市,市长改称为五均司市师,都设五均官。莽哥这个人做事很认真,为了深度推行五均制度,干脆连这几个城市名都改了,洛阳称为中市,邯郸称为北市,临淄称为东市,宛县称为南市,成都称为西市,常安原来的东、西两市,东市改称京市,西市改称畿市。每个五均司市下设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

司市于每个季度中间那个月(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根据货物品质定出上、中、下三个基准价,用以保持市价稳定。老百姓卖不出去的粮食、布匹、丝绸、棉絮等等,由五均市司的官员调查核实后,按照老百姓的生产成本全数收购,不使老百姓受到损失。物价超过基准价时,五均市就抛售储备的货物拉低价格。如果物价低于基准价,则听凭百姓自由交易。这样,就杜绝了恶霸奸商们囤积居奇、垄断货物、牟取暴利的情况,老百姓的生活自然安稳

那么,钱府是干什么的?钱府是专门用来向百姓赊贷、以解燃眉之急的机构。赊、贷是两种经济活动,赊是借钱给城市居民作非生产性的消费之用,不收利息,但到期必须如数归还。比如,为祭祀借钱不能超过十天;办丧事借钱,不能超过三个月,等。贷是给予小工商业者的生产性贷款,相当于现在的小额低息贷款,还款的时候,扣除成本后,按一定比例收取利息,年息不超过利润的十分之一(民欲贷以治产业者,均授之,除其费,计所得受息。毋过岁什一)。

这政策实在太亲民啦!贷款利率比现在的银行贷款利率低多啦!说句不算题外话的题外话,现在的民间借贷盛行,有的小企业借钱利息高达百分之二十五,高的甚至达到百分之三十六,他们为什么不去银行贷款?我不知道。那么,王莽时期的老百姓,想要无息、低息借到官贷,真的那么轻松写意吗?呵呵。

这么多好政策,执行得怎么样?

不急,且往下看。

不久,羲和(农林部长,即原大司农,后改名为纳言)鲁匡建议说,现在,名山大湖,盐铁,制钱,五均赊贷,都由政府掌管,老大啊,还有一件事您没考虑到诶。

四大工商业市镇(五均六管)(2)

【盐铁专卖】

莽哥说,啥?朕还有啥没考虑到的?

鲁匡说,酒啊!酒是上天赏赐给人间的至美之物,帝王颐养天下靠什么?酒啊!祭祀鬼神祈求福赐靠什么?酒啊!抚养老弱病残靠什么?酒啊!就算是聚个餐、撸个串,如果没有酒,那也不成话啊!(这是我所见过的关于酒的最打动人心的宣传语!哈哈

莽哥说,对啊!

鲁匡说,如今天下没有酒,那是万万不行滴,但如果不加以限制,全面放开,那又会浪费粮食、浪费钱财,损害百姓的利益。因此,我建议,酒水必须官营!

莽哥使劲搓了搓脸,说,老鲁,我就看你小子行!这个事儿就交给你了,你给朕建个大新朝酒业集团,你当总经理,朕当董事长!

于是,酿酒、卖酒,全部国营。

四大工商业市镇(五均六管)(3)

【俺们生产国酒——大新御液】

至此,王莽对工商业经济活动的一整套制度全部成形,史称“五均六筦”,筦读如管,意思也一样,为行文方便,我们用“管”字哈。

所谓五均六管,就是:

①盐由政府专营;

②铁由政府专营;

③酒由政府专营;

④货币由国家铸造;

⑤名山大泽(湖)由国家管理;

⑥五均、赊贷由政府经办。

看起来,几乎所有的工商业经济行为,全部纳入国家统管。

胡适先生对王莽的评价,以及王莽的“穿越者”身份,其产生的逻辑基础,恐怕就来自五均六管吧。但实际上,这一套经济政策,既不是王莽穿越之后带过去的先进理念,也不是王莽的发明,基本上是继承旧制而来,有的修修补补,有的略有创制,比如,盐、铁专卖是汉武帝的政策,酒水专卖也是恢复旧规,其他几项也大多在旧例增损的基础上制定的。

王莽曾经谈过他为什么实行六管,他下诏说:,是饭菜的主帅;酒,是百药的领袖举行宴会的美物,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名山大湖,蕴藏着富饶的资源;五均赊贷,是百姓公平买卖、救急解困的保障;铸造货币,是为沟通有无,以备百姓的消费。这六类事物,不是老百姓家家都能自己做到的,只能从市场上购买,因此,价钱再贵,他们也不得不买。豪强巨贾,就利用这点榨干老百姓的每一文钱,前代的圣贤早已知道这种情况,所以要把这些东西管起来。每一“管”都要制定规则条例,对违反者给予处罚。

太牛了!盐是饭菜的主帅!酒是百药的领袖!真是深得我心。

四大工商业市镇(五均六管)(4)

注:酒为百药之长,可不是胡说的哦!自古以来,酒与医就有不解之缘,“医”的繁体字是“醫”,下方一个“酉”,酉者,酒也。喜欢整两口的朋友们,其实你们是在养生,千万别没事儿瞎戒酒啊,呵呵。

我也是服了,不管什么事儿,让莽哥一说,咋就那么有道理呢?

讲了这么多,那究竟这五均六管效果如何?

似乎不怎么样诶。

公元17年,王莽又正式设置一种官职,叫“羲和命士(经济总监)”,他们专门负责监督五均六管的执行。与此同时,王莽下诏重申继续推行六管之法,强调每一“管”都要细化规定,有违反的,一律严惩,直至判处死刑。

有人可能会问,这能说明什么呢?设置专门的监督岗位,从严从重惩处违规者,重申六管之法的重要性,这只能说明,五均六管推行了七八年,问题越来越多诶!

然而,情况并没有因为加强监督而好转,反而越来越糟。史载,恶吏奸民联手欺压,百姓越活越没出路。法令条规,密集有如蛛网,严苛有如电网,真是防不胜防,老百姓触犯法律的数不胜数,有田不得种,徭役做不完,大旱之后是蝗灾,不惧死来反惧活……富裕的难以自保,贫穷的无以自存,无奈之下,大批老百姓都干起了盗贼这份儿高风险高收益的职业。

公元22年,大新朝倒台的前一年,王莽下令废除五均六管之法。

五均六管这么好的制度,为什么执行到最后是这么个结果呢?尽管“前人之述备矣”,我还是想简单讲一点看法。

1.配套措施太多啦

为了更好地落实五均六管,还有不少配套措施。王莽根据《周礼》,制定规定:

凡有田不耕种的罚交三个人的赋税;城市中房宅不种树的罚交三个人的布匹;平民游手好闲的处罚布匹一匹,缴纳不出的,罚到官府做工。凡是在山林水泽开采金银铅锡等矿产的,捕捉鸟兽的,打鱼抓鳖的,以及牧民,种桑养蚕、织布纺线、缝纫的妇女,工匠、医生、巫师、算卦的,祭司、小商小贩,有其他技能的,全都要到有关部门申报经营所得,由地方官府除去其成本,征收十分之一的利润作为贡税。胆敢不自行申报,或申报不实的,罚没经营所得,并为官府服役一年。

这些制度看起来也还合理,但执行起来就猛如虎狼啦!

为什么?

你想啊,农民如果无力耕种土地要交税,离开土地的流民也要交税,丰年还好,灾年怎么办?小商小贩们,交的不是定额税,而是按百分比交税,数额的确定,就看官员怎么定,是否倾轧老百姓,完全靠官员的自觉性,这就很危险。

而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些官员必然会猛烈地倾轧老百姓。为什么?因为——

2.王莽不给官员发工资诶

我们还没讲到王莽的官制、爵制改革,其实进行得比五均六管要早。王莽给手下封赏,如果是爵位头衔之类的“虚”的东西,那是相当大方,一次就封爵2307人(比整个西汉封得还多),然而,要赏钱赏地给“实”货的时候,那是相当的“塞皮”,上面这两千多爵爷,相应的封地是一块也没得到。莽哥非常幽默,他赏了每人一把土,称为“茅土”,说这个就是你们的封地,好好保存,朕难道还会赖你们账不成?等国家土地局把全国土地丈量计算清楚之后,自然就会把封地还给你们(实际上直到新朝灭亡,这帮爵爷也没等到他们的封地)。这些爵爷们捧着这把土,眼珠子都快瞪掉了。好多没工作的伯爵子爵们,要给别人当佣人才能活下去。更离谱的是,王莽以厘订制度未完为由,上自公爵侯爵,下到小吏,全都停发工资。直到公元16年,五月,王莽才下诏从下个月(六月)开始发工资。官员没有工资,去喝风啊?他们不压榨老百姓压榨谁去?而且,压榨得理直气壮。

于是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官员的工资都不发,那么实行五均六管,特别是要给百姓赊贷的原始启动资金,王莽会给吗?很可能不给,需要各部门自筹。怎么筹?各自想办法吧,呵呵。

很多专家沿用了班固的说法,认为五均六管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任用很多大商人为五均官或监督官,这些人与官员狼狈为奸,欺压百姓,使一些看起来不错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被严重扭曲,五均变成官僚、富豪互相勾结贱买贵卖从中渔利的手段,六管变成剥削劳动人民的工具。

四大工商业市镇(五均六管)(5)

【不压榨老百姓,我喝西北风去啊!】

我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汉武帝推行盐铁专卖等经济政策,也用了很多大商人,比如大盐商东郭咸阳、大冶铁商孔仅等,武帝一直重用的桑弘羊官至御史大夫,那也是商人出身。经济改革,不用懂经济的商人,用什么人?因此,问题不在用什么人,而是用什么方法来防止这些人干坏事。至少,得给人发工资吧?

高薪未必养廉,但无薪一定腐败啊

在防止官员为非作歹方面,商鞅可能是历史上做得最好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详拙文《暴秦治下,居然恢复了古代圣王的太平盛世?》。

3.关键是大环境被王莽搞糟了

改革需要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周边环境。王莽登基时,国内虽然贫富差距很大,土地兼并严重,但是社会上总体上还是稳定的,老百姓造反的非常少;周边少数民族对汉朝臣服,特别是匈奴与汉朝保持了六七十年的和平,汉匈边境人口增长,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奈何莽哥雄心万丈,全方位全区域全维度推行改制,比如前面讲过的,货币改制就搞了四次,每改一次,老百姓就破产一次。“正名”,则不但改新朝自己的,连周边少数民族也不放过,把少数民族的“王”,全部改成“侯”,导致高句骊、西羌、西南夷全部叛乱,最让人瞠目的是,王莽主动挑起事端与匈奴开战,动员三十万大军进攻匈奴,抓丁抓夫,征税加赋,不论官员还是百姓,谁不服就抓谁,要么流放要么罚作奴婢,富人不能保护财产,穷人没有活路,因此,不论穷富,全都造反。于是,本来一把清一色,被莽哥打成十三不靠,好端端一匹蜀锦,被莽哥戳成鱼网,这么一来,根本不用考虑他的改革政策合不合理,他的官员是不是正直清廉,他的改革注定惨败

【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