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弓箭的古蜀人(戈基人古蜀人的先驱)

从传说和考古来看,蚕丛氏岷江上游的松潘、茂汶等地,逐步沿江边低地迁徙至成都平原,大致是不错的。不过,他们为何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故土,去往自己不熟悉的新家?羌族的传统民间史诗《羌戈大战》给了我们一些线索。

拿弓箭的古蜀人(戈基人古蜀人的先驱)(1)

古羌族,中国极为古老的族群,传说是炎帝的后裔,由部落东进扩张中败退的族人、向西反向迁徙而逐步形成,来源多样、组成复杂,与一般单一种族大不相同。因为炎帝生长于清姜水畔(今陕西宝鸡),得姜姓,所以这一族群便以羌为名,又有“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的说法。总的来看,羌,是区域外对这里所有游牧民族的统称。《芈月传》中的义渠国,就是羌人建立的。

拿弓箭的古蜀人(戈基人古蜀人的先驱)(2)

古羌族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成功驯养动物的族群(至少亚洲的牛、羊、犬,均由他们驯化而来),自古定居河西走廊以南、洮州岷州以西,大致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交界处,逐水草而居,活动范围遍及新疆、宁夏、陕西、西藏等地。因为不断受到其他民族的侵扰,似乎古羌族常常被迫迁徙,远至黄河下游,而其南下的一支,则改变了蜀人的命运。

拿弓箭的古蜀人(戈基人古蜀人的先驱)(3)

早期的蜀人,居住在有野蚕的蜀山一带,即今天岷江上游的河谷区域。与羌人不同,他们务农为生,所以更依赖水源,定居点地势较低,所以又被称为“氐族人”。氐者,低也。在中原文化圈中,这两个族群联系紧密,向来以“羌氐”或“氐羌”共称。

拿弓箭的古蜀人(戈基人古蜀人的先驱)(4)

《羌戈大战》,讲述的是敌不过“魔兵”、南迁到岷江上游流域的古羌人,与当地的土著戈基人之间的冲突和战争。

拿弓箭的古蜀人(戈基人古蜀人的先驱)(5)

根据史诗,戈基人“身材矮小、双眼突出、身后长尾”。“双眼突出”与传说中的蚕丛氏“纵目”吻合,而“身后长尾”,有可能是指蚕丛氏编的辫子(三星堆出土的铜像,可作为参考),至于矮小嘛,根据人类学的研究,农耕民族的身高是普遍低于游牧民族的。因此,戈基人,很有可能就是蜀人的先驱——蚕丛氏。

拿弓箭的古蜀人(戈基人古蜀人的先驱)(6)

一开始,古羌人与戈基人还是和睦相处的。古羌人教戈基人用火(很可能指改进了取火的方式),戈基人则教古羌人制作犁。但这种和平没有维持多久,两个族群为了争夺资源陷入了战争,古羌人在天神的指引下,反败为胜,一部分战败的戈基人,开始了沿岷江的迁徙,进入了成都平原,最远到达了今天的凉山、云南一带。占据了戈基人地盘的古羌,也开始了与当地人的融合,半牧半农,逐步形成了今天的羌族,而且分支,则常常被嘉绒藏族、彝族、哈尼族等其他少数民族,视为源头。

拿弓箭的古蜀人(戈基人古蜀人的先驱)(7)

今天的羌族,主要集中在四川的松潘高原和陕西的宁强一带,族群数量30万左右。

羌族传统建筑中,以碉楼(羌语称为“邛笼”)最有特色。

拿弓箭的古蜀人(戈基人古蜀人的先驱)(8)

早在2000年前的《后汉书.西南夷传》中,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十至三十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式,以石片和黄泥土建成。修建时不绘图、不吊线、不用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稳固牢靠、经久不衰。乾隆爷当年平大小金川,没少吃碉楼的苦头,在今天的茂县、汶川一带的建筑中,仍依稀有着碉楼的影子。

拿弓箭的古蜀人(戈基人古蜀人的先驱)(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