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乡村振兴模式(帮扶凉山甘洛助力乡村振兴)

李露平 封面新闻记者 王祥龙

6月15日,距绵竹市第三批援凉山干部人才接过帮扶甘洛县的“接力捧”,已过去一年有余。这一年中,绵竹市继续坚持“甘洛所需,绵竹所能”,通过“组团式”帮扶新模式,推动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产业就业、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和乡村人才振兴”四项工程,助推甘洛乡村振兴。

夯实产业根基 让“造血”功能更强

在斯觉镇石德村牧草种植基地里,栽种不久的皇帝草和制种玉米长势良好,村民正在浇水、除草、施肥,来自绵竹的技术人员正在认真进行技术指导。

凉山州乡村振兴模式(帮扶凉山甘洛助力乡村振兴)(1)

交流指导

2022年3月,在绵竹帮扶人员的协调下,一家农业公司正式入驻甘洛县斯觉镇,采取“公司 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模式,推动2000亩牧草种植基地和年加工量为6万吨全混合青黄贮饲料加工厂建设。

“今年,我们种植了皇帝草700亩,每亩产量预计能达到10至15吨,将为村民带来每亩不低于4000元的纯收入。”该农业公司负责人付义福说。

新茶乡的九环地村最高海拔2800米,最低海拔2300米,属典型的高山草甸。日出、云海、残阳、雾霭、星空,草地、雪山,一年四季风景秀美。绵竹帮扶队伍通过实地考察,并结合多年的旅游发展经验,决定投资350万元,整合其他资金2500万元,引入社会资本1500万元实施新茶乡两河村、九环地村农旅融合示范项目。

凉山州乡村振兴模式(帮扶凉山甘洛助力乡村振兴)(2)

高山蔬菜产业

“目前,该项目正有序快速推进。”绵竹市副市长、市对口帮扶甘洛县前线指挥部指挥长曾锐表示,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使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还能活跃思路,增强主观能动性,培养敢于创新的优秀品质,最终变“输血”为“造血”。

筑牢民生保障 让帮扶路子更稳

日前,甘洛县人民医院接诊了一名因急性感染性喉炎导致喉梗阻的孩子。患儿危在旦夕,绵竹援助医生张恒立即带领当地儿科医生一起实施抢救,成功将孩子救回。

“甘洛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目前已基本能满足县域内群众的康复治疗需求,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甘洛县人民医院院长莫色俄乙说。

凉山州乡村振兴模式(帮扶凉山甘洛助力乡村振兴)(3)

医疗支持

一年来,绵竹市深入实施医生、医学专科“双提升工程”,倾力帮助甘洛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重症监护、肿瘤、康复医学、儿科等重点科室,通过培养一批“带不走、留得住”的当地医疗人才队伍,助推当地医疗技术和临床诊断能力“双提升”。

初夏时节,在甘洛民族中学“绵竹班”的教室里,来自绵竹的教师吴尚全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勇敢大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绵竹班”努力探索的全绵竹师资、全阶段教学的办班模式,开创了省内各区县对口教育帮扶全师资班级的先河。此外,绵竹还先后统筹教育教学团队到甘洛开展“互动教研”,累计举办培训20期,参训教师达1000余人次。

点燃人才“引擎” 让乡村振兴“提速”

“参与顶岗锻炼是一次难得的成长经历,不但开阔了眼界、学习了经验,还锤炼了品质。”刚完成3个月顶岗锻炼的甘洛县文广旅局文化文物馆副馆长王瑛向大家分享了她的学习体会。

今年3月,王瑛和其他7名甘洛县的党政干部来到绵竹顶岗锻炼。期间,他们与当地干部一起,参与各项业务工作,通过观摩学习、项目实践等方式,零距离学习绵竹经验。

开展新一轮对口帮扶工作以来,绵竹市着力协同甘洛县建立完善“顶岗锻炼 交流培训”的人才培养机制,多举措培养专业人才,助力甘洛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跑出“加速度”。

一年来,绵竹市各部门帮助甘洛培育各类人才13884人次,引入各类资金1109.9万元,通过“以购代扶”方式购销甘洛县农副产品1317万元,有效打开了甘洛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有力促进了甘洛种植、养殖产业持续发展,为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激活了“一池春水”。

( 图据绵竹市对口帮扶甘洛县前线指挥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