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主题(冰城首家文学馆即将开馆)

龙头新闻记者 张立 刘莹

中西合璧的哈尔滨,欧陆风情万种,各国文化与本土文学相互浸润着,让城市的文化基因显得不拘一格。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和筹备,哈尔滨首家文学馆终于即将亮相,这是哈尔滨第一次集中展示本土的文学,这里揭开了100年来冰城文学的历史、展现了本土作家背后的故事、更彰显了城市百年文脉的历程。近日,作为冰城人,记者在展馆开馆前夕走进这里,感受冰城幽幽百年书香的“味道”。

冰城主题(冰城首家文学馆即将开馆)(1)

有“颜值”更有“才华”28位本土作家书写“传奇”

白砖灰瓦黄雕饰,绿水凉亭环绕。“文学馆很有文艺范,这里未来也许是哈尔滨的新地标、网络流行的打卡地,从外部装饰完几乎每天都有市民来这里来合影。”迎接记者的冰城文学馆策展人兼馆长张静波对记者说。

正如馆长所说,坐落于平房区新疆西路和惠普大道交叉口东南侧的“冰城文学馆”,是一座古典与欧式相结合的现代建筑。张静波告诉记者,文学馆有别于传统图书馆,是把图书馆作为居民休息、休闲的城市第三空间,从传统图书馆的“以书为主”转变为“以人为主”,以“读者”为主线设计图书馆内部的布局、资源和服务内容,是以一种全新的、与读者亲近的方式。而最大的“才华”,是这里的城市文化基因,这里揭开了100年来冰城文学的历史,最全面地展示了冰城这座欧陆城市独特的文化。

作为冰城人,大都会对城市文化的源头着迷,最初城市的诗歌、散文等别有韵味的文学作品缘何而来,而冰城文学馆最先揭开的就是冰城文学的原本。“百年前的冰城文学刚刚兴起时,它就是与俄侨文化相互浸润的,所以说哈尔滨有着独特的文化基因”馆长张静波对记者说。在展馆中,记者看到,这里展示了当时130多位俄侨作家的名录和照片。

据了解,冰城文学馆最独特的展区是28位不同时期冰城本土作家作品展陈,这里展示了28位在哈尔滨工作生活过的作家的著作、手稿、图片及相关文献资料千余件,详细记录了萧红、萧军、周立波、乌·白辛、迟子建等作家的创作轨迹。

最早版本珍品图书 三十年代的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哈尔滨独特的文化基因也塑造了城市独特的文学轨迹。 “上世纪三十年代,以萧军、萧红、罗烽、金剑啸群等作家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他们的文学作品为东北文学留下开拓者的火种和精神财富,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新中国成立以来,黑土地涌现出厚重而优秀的文学作品。”

张馆长告诉记者,展出的最早版本珍品图书为三十年代鲁迅逝世当时出版的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萧红与萧军的合著《跋涉》,周立波首版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英文版,林予和刘子成的电影文学剧本《奸细》《飞来的仙鹤》,丛深多个剧本《千万不要忘记》。

此外,冰城文学馆还有现已绝版的上世纪50年代的《哈尔滨文艺》《处女地》,以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北方文学》《长春》等文学期刊及哈市作家早期的的小说、诗歌和电影剧本。

冰城主题(冰城首家文学馆即将开馆)(2)

冰城文学曾无比辉煌展现激情岁月

“哈尔滨这片英雄的土地,曾为全国革命和文学发展做出重要的历史贡献。”来到作家萧红的展陈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上世纪三十年代,夜幕下的哈尔滨,萧军、萧红、舒群、白朗、罗烽、金剑啸等人聚集在一起,以哈尔滨为文学创作基地,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他们以文学为刀枪,同黑暗势力英勇斗争。而这批活跃于文坛的东北籍作家穆木天、端木蕻良、骆宾基、李辉英等人聚集上海,形成了文学史上独特的“流亡文学潮”。这些哈尔滨的东北作家群慷慨悲歌,用文学作品构成一幅幅充满呐喊和热血奔涌的历史画卷。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呈现出血脉相融的人文情怀,为哈尔滨文学史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随后,张馆长带着记者来到了展陈的激情燃烧——经典与传奇的展览区。这是一段“明亮”的历史。哈尔滨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迎来黎明曙光的大城市,上世纪40年代,独特的自然风貌与地理环境在作家的视野中充满神奇的魅力,成为不竭的创作源泉。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等文学作品走向全国。1947年,时任松江省委宣传部干部的周立波,深入现在尚志市元宝屯等地体验土改生活,创作出描写北方农民土地改革的历史画卷——长篇小说《暴风骤雨》。

在激情燃烧的年代,哈尔滨作家创作的话剧、电影文学脱颖而出。1962年剧作家丛深创作的话剧《千万不要忘记》,在北京演出300多场,受到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好评,之后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林予创作的《边寨烽火》,关沫南创作的《冰雪金达莱》,乌·白辛创作的《冰山上的来客》等电影文学剧本相继搬上银幕。1955年,作家曲波根据东北剿匪的亲身经历,创作了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充满传奇色彩的侦察英雄杨子荣,从此家喻户晓。

新时期冰城文学再创辉煌岁月如歌,记忆不会褪色。对于新时期的冰城文学,馆长张静波这样概括:“新时期的哈尔滨文学创作生机勃勃,依靠现实主义题材和传统表达手法,让冰城文学再度崛起。许多经典作品可圈可点,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创作高峰。”

采访中记者看到,哈市更多获得国家各类文学奖的作家群星璀璨,这些或出生在哈尔滨,或曾经学习工作在哈尔滨的作家们,用独具魅力的文学作品,构成了哈尔滨文学一道道耀眼的星河。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987年根据哈尔滨作家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雪城》开始热播。《雪城》与《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构成了中国知青文学“三部曲”。而曾在哈尔滨学习生活过的作家张抗抗以小说《爱的权利》蜚声文坛,作品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和人文情怀。昔日的霍尔瓦特大街、敖连特电影院、尼古拉教堂,这些哈尔滨人熟悉的城市印记,在迟子建的小说《白雪乌鸦》中重焕异彩。哈尔滨作家阿成是一位高产作家。小说《年关六赋》等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短篇小说《赵一曼女士》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浓郁、厚重的龙江地域特色。而改革开放以来,蒋巍的《人生环形道》、贾宏图的《她在丛中笑》、刘子成的《飞来的仙鹤》、王忠瑜的《赵尚志》、鲍十的《我的父亲母亲》等作品,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代表了新时期哈尔滨作家群的整体创作实力。

本月,冰城文学馆将正式开馆,免费开放。展馆还加入了一项非常“人性化”的设计——二维码自助讲解系统,更详细地介绍每个阶段时期的作家生平简历,方便市民更深刻理解哈尔滨文学的发展脉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