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八百里加急换马不换人(古代的八百里加急)

经常看历史剧的人应该会注意到这个情景,一个官员拿着文书,其这快马飞奔。便跑便喊着“八百里加急”。很多人都可能觉得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日行八百里不可能?这八百里跑下去就算人能受得了,马也受不了啊?那么古代传递文书为什么要喊“八百里加急”呢?

古代八百里加急换马不换人(古代的八百里加急)(1)

先说明一个情况,这里的日行八百里并不是说一匹马能够一天跑八百里。而是不断换马换人,最后将文书送到皇帝面前。那么就算是这样也是非常困难的,古代的一里和等于现在的450米,那么八百里也就是36万米,也就是说360公里。

古代八百里加急换马不换人(古代的八百里加急)(2)

在唐朝时期驿站已经非常完备了,当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当时在交通要道每二十里就会有一个驿站,这些驿站供给粮草以及住宿等等。如果出现了差错,那么轻则杖责一百,重则要受绞刑。

古代八百里加急换马不换人(古代的八百里加急)(3)

唐朝天宝14年11月9日,安禄山在范阳(河北涿州)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西安),两地直线距离也有1000公里,按照古代的算法就是2222多里地。但是唐玄宗六天之后就知道了这个消息。可以说这马一天也要跑300多里。这期间要累坏多少匹马呢?

古代八百里加急换马不换人(古代的八百里加急)(4)

据说唐朝时期最快的时候一天能够跑八百里,八百里就是36万米。一天要跑360公里需要日夜兼程。现在来看当然是非常方便了,但是在唐朝交通不便的情况下,需要多少人为了这一封书信奔波呢?如果一个地方耽误了那就是延误了军情。如果一天按12个小时来算的话那么古代的一匹马就要以2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前进。

古代八百里加急换马不换人(古代的八百里加急)(5)

因为要求比较急迫,送信的人吃喝都在马上,送信人本身如果体质差一些的话,也会因为劳累过度而亡。因此,不是特别紧急的情况是不会使用“八百里加急”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