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 emba难度及学习时间(20个月内走遍全球)

mba emba难度及学习时间(20个月内走遍全球)(1)

如果有一段历时20个月的学习之旅,可以让你在苏黎世、加纳、上海、北京以及全球重要城市都待上一段时间,你会不会很期待?如果这段学习不受限于一定的地理空间,而是把全世界都当作“移动课堂”,你会不会觉得特带感?除了学习知识,还能结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了解各大洲的风土人情,你会不会觉得超炫酷?

9月26日,这样一次走遍全球的学习之旅就实实在在地发生了,这批幸运儿就是来自亚洲、欧洲和非洲的29名中欧2016级Global EMBA苏黎世班学员。学员们将以中欧苏黎世校区为主要学习基地,同时积极参与在上海、加纳阿克拉和全球主要城市的选修课程,充分满足这些国内外企业高管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需求。

值此中欧2016级Global EMBA苏黎世班开学之际,小欧采访了两位来自汽车和媒体行业的学员。在中国与世界的交融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联系中西两方的他们,重要性也越来越显著。

一个成为德方技术专家的中国人

mba emba难度及学习时间(20个月内走遍全球)(2)

在许思立(Stanley XU)的中国同事眼中,他其实是半个德国人,虽然从长相来看,许思立是个如假包换的中国人。

他的身份,是德国大众派驻在上海大众的车辆诊断技术专家。上海大众是德国大众和上汽集团的合资公司,虽然同为大众汽车品牌,但中国市场的大众车型与欧洲市场有些不同,车辆所使用的软硬件也不完全相同,像许思立这样的技术专家就有了用武之地,他掌握着德方的关键技术,指导中国技术人员解决车辆维修中的相关问题。

许思立主要负责的是与车辆显示相关的软件故障诊断,简单来说,如果中国市场的大众汽车发生车显故障,许思立就要开始忙碌了,他会通过一套电子电器控制软件对车辆进行诊断,找到问题所在,然后指导中方的工程师解决车辆故障。

mba emba难度及学习时间(20个月内走遍全球)(3)

许思立与他的德国同事

2013年,许思立刚刚被德国大众派驻上海大众没几个月,大众汽车就出了一件大事。

那一年,德国大众多款车型的DSG(直接换挡变速器)发生故障,这场危机让德国大众在全球市场都遭遇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危机发生以后,许思立从德国方面获取了大量针对该款变速箱的相关技术文件,他与开发部门沟通,从软件层面确定了故障的解决方案。当德方确定解决方案以后,许思立又根据中国市场的车型,把方案运用到中国市场。“最终通过软件升级的方式,解决了变速箱的故障问题。”

那一两个月,许思立每天过得都像在打仗,但是回忆起当时的忙碌,许思立却是满满的成就感:“虽然这份工作涉及到很多技术性的东西,有的时候比较枯燥乏味,但是每当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一个技术方案,并且解决了市场上一大批车辆的问题,这种成就感还是很强烈的。

别看许思立现在是一个颇有威信的技术专家,可他却并非技术出身。大学学的是国际贸易,之后做过销售、翻译,就算2007年误打误撞进入了汽车行业以后,也先是帮着翻译一些技术性的文件或者是为德国的技术专家做翻译协调工作,一点点地对汽车有了了解。

2008年,许思立正式加入位于德国狼堡的Erlkonig公司,这家公司是德国大众的外包公司。他作为外派员工,在德国大众内部工作,负责的正是“中国项目”——以德国技术专家的身份,确保中国市场的大众车辆在上市之前的软件成熟度达到100%。

2009年前后的全球金融危机结束之后,德国大众开始了又一个高速增长阶段,大量招募新员工,像许思立这样对德国大众业务熟稔于心的外包公司员工也被德国大众收入麾下。2012年,他以正式员工的身份加入德国大众,被作为特殊人才进行专门培养,一年以后,他将作为德方技术专家到中国工作。

“当时的德国大众,像我这样同时会说德语、英语和汉语三门语言,了解德国大众又了解中国市场的人才,是非常稀缺的,整个德国大众的售后部门不会超过5个。”

mba emba难度及学习时间(20个月内走遍全球)(4)

许思立和太太及去年底刚出生的宝宝

2013年,已在德国工作和生活了6年的许思立回到中国。习惯了德国的慢节奏,回到上海的许思立有点不习惯,“就好像电影被按了快进键”,购物也好,吃饭也好,办事也好,都比在德国的时候快很多。

工作上也一样,比起在德国时相对简单的工作关系,如今的工作需要同时处理多重关系。“一直到现在,我经常都会问自己,对于很多事情,什么才是最好的判断?客观地分析,我是隶属于德国大众的,按理说我的立场应该是偏德国大众。但是我总是希望做一些双赢的事情。如果一定要说立场,应该是:客观、公正,以积极的心态做到双赢。”

为了做到双赢,他努力在工作中扮演好中间人的角色。除了知识产权必须保护好,他很愿意跟中国同事分享德国人的逻辑方式,也十分乐意向德国同事分析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和认同。虽然工作中难免遇到摩擦,但最终都能顺利解决。对于这么一个“德方专家”,他的中国同事也见惯不怪了,他是上海人,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就能和同事打成一片,再加上喜欢打篮球,常常在运动的过程中加深了和同事的感情。

采访的过程中,许思立强调自己是个幸运儿,在中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的2005年、2006年前后,他误打误撞进了汽车行业,没过多久,碰巧德国大众希望在中国有所作为,因为自己的中国背景和语言天赋,他便顺其自然成为了中德技术联络人。是这个千回百转的时代把他推到风口之上,让他个人的职业发展与世界的发展潮流融为一体。

许思立如今的另一个身份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苏黎世校区的首批Global EMBA学员,9月26日,他将开始在苏黎世第一模块的学习。与德国一样,瑞士在全球高科技领域也占据着一席之地。他相信,在苏黎世的学习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欧洲的工业,拓宽国际视野,以便将来更好地扮演中西方中间人的角色。

编辑部的一场“温柔变革”

mba emba难度及学习时间(20个月内走遍全球)(5)

2012年,从康泰纳仕(Conde Nast China)的HR部门转岗到集团旗下的《智族GQ》杂志编辑部,是丁玎职业生涯的一次重要转变。此前,丁玎在大型国企和外企人力资源部工作,对于各人力资源职能模块和人力资源业务伙伴岗位有近十年的经验,对于这次转岗,她觉得很幸运,“人力资源工作者能够到所在公司最核心的业务部门工作,是非常难得和有价值的”。

“去编辑部之前,我在康泰纳仕人力资源部的三年,是公司HR从一个事务性工作执行者,慢慢发挥价值,转变角色,成为公司业务战略决策咨询师的重要过程。这也是人力资源总监把我招进公司的使命之一。”丁玎回忆道。

在全球杂志领域,Conde Nast的领导地位长达百年之久,旗下的杂志如《VOGUE》《名利场》《纽约客》《GQ》等,已经成为影响世界时尚传媒领域最有力的能量,并被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界认可为最成功的杂志品牌。《智族GQ》2009年在中国创刊至今,已成功达成“在影响力和关注度方面位列中国男性时尚月刊第一”的目标。

《智族GQ》在中国的高速发展,也对它的管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主编希望并要求丁玎的加入能够从部门文化建设和人员管理两个层面,为杂志追求更高的目标提供支持和保障。

“编辑团队属于创意型人才,是一群追求个性的人,他们执迷于好的创意,难免会忽略杂志的生产流程控制和成本考量。我加入编辑部之初,这里就是一个真正的家庭,管理层就像家长,开发孩子们的心智,尊重他们的理想,甚至保护他们,允许他们犯错从而成长,包括溺爱;同时这个家庭也需要一个成熟耐心的长兄去辅佐和配合。我的管理,更多是扮演这位长兄的角色。”

mba emba难度及学习时间(20个月内走遍全球)(6)

从HR部门转岗到核心业务部门之后,丁玎成功解决了编辑部的生产流程和成本控制问题

如果说从人力资源岗位到核心业务部门有什么感受,丁玎用了三个词来形容:角色转变、允许管理瑕疵的存在,以及把握分寸感。首先从全公司角度讲,HR是“乙方”,是服务部门,但从HR业内来讲,又更多是处于“甲方”的位置,到业务部门工作就得“端正态度,站稳立场”,虽然是管理者,但本质上是为编辑部和编辑服务的;也只有站在编辑的立场,替这些一线业务骨干考虑并解决问题,才能被大家接受。

“同时,HR的经验让我理解一切管理中不完美的存在,只要抓大放小,把握好分寸,做好判断,是可以不必严苛地改正一切错误的。”也正是把握好这几点,丁玎加入编辑部的前三个月,进行了一场“温柔的改革”,也让自己由内而外成为了编辑部的人。

随着传统媒体的黄金时代渐渐过去,大多数传统媒体进入了“断崖式”下跌的轨道,媒体转型成了迫在眉睫的挑战。丁玎认为她很幸运可以经历这场时代的变革,“我不觉得传统媒体的衰落是坏事,而且这不能单纯从媒体行业遇到问题的角度看待,科技的发展和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随之即是触媒习惯的改变,传统媒体也许不适合这个时代了。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反而让我觉得是全媒体行业的繁荣。

在GQ中国,媒体人也正在进行全新的尝试,不仅在数字渠道有覆盖,更在努力突破媒介形式的束缚,把《智族GQ》当作一个品牌而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来经营。未来的GQ产品是以杂志为依托和核心,将“有型有款、智趣不凡”的品牌精神,通过GQ中国微信、网站、APP、电商、视频等不同渠道传播出去;同时GQ也有着角色的转变,从引领大众趣味向导者的身份,转变成为符合GQ受众口味的奢侈品和生活方式品牌合作伙伴,服务于读者和用户,为大家分享更好的生活方式和品位。

mba emba难度及学习时间(20个月内走遍全球)(7)

mba emba难度及学习时间(20个月内走遍全球)(8)

中欧苏黎世校区位于风景优美的苏黎世湖畔

中-欧-非高管齐聚苏黎世,

开启领导力学习之旅

即日起,风景如画的苏黎世湖畔,近30位来自中国、欧洲和非洲的企业高管将展开一段为期8天的领导力学习之旅。这些管理精英经过严格的甄选,被录取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下简称“中欧”)2016级Global EMBA课程苏黎世班的学员。一年前,中欧进行课程调整,推出了独立的Global EMBA课程。这是该课程项目首度在中欧的欧洲校园举办课程模块。

“Global EMBA课程面临严峻的市场形势,有些学校即便已进入欧洲市场多年,还是很难在一个班里招到30名顶尖的高管。我们对这个班级的规模和学员质量相当满意。”中欧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教授表示,“现在的班级规模不大不小,既可以产生多元化的思想碰撞,又可以保证师生之间真正地相互了解和学习。”

在这个班的29位学员中,有来自欧洲和中国各行各业的企业高管,也有来自非洲政界和商界、拥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领导者。这也正是中欧Global EMBA课程的独特之处,它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多国学习体验——涵盖亚非两大洲新兴市场以及欧洲,同时还包含一个美国游学模块——充分利用学院在欧洲、中国和非洲的丰富资源,实现了多地办学的协同增效。

中欧Global EMBA课程连续六年名列《金融时报》全球排名前20强,苏黎士班是其在上海班之外新开设的一个班,课程设置和上海班完全相同。2016级上海班已于9月4日开学。

与上海班一样,Global EMBA的苏黎世班课程为期20个月,在此期间,学员可以到上海和加纳阿克拉上课,到全球一些主要城市参加中欧精心设置的选修课。课程设计的初衷就是满足国际高管在忙碌的日程安排下坚持学习的需求。苏黎士班每两个月集中授课一次,每个模块时长8天。

商学院之间联手办学是时下的一大潮流,但中欧选择反潮流而动,致力于打造世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单独运作的全球化EMBA课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