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除颤适应症不包括突发心跳骤停(起死回生手术真名叫)

电除颤适应症不包括突发心跳骤停(起死回生手术真名叫)(1)

深低温停循环不是新技术,而且可以说是心脏外科发展中最古老的技术之一。

作者:杨明烽

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近日,新华社一篇逾百万人阅读的文章引起了多方媒体的争先转载。节选其报道如下:

新华社成都6月3日专电(记者董小红)出生2周、体重仅2公斤的新生女婴芸芸(化名)患4种致命心脏疾病,医生只能把她冷冻至"死亡"争分夺秒地实施手术,成功用心补心,将孩子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孩子有非常严重的先心病:主动脉弓发育不良、主动脉缩窄、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15毫米……"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在深低温停循环脑灌注下手术,把娃娃冻至'死亡'状态,让她呼吸停止、心跳停止、全身血液抽出,连新陈代谢也几乎为零,仅用低流量血液保护大脑不受损."赁可说。

随后,人民日报也在微博上转发了此文:

电除颤适应症不包括突发心跳骤停(起死回生手术真名叫)(2)

至此,该病例的诊治已引起舆论的高度关注,多个媒体进行了进一步的转载,有些医生也进行了评论。其中以安贞医院李晓峰医师的评论最引人注目。

电除颤适应症不包括突发心跳骤停(起死回生手术真名叫)(3)

后李的评论又引发了新一轮的辩论,有诸多网友指出,李的几点评论观点也不对。本人就不参与其中的嘴仗了。讲解一下此事件中的关键新闻点,即“起死回生”手术,该技术即”深低温停循环“,作点科普。

首先深低温停循环确实不是新技术,而且可以说是心脏外科发展中最古老的技术之一。

众所周知,心脏是一个跳动的器官,里面充满流动的血液,要进行心脏内的手术,修补心脏的缺陷,显然要解决如何让心脏排空血液和停止跳动以良好进行外科精细操作这两个难题。

当然正常体温下,如果器官没有血液供应,将马上坏死。现在,大家都知道,低温会降低新陈代谢,也就是说,如果降温,可以延长器官耐受缺血的时间,当然器官仍是活的,只是代谢减慢了。也是基于这个原理,经过多年的动物实验研究后,1952年9月2日,刘易斯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院利用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完成了第一例人类的心内直视手术并获成功。即通过降低体温,心脏停跳,阻断上下腔静脉,使得血液停止回流入心脏,即全身血液循环也停止了,然后打开心脏,清楚的看清缺陷并修补。

当然深低温停循环技术有两个重大风险,一为器官耐受缺血的时间只是延长,故手术需要争分夺秒,二为低温会导致人体脏器损伤。所以,心脏外科的先驱又发明了体外循环技术,又名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使得在心脏手术时,让血液绕过心肺,其他脏器仍持续有血流灌注,体外循环是现在心脏外科的基本技术,应用数远超过深低温停循环。人类首例成功的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是1953年5月6日完成的。

再解释一下“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大家都知道,在耐受缺血缺氧上,脑子是最脆弱的器官,所以如果有可能,尽量给脑部持续灌注血液。该词的意思是,除了脑部外,其他身体部位的血流都停止了,只有脑部通过主动脉弓上的分支血管持续进行血流灌注。当然,至于选择性脑灌注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每个术者有自己的观点和偏好。

最后留个问题,深低温停循环,目前仍有其适应证,而且不只限于心脏大血管手术中的应用。留此问题也是希望读者该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避免过一阵子,又冒出什么“起死回生”手术的只博眼球的新闻。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taoyuquan@yxj.org.cn 来稿邮件主题为:【投稿】医院 科室 姓名

稿费:100~1000

小编tyq95289672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