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例释(高中语文学习干货)

文言虚词【何】,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高考语文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例释?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高考语文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例释(高中语文学习干货)

高考语文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例释

文言虚词

【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作主、谓、宾定语→疑问代词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一般来说在译时,“何”要后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这是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操何?(《鸿门宴》)

②不然,籍以何至此?(《鸿门宴》)

2.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3.单独作谓语,后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频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4.作主语,译为“什么”。例:何谓天,何谓人。

(二)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苏武传》)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新妇车在前,隐隐何甸甸。(模拟:平发出的声音)(《孔雀东南飞》)

②“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三)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连词、表目的)谁何?(《过秦论》)谁何:同意连用,责问。

(四)固定结构: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变式结构“如……何”,把……怎么样,对…… 怎么办。)

2.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3.且大乱,若何?(《段太尉逸事传》)

何以⇒“以何”,用于疑问句作状语,译为“凭什么,用什么,靠什么。”

【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用于句末,往往句中有表揣测的词“其”,“得无”,“无乃”、 “恐怕”与“乎”呼应。

①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月食饮得无(该不会,莫不是)衰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表感叹、悲愤、赞颂语气。

①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②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子逍遥游》)

5.作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译为“……的样子”,“……地”或不译。(加在单音或叠音之后)

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②恢恢(宽绰的样子)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6.用于句中,表停顿,不译。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解释。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师说》) 乎与宾语构成的介宾结构,只能作动词,形容词之后。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乎:对)(《劝学》)

①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译为“在”,“从”,“到”。

②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向”、“给”、“对”。

③引进比较的对象,译为“比”。

【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便”等。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乃使人复茸南阁子。(《项脊轩志》)

(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2.表条件:结果,才。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此臣日夜切齿扪心也,乃今得闻教。(《战国策·荆轲刺秦》)

3.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软!(《师说》)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原来是”等。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5.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不能做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2.用作第三人称,用在名词前,相当于“其”,译为“他”,“它的”,“他们的”。

例:今其读书识字,较之乃无,竟高十倍。(《红楼梦》)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稽之上,然后乃(才)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宾前“责备”,通“与”,句末语气词。)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