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的1644从平西伯到平西王的抉择(吴三桂的1644从平西伯到平西王的抉择)

明帝国,这个曾经最强大的东亚王朝,终于在1644年这一年接近了尾声。正月,在新年的钟声敲响之后没多久,京城的崇祯皇帝便收到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的消息,随后二月初二,李自成大军开拔,北渡黄河而上,一路攻克韩城、平阳、太原、宁武关、大同、宣府,直逼大明京师。情急之下,崇祯皇帝急令辽东提督吴三桂放弃宁远,带领三万关宁铁骑回援京师。为了表示诚意,崇祯皇帝特意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

吴三桂的1644从平西伯到平西王的抉择(吴三桂的1644从平西伯到平西王的抉择)(1)

三月初六,吴三桂收到了崇祯下达的诏令,面对平西伯这个尊贵的爵位称号,吴三桂却丝毫提不起性质来,因为一方面,皇帝让他舍弃宁远,退回关内,舍弃,则意味着放弃对该土地的占有,而辽西的宁远,却是吴三桂的家,作为辽西最大的地主,放弃土地,标志着自己的经济命脉就此掐断。更为要紧的是,舍弃还意味着除了五万关宁军需要撤走,这五万人马的八万家属也要随行,如此庞大的人马迁徙,如何安置就成了很大的问题,更为要紧的是,关外的百姓听闻吴三桂要撤兵,也要求一起撤回关内,这样一来,十几万人的队伍就变成了五十万人之众。

更为要命的是另一方面,面对李自成连战连捷的数十万大军,吴三桂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匆忙出战,搞不好就全军覆没了。虽然吴三桂从小就希望着能够精忠报国,然而就这么以身殉国,吴三桂不甘心。

吴三桂的1644从平西伯到平西王的抉择(吴三桂的1644从平西伯到平西王的抉择)(2)

一定要想个办法解决,但是皇名不可违,路还是要赶得。

就这样,1644年3月11日,吴三桂率领五万关宁军西进前往京师,同行的,还有四十五万民众。

如此庞大的队伍,里面还扶老携幼,行进速度之慢,是日行不过50里。一直到3月20日,吴三桂的人马才行进到河北丰润,而这距离北京,还有数百里之遥。抵达京师,似乎成了一个奢望。

吴三桂的1644从平西伯到平西王的抉择(吴三桂的1644从平西伯到平西王的抉择)(3)

而更令吴三桂想不到的是,李自成在前一天,便已经攻进了北京城,为了保全名节,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历时276年的大明,突然间就没了主人。

吴三桂的1644从平西伯到平西王的抉择(吴三桂的1644从平西伯到平西王的抉择)(4)

完了,天塌了。

如果皇帝死了,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

勤王已是不可能了,那现在只能先保存自己。

《明季北略》记载:“二十日抵丰润,京师陷矣,三桂闻变,屯兵山海。”

或许吴三桂自己一开始也没想到,自己的这一举动,竟使自己成为了明清战争中那个举足轻重的砝码。

此时的吴三桂想的很简单,是保全名节,为死去的君王报仇,做个报国尽忠的忠臣;还是投降大顺,保全一家老小,做个尊父敬长的孝子。

如果想要做出一个满意的决定,吴三桂需要很久的时间才可以。然而,李自成没有给他太多的时间。《明季北略》云:“二十九日,自成使唐通,于文武二人犒师,银四万,以吴襄手书招三桂,及今早降,不失通侯之赏,而犹全孝子之名”。很显然,李自成急于要吴三桂的一个答复,并且搬出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来劝降。更狠的一手是,吴三桂的关宁军缺饷两个月的事李自成也知道,于是乎特意用4万两白银来犒赏关宁军,意思是说只有跟着我,你的兵才会听你的,因为你已经没钱了。

这一击如五雷轰顶般击打在了吴三桂那纠结的心上,的确,如果没钱,自己手下的五万关宁军迟早要反水,跟了李自成,或许还能留住自己人对自己的忠心。更重要的是,自己最敬爱的父亲还在李自成手上,很显然是因为自己的存在,李自成才没有杀掉父亲,但如果自己一意孤行,很有可能,不不不,是一定会害死自己全家老小的。或许,这次投降,并不一定会让自己身败名裂,作为一个孝子活下去,也是个很好的选择。

吴三桂的1644从平西伯到平西王的抉择(吴三桂的1644从平西伯到平西王的抉择)(5)

就这样,吴三桂做出了这一年的第一次抉择,也是这一天起,吴三桂背弃了自己曾经发誓效忠的大明,把山海关交由大顺军后,吴三桂领军前往了北京,去面见李自成。《明季北略》云:“三桂乃报使于自成,捲甲入朝。”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关宁军降顺了,但是旗号仍然是大明的旗号,而且军服也仍然是大明的军服,也就是说,吴三桂虽然降顺,却是一种十分脆弱的降服关系,因为吴三桂不信任李自成,所以这支千锤百炼的军队,随时都有可能反水。

不过反水,是需要契机的,如果历史就此下去,吴三桂可能真的就成了大顺的开国将领,然而历史从来都不这么直率。

如果说英雄不爱江山,那么他一定会爱美女,很显然,吴三桂属于后者。吴三桂这辈子,有一位倾国倾城的挚爱,她就是秦淮名妓陈圆圆。作为一个男人,如果自己的挚爱被别人霸占,那基本上就是被托马斯螺旋打脸了。很显然,吴三桂在这个方面上,是一个被绿到家了的人。

吴三桂的1644从平西伯到平西王的抉择(吴三桂的1644从平西伯到平西王的抉择)(6)

为了维持北京城内大顺军的生计,李自成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而其手下大将刘宗敏把目光投向了吴三桂的平西伯府邸。很快吴三桂就接到了消息,父亲吴襄被拷打,小妾陈圆圆被霸占。

绿了,绿的不能在绿了。如果当时有绿光这首歌,怕是作为吴三桂此时心情的背景音乐是在合适不过了。

我带兵献关投降,你李自成就这么欢迎我。去你妈的封侯赐爵,老子不干了。大丈夫不能保全一女子,何以生为!

没几天,大明的旗帜又重新插在了山海关额城楼上,吴三桂反水了,史称“冲冠一怒为红颜”。他自称大明孤臣,是要为崇祯皇帝报仇雪恨。

看上去非常豪气,但细看却发现吴三桂已经变得非常矛盾了,自己此前的行为意味着自己已经做不成忠臣了,而自己如今的行动预示着自己连孝子也做不成了。对于自己的定位,吴三桂已经迷茫了,虽然现在重新打起了大明的旗号,但是这次又能打多久呢?

吴三桂需要时间来思索,而这次,李自成又没有给吴三桂时间。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领十万大军开往山海关,虽然李自成仍有劝降的意图,但是身后的军队也表明了李自成劝降不成则开战额决心。如此,吴三桂面临这空前的压力。正当吴三桂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却发现前方真的有一个柳暗花明的村落——1644年,试图再次入关劫掠的清军在多尔衮的带领下开始南下。而关内的变局使得清军停滞在了翁后,以观时局的变动。就在多尔衮举棋未定之际,吴三桂的使者到了。目的很简单,借兵。

其实做出这样的决定,吴三桂是经过了内心的煎熬的,因为他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和自己曾经的敌人合作,可是历史又哪里给了他选择的机会呢?在第一封书信上,吴三桂赫然写道:

三桂初蒙先帝拔擢,以蛟负之身,荷辽东总兵重任。王之威望,所素仰慕。但春秋之义,交不越境,是以未敢通名。人臣之义,谅王亦知之。今我国以宁远右偏孤立之故,令三桂弃宁远而镇山海,思欲坚守东陲而巩固京师也。不意流寇逆天犯阙,以彼狗偷乌合之众,何能成事?但京城人心不固,奸党开门纳款,先帝不幸,九庙灰烬。今贼首僭称尊号,虏掠妇女财帛,罪恶已极。诚赤眉、绿林、黄巢、禄山之流,天人共愤,众志已离,其败可立而待也。我国积德累仁,讴思未泯,各省宗室,如晋文公、汉光武之中兴者,容或有之。远近已起义兵,羽檄交驰,山左江北,密如星布。三桂受恩深厚,悯斯民之罹难,拒守边门,欲兴师以慰人心。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我国与北朝通好二百余年,今无故而遭国难,北朝应恻然念之。而乱臣贼子,亦非北朝所宜容也。夫除暴翦恶,大顺也;拯危扶颠,大义也;出民火水,大仁也;兴灭继绝,大名也;取威定霸,大功也。况流贼所聚金帛子女,不可胜数,义兵一至,皆为王有,此又大利也。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会,诚难再得之时也。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庭,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非常明确的意图,不是降清,而是请兵。我吴三桂死也不会降清的,我曾经不会,现在也不会,以后更不会。

多尔衮收到信后,出于礼貌,也进行了回复,其内容基本是平流寇的支持,借兵的不可以,实在不行你投降吧。

废话,全他妈是废话,要是老子打的过李自成,会向你借兵?还投降,投你个大头鬼!

牢骚归牢骚,仗还得打,还必须赢,要赢还是得借兵。

怎么办,舔着脸去求情吧。

于是就有了吴三桂的第二封信:

大清国和硕亲王阁下:接王来书,知大军已主宁远,吊民伐暴,扶弱去强,义声震天地。王把以相助,实为我先帝,而三桂之感戴尤其大也。三桂承王,即发精锐于山海以西诸要地,诱贼速来。今三桂已悉简精锐,以图相机剿灭。恳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夹攻,逆赋可擒。 大明平西伯吴三桂顿首 甲申年四月。

信送出去了,吴三桂期待的望着关外,希望能看见清军的身影。哪怕是八旗马队走过扬起的尘土也好。

然而,还是李自成的大军先到了。

4月21日,李自成对山海关发起了攻击,吴三桂以五万将士拼死抵抗,经过了一天的血战,关宁军丧亡惨重。山海关,快要守不住了。

吴三桂的1644从平西伯到平西王的抉择(吴三桂的1644从平西伯到平西王的抉择)(7)

此时的吴三桂,已经绝望了,明知自己就要输了,确实那样的不甘心。为什么偏偏老天要把自己生在一个大厦将倾的帝国上,又为什么要把自己安排在这亡国孤臣的位置上。他想要的是一个活下去的忠臣孝子,难道这个要求很过分吗?万念俱灰下,吴三桂低头再次望向关外,只不过这次,他看见了清军的影子。

多尔衮终于是来了。

吴三桂的1644从平西伯到平西王的抉择(吴三桂的1644从平西伯到平西王的抉择)(8)

但是清军却在山海关前停止了前进的脚步,继续原地待命。

吴三桂明白,多尔衮是要他一个态度,一个投降的态度。

而吴三桂放不下这个心结,面对困境,吴三桂决定在挣扎一次,21日的晚上,吴三桂先后8次派人去和多尔衮谈判,请求发兵。而多尔衮表示,我不感兴趣。

绝望,彻底绝望了。

这一夜,吴三桂彻夜未眠,他想到了松锦大战中被清军斩杀的明军将士,他想到了自己在宁远城头和清军的几番血战。曾经自己立誓定要收复旧土,击破清军,而如今,自己要想活下去,除了降清却别无他则。投降,如同烈火般焚烧着他的心。吴三桂最后的信念,就要崩塌了。

精忠报国、忠臣孝子,似乎不再那么重要了。

我要活下来,活下来才能把我自己的命运。

四月二十二日,在天边刚刚泛起白光时,山海关的东大门打开了,进关的是整齐的八旗队列。历时二十多年,八旗军终于走进了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关城。对比于兴高采烈的清军,吴三桂正坐在帅府里无奈的叹气,而他头上的发髻,俨然是金钱鼠尾辫了。

既然投降了,那就决战吧。

太阳升起之时,吴三桂率军冲入了李自成的军阵中,展开了厮杀。

这是关宁铁骑的最后一战,也是吴三桂作为清军将领的第一战。

很快,人数占劣势的关宁军陷入了困境,而本应救援的清军并没有出现。

绝望再次表现在了吴三桂的脸上,或许真的是天要亡我吧。

就在关宁军即将败退之际,期待已久的八旗军终于出现了。

十二万八旗铁骑从两翼的辅城中冲出,如同利剑般插入了李自成大军的两肋。

闯军败了,不可一世的大顺军在清军摧枯拉朽班的攻势下迅速溃败,侥幸逃出的李自成匆忙的带着残兵败将退回了北京,清军赢得了胜利。

看着退却的顺军,吴三桂感慨万千,却没有一丝是高兴的意思。

吴三桂的1644从平西伯到平西王的抉择(吴三桂的1644从平西伯到平西王的抉择)(9)

昨夜,他失去了理想和人格。而今天,他失去了出生入死的关宁军。但是他仍有最后一丝侥幸,回到北京,他的陈圆圆应该还在,而京城的内的旧臣,也应该还不知道他降清的事。

似乎一切还可以挽回。

然而他面对的却是多尔衮,一个比他更加精明狡诈的对手,吴三桂能想到了,多尔衮亚想到了。

在清军进入北京的那一刻起,多尔衮就命令粘贴告示,宣告是吴三桂开关降的清,引清军入得关。

完了,一切都完了。叛将贰臣的名号,是摆脱不掉了。

既然摆脱不掉,我又何必坚持呢?

堕落比想象的更容易,而野心,也会因此而生,那我所要做的,就是静静地等待那个机会的到来。到时候,我不但要割据一方,我还要进位九五,我要成为最尊贵的人,只有那样,我才可以完全不用在乎别人讲什么,我才能想让大家说什么就说什么,我才能重塑自己的形象,那么现在就等着那一天吧。

··············

1661年,顺治十八年,吴三桂平顶南明,勒死明永历帝。

1662年,康熙元年,吴三桂进位平西王。

1673年,康熙十二年,吴三桂起兵反清,号称“反清复明”。

1674年,康熙十三年,吴三桂称周王,国号大周。

1678年,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称帝,同年八月病逝,死时六十七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