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诗词原文及翻译(念奴娇词谱赏析及音韵札记)

了解了一些词韵的基本知识,下面我们解析一下苏轼名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格律。格律对照例词如下:

中平平仄,仄中仄、中仄中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平平仄,中平平仄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

中仄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中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中、中仄中平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平平仄,中平平仄平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

这首词三句一协押入声韵。上阙韵脚“物”“雪”“杰”和下阙韵脚“发”“灭”“月”是《词林正韵》第18部入声五物,九屑和六月中韵字通押。上阙第二个韵脚“壁”在《词林正韵》中是第17部入声十二锡。词韵不同韵部之间韵不通押。一首词可以词间换韵,即使用不止一个韵部。但苏轼这首词里只使用了“壁”这一个第17部的韵词,根据押韵的定义,不是换韵。那“三国周郎赤壁”的这个韵脚“壁”是不是出韵了?从一方面看,北宋另一著名词人李清照确实评价过苏轼的词是“句读不葺之诗”【李清照《词论》】,就是说苏轼“以文入诗,又以诗入词”,写散文赋诗填词体裁使用起来比较融汇贯通随意创新,不太受严格音律约束。李清照在苏轼64岁谢世时是17岁,她的《词论》又是她的早期作品,李清照对苏轼的词评应代表了北宋当时文坛对苏轼的一种看法。李清照本人是懂音律的。另一方面看,《词林正韵》第18部九屑有标注“霓[蜺,齐、锡韵同]”。就是第18部有个别字通第17部十二锡韵。反过来说,就是17部十二锡韵里的“壁”字通18部九屑的霓字。用粤语朗诵《赤壁怀古》,“壁”字韵母听起来确实很接近几个18部九屑的韵脚。只是戈载在《词林正韵》里未标注清晰,后人转录《词林正韵》时此处易遗漏。无论如何,《赤壁怀古》,苏轼和李清照在词学史上的地位都经受住了千年的历史考验。所以创新必有争议,有争议未必是坏事。

除了8个韵脚用短促的入声,《赤壁怀古》一词另有9句仄声收尾。平声收尾的句子严格说只有上阙的“乱石崩云”,下阙的“遥想公瑾当年”和“故国神游”三句。还有两句依律读“故垒西边人道是”和“羽扇纶巾谈笑处”【龙榆生《词学十讲》】。这样的声韵安排和近体诗的平仄交替收尾很不一样。虽然这首词许多句的平仄安排像律诗的形式,但有九个仄声收尾和八个短促的入声押韵,“在句法和韵尾的安排上,显然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而‘拗怒’多于‘和谐’。因了硬碰硬的地方特别多,迫使它的音响向上激射,再和许多短促的韵脚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恰好和本曲的高抗声情紧密结合,最适宜于表达激越豪壮一类的情感”【龙榆生《词学十讲》】。

以上词音韵的解析是依照旧词韵尽量复原词作原来的音韵。对只会听说读标准普通话的读者,这是纸上谈兵,是无声的音韵。对会用闽粤方言诵读的部分诗词爱好者和极少数研习过汉语方言和切韵的中古汉语专业人士,也只是尽量靠近推度《赤壁怀古》最初的音韵。鉴于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注音的普及率在中国大陆达80%人口,汉语拼音注音在海外中文教育也被广泛接受,大部分人(包括诗词爱好者)会使用普通话诵读赏听《赤壁怀古》是现在和将来的事实。那用普通话读这首词音韵是怎样的?用普通话读这首词,句式长短格式一样,但平仄押韵会有变化。以8个韵脚的读音变化为例:在《中华新韵》里,“物”的韵部是14姑,“壁”是12齐,“雪”“杰”“灭”“月”韵部都是3皆,“发”是1麻。声调从全部入声转为六个去声,一个上声和一个阳平。所以用新韵读,《赤壁怀古》就从在旧韵中基本一韵到底的入声仄韵格,变成换韵三次的平仄错叶格,还有一个出韵的韵脚。

那为什么今天我们仍然读得出苏轼的旷达苏词的美?最根本的原因是汉文是表意字。汉文(形,视觉符号)和汉语(音,声音符号)在认知上的融合是通过在人脑中的联系转化的【张朋朋《文字论》】。汉文“书同文”,相隔千年,我们看字就基本懂得词人所描绘的画面,记述的事实和表达的意境情感。字母表音字做不到。我查找到一段中古英文文选“The Canterbury Tales” 【Wiki】. 对能流利使用现代英文听说读写的人,感觉就是在看一行行的乱码,别提诗意的移情会意了。所以中国古诗词作为传情达意的艺术,从视觉的途径基本保留下来。从听觉的途径是部分保留。乐谱是大部分遗失了。词的声韵部分句式长短格式保留完全,声调平上去是基本保持一致,入声大部分并入去声,只少部分并入上声和平声。因为句式和平仄大部分保留,用普通话诵读《赤壁怀古》,从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净,多少英雄人物”就还是能体会到这首词“天风海雨逼人”【龙榆生引陆游评苏词】的高抗音响。但韵脚就没有原来入声一韵到底的短促平整了。

现在以《念奴娇》为样品填词,可以使用旧韵泥古出新,这包含着对母语文化传承的深入了解和尊重。也可以与时俱进,遵循旧格式用新韵创新发展,这方便自然的抒情达意和广泛交流,也利于和音乐再次建立联系,以赋于传统格律诗词新的生命和活力。毕竟挖掘复活千年前的遗失词谱是件耗时费力极具挑战性只有很少数专业人士可毕生而为的,更何况现在中西音乐的融汇普及繁荣,又绝不亚于唐宋时期呢。查阅苏轼李清照的词坛史料,鉴古知今,驰骋想象,谁知后人又会如何评说今天的词坛风貌呢?

下面欣赏一下《念奴娇2》中收录张桢校友填写的《燕园旧梦》:

华章读罢,似曾见,那夜楼前漫

旧梦堪惊,回眸处,丹唇轻许如

天地春秋,离合难定,夕阳轻抚

此生不弃,为君只影孤

惟愿执剑同心,对斟一江水,信马横

且驻听琴,终日欢,留得风华眉

未及初遇,山盟竟已许,莫将缘

海角天涯,今生未敢相

从音韵上看,这首词在《赤壁怀古》的句式基础上,对韵脚平仄有些调整改进。八个韵脚依《中华新韵》是:【14部去声】 故【14部去声】 袖【7尤去声】 烛【14部阳平】 舟【7尤阴平】 目【14部去声】 误【14姑去声】 负【14姑去声】。使用了两个韵部,比较用新韵读的《赤壁怀古》,韵脚更整齐和谐。先是上阙连续三句一协的三个仄韵韵脚收尾,中间以上阙阳平押韵末句和下阙第一个阴平韵脚衔接,再转为连续三个去声仄韵韵脚;和《赤壁怀古》全部仄韵比较,就减少了许多硬碰硬的成分,听起来刚柔并济,激越中有和婉,适合表达江湖儿女侠义情长的内容。

整篇词的谋篇布局,从内容上看,开篇”华章读罢” 引入忆旧,虽是儿女心肠,气度非凡。单看这一句,倒令人仿若看见一位挑灯夜读,气闲神定,运筹帷幄的儒将。“天地春秋,离合难定”,短短四字两行,意境大开大合,时空浩渺,命运无常,净收笔端纸面;又以“夕阳轻拂袖”一句,将多少人间沧桑事,竟皆淡化如云烟。“夕阳”和前句旧梦中的“回眸,丹唇”意象对比尤为鲜明。上阙最后“为君只影孤烛”一句,流露出一丝的幽怨,幽怨的姿势是婉转妩媚的,不能悲壮激昂。此处韵脚改仄韵为阳平,最后四字也改为两仄两平,有近体诗的谐婉,恰到好处的实现了声容表情达意的相合相谐。

下阙首句笔风一转,从宛转温柔变为器宇宽宏,“惟愿执剑同心,对斟一江水,信马横舟”颇有金庸古龙小说中武功高强的神仙侠侣骑马佩剑笑傲江湖之感。“且住听琴,终日欢,留得风华眉目”又是何等的快意潇洒。“未及初遇,山盟竟已许”,终有遗憾。“海角天涯,今生未敢相负”,如此深情,切莫将缘误。

通篇上阙忆旧下阙叙今,音韵节奏的安排转换和情绪起伏感情展开相辅相成。虽是书写男女情意,但无丝毫软媚之态,尽显燕园儿女胸襟开阔,敢爱敢恨,拿得起放得下的坦荡磊落。行文自然,字字珠玑,脱口而出,文风华丽,摇曳生姿,读来满口留香,回肠荡气,令人移情动容。

下面我们再赏析《念奴娇》正体代表作苏轼的《中秋》。格律对照例词:

中平中仄,仄平中中仄,中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仄中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

中仄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平平,仄平平仄平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

因《念奴娇1-3》期未收录此词,这里只作些简单评述和指出与《赤壁怀古》格律音韵异同之处,以方便引入和加深理解校友凭此词格填写的近作。对详细内容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别处。这篇词创作于同一年中秋,比《赤壁怀古》仅晚一两个月。格式不同之处:下阙多一字,上下阙几处断句和平仄有调整。从创作时间的接近和苏轼随性自然不太重形式的个性推测,《中秋》和《赤壁怀古》这些格式上的差异有可能是苏轼为方便表情达意而“各适物宜”作的调整创新。所以《中秋》虽是定格但原创时有可能是《赤壁怀古》格式的变体。都使用了大量仄声收尾和8个入声为韵脚。声情响亮高抗。上阙写景,下阙抒情。苏轼很会自我疏解,自我开怀。虽然在中秋这么一个团聚的佳节独自度过,他过的有静有动、有歌有舞、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有虚有实。远离人间京都,有天上月宫。无人相伴,有影子,有月亮和想象的鸾凤佳人。对有趣的灵魂,孤独是座花园【阿多尼斯】。这首《中秋》和他早六年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有一定互文性。同是中秋节,使用了许多相同相近的意象。只是前首尚有“千里共婵娟”的温暖,这首就只有“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的寂寥。前首尚觉“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留恋人间。这首就“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了,更向往天上宫阙。时隔千年,我们在读这两首中秋词时仍可体会到历经牢狱之灾前后苏轼处境和心境的变化。所以读诗词是读人,读史,读世事。

现在我们对照欣赏校友秋笛师姐依照《中秋》词格填写的《念奴娇 清明春色引》。

依栏远望,见长河十里,奔流西

昆玉岸边烟柳色,尽染一天春

如意南门,乘舟来去,为做皇园

湖光山色,玉泉山上历

无奈美景良辰,观花解语,醉入神仙

对酒嫦娥槐树下,几忘人间何

忽近清明,还应归去,愿借风为

祖宗坟上,一声肠断秋

这首词八个韵脚和《中秋》一样使用入声韵,声容应是短促郁勃的。韵部依《词林正韵》第17部四质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通用。上阙写景,下篇抒情。谋篇布局是逆入式,先抑后扬,最末一句画龙点睛,点明主题。

苏轼千年前写秋夜,秋笛如今写春景。词人在京都的暮春“依栏远望,见长河十里,奔流西北”,开篇视野开阔,动感很强,有气势。这里的长河是颐和园昆明湖至玉渊潭八一湖的昆玉河。岸边杨柳依依,放眼望去碧色连天。如意南门指颐和园南如意门,进门有近西堤的绣漪桥,这个门可以乘舟进入,所以有“乘舟来去,为做皇园客”一说。上阙最后一句,从玉泉山上俯瞰,京城皇家苑内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玉泉山位于北京颐和园西侧,山上有古寺古塔,现在是中央军委别墅区,与中南海并为京城两大禁地,闲常人等轻易不得入内。上阙写春景,用长河、昆玉、如意、皇园、玉泉这些京城皇家园林特色的词,于春光旖旎中,平添一派华贵凝重的气质。

下阙抒情。可惜“美景良辰,观花解语”,词人却借酒浇愁。对着槐树下的嫦娥像,几乎忘了人间时辰。倏忽就到了清明节。词人感叹,愿春风十里送我归去祭拜先人吧。最末一句“祖宗坟上,一声肠断秋笛”是词眼。上阙的春光十里下阙的良辰美景,至此陡转为秋笛一声断肠,道尽清明悲音。秋笛有虚实双关之意,即是秋天的笛声拟清明悲伤的心境,又实指词者本人。这句压轴全词,颇有“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之妙【《西厢记》】,但崔莺莺秋波流转的是情窦初开的少女情思,本词作者临去秋波传递的是英雄磨难仍心系家国重任的胸怀。通篇用词风格,一如千年前的苏轼,平实自然,人名地名,平常字眼,皆信手拈来,巧妙化用,实乃大家风范。

念奴娇诗词原文及翻译(念奴娇词谱赏析及音韵札记)(1)

#作者简介#

孙懿,北大天体物理专业校友。电子工程硕士,物理博士,通讯专家。大学期间曾因体弱习武。喜爱孩子与大自然。现居美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