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明清两代的沉闷(余秋雨115.判断真伪文人的基本标准)

中国文化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边的枯藤、老树、昏鸦!坐在余秋雨中国文化必修课的讲堂上,品味中国文化的润物无声和磅礴生机。

“二十四史”验文人真伪。——佚名

没有真情实感,所以学会说假话;没有真知灼见,所以学着说套话;没有真才实学,所以只能说空话。——佚名

余秋雨明清两代的沉闷(余秋雨115.判断真伪文人的基本标准)(1)

我们上次说到中国文化由于缺少实证思维,使得文化队伍里边很多人老是在扮演精英、扮演贵族,扮演各种各样了不起的人。这个事情到现在为止似乎还是一直存在着,譬如现在我们对于讲前辈学者的时候,不管是写回忆录,还是开座谈会,总有一个统一的坐标,把我们的前辈说成是皓首穷经、两袖清风、大义凛然、蔑视权贵,都是这样的形象。

几乎所有的前辈、老一辈的,就是我们老师这一辈几乎都是这样的形象,说来说去都是这样,说有在国外高薪坚决回来,有的即使国外没出去他也是蔑视权贵的,等等等等,但是呢我的年龄正好让我认识了一大群这样的前辈,前辈当中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呢?那完全和伪精英坐标是不一样的。

这个伪精英坐标真是害死人了,就是好多下一代的人用这样的框子去框范自己的老师们,而这个老师们是虚假的,而他们下一代呢在框范的过程当中,把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树立起来了,也是虚假的。

其实我所认识的老一辈的文人、教师、学者是什么样的呢?我说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辛劳谋生的普通文人,他们后来其实都是屈服于日常事态的普通老人,他们都有一点业务上的固执,说不上勇敢,在政治上他们少见解、随大流,他们多数人对于自己的待遇非常敏感,老是在和同行攀比,因此这些老一辈的文人人际关系都比较紧张,在学问上总的说来还算认真。

但是由于兵荒马乱,政治运动,他们就很少有独立的见解了,即使写了一些书,也说不上有什么让国际瞩目,让后代记忆的建树,中国在整个20世纪都严重缺少创造性的精神成果,他们都有责任。但是我们不能在他们的一项上扩大宣传甚至深化,来成为教育后一代的教材,这完全错了。把他们说成是这样那样全是假的,全是想象当中的。

余秋雨明清两代的沉闷(余秋雨115.判断真伪文人的基本标准)(2)

我当时有个经历很能说明这件事情的可笑,就是在当时钱钟书先生还健在的时候,当时报纸上有不少文章,说前代的学者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拒绝电视,绝对不可能上传媒,看不起传媒,但是这件事情呢我觉得缺少证据,理由何在呢?因为钱先生适合上电视的年龄的时候还没有电视,所以你根本说不上拒绝不拒绝的问题。

后来正好我的两个朋友一个叫黄淑琴,一个叫孙雄飞,他们要把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改成电视剧,我有机会看到了钱先生关于这件事情的好些通信,人家不仅没有拒绝,而且兴致勃勃,这个演员好,那个演员不好,怎么改变?钱先生都参与,所以说钱先生拒绝电视,这是伪造的。但是我们就经常会用这样伪造的思维,来作为一个装扮集体形象的一种标号,让大家都进入到一种虚假,真实情况完全不是这样,喜欢装扮习惯的这样一支文人队伍,对中国文化的实际腐蚀是非常严重的。

真实情况和大家所设计的一个伪精英、伪贵族的图像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有没有可能铲除这些伪造的装扮,真实的来进入我们的文化?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投入创造,所以一定要把那个虚假的层次去掉。我们有缺点,我们能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话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中国的文化就会真实一点。

当时曹禺先生曾经讲过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的人“讲规矩”,他说“会写剧本的人写剧本,不会写剧本的人教人写剧本。”这个说得有一点挖苦,但是我们这样的文化当中确实存在这种现象,就是真的投入创造的人地位不太高,而一种摆出样子来的人呢地位相当高。敢于摆样子的人地位特别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伪”的。

余秋雨明清两代的沉闷(余秋雨115.判断真伪文人的基本标准)(3)

我对于文人的伪不伪有个基本标准,这个标准可能苛刻了一点,但是你既然成为文人,我首先需要你最好能够写过创作,你最好有作品。我多次要求我的学生,你既然成为文人的话,你至少得写两篇散文吧,你至少得写几首短诗吧,你写一篇小说好不好?网络上有那么多网络小说,你能不能写一写小剧本?说一个重要的文人,但是你既没有写过小说,又没有写过诗歌,又没有写过散文,又没有碰过剧本,你完全不知道创作是怎么回事,你自称是文人的话,我的问号就很大了,我认为这个时候你的装扮已经开始了。

我不承认那些对文化完全缺少时机的、艺术感受的、所谓的文化人,你如果有实际感受,你一定会投入创作,你没有创作过的人,你只是远远的评论过去,那你只是一个普通观众而已,只不过你不小心得到了一个学校的讲师或者副教授的称号,或者被拿个报纸叫来写写文章。你似乎是个评论者,如此而已,实际上做文人是假的。

如果你作为评论者是真的话,那么也可以,你是真实的捍卫文学领域里边的美的存在,要保护它们,而不是天天来挖坑,让所有的创作者、所有的艺术家都掉到坑里,给你拍手叫好。如果你什么也没写过,你天天在挖坑,这样的生态基本上是伪文人,那么这样的人在我们的文化领域是太多了一点。

余秋雨明清两代的沉闷(余秋雨115.判断真伪文人的基本标准)(4)

我当年遇到一个上海历史学家叫唐振常先生,现在已经过世了,他是我的忘年之交,虽然我们年纪相差很多,但是实际上他是我很好的朋友,他就一直给我讲,他说上海的麻烦就是出现了很多叫做小报文痞,就是专门在小报里边评这个评那个,他说这个小报文痞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他总是跟上海的大文人过不去。

他说你看上海,一开始大文人都愿意在上海过日子,因为上海比较自由,信息比较多,但后来哪个大文人在上海可以真正一直住下去?几乎都不太可能,都走了,原因就是受不了这些小报文痞的侵害。装扮者由于没有文化,他装扮的地位特别高,装扮的气氛特别的强烈,装扮的架势特别大,造成的结果就是文化的破败,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努力的注意。

所以我们要用到实证上来,就是如果你是文人,最好请我看看你的作品,你说我不会写小说,你可以写篇散文给我看一看;如果没有写过,你要告诉我你捍卫其他作家的记录;如果都没有的话,我基本上判断你就是唐振常先生讲的叫小报文痞。你的全部任务就是破坏文化,没有其他真正的好东西了。

余秋雨明清两代的沉闷(余秋雨115.判断真伪文人的基本标准)(5)

我们有没有可能在建立一个实证思维的过程当中,减少那些虚假层次,减少那些装扮的假精英、假斗士?在运动当中,这些人不做假精英了,不做假贵族了,他们做起了假斗士冲锋陷阵,那么这种“假”造成的结果是文化的严重损害。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改变过来!

这里边呢我觉得对虚假的防范应该有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羞耻感!人类总得有羞耻感来减少我们的虚假性。我们抱着一个虚假的材料,我们年年月月在一起,成为自己发言的依据的话,你总得有个羞耻感在控制着自己。这一点呢我们这方面不多,我们的羞耻感被一些道德教化所左右,从来没有在真实和不真实的事情上来建立我们的羞耻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