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乐霓裳羽衣曲(西安鼓乐音从大唐来)

西安鼓乐霓裳羽衣曲(西安鼓乐音从大唐来)(1)

二月二十八日,即将赴日表演的二十多位艺人加紧排练。

西安鼓乐霓裳羽衣曲(西安鼓乐音从大唐来)(2)

周至县南集贤西村西安鼓乐传习所一角。

西安鼓乐霓裳羽衣曲(西安鼓乐音从大唐来)(3)

2月28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田中禾给西安鼓乐传习所学员指导。

西安鼓乐霓裳羽衣曲(西安鼓乐音从大唐来)(4)

2月28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顾景昭用已有百年历史的坐堂鼓表演。

西安鼓乐霓裳羽衣曲(西安鼓乐音从大唐来)(5)

2月28日,记者在周至县集贤镇采访。

西安鼓乐霓裳羽衣曲(西安鼓乐音从大唐来)(6)

图为清道光年间西安鼓乐古曲谱。

随着行乐《红沙》、坐乐《九条龙》《南吕一枝花》、韵曲《柳生芽》等曲目的一一亮相,美妙的乐曲带领观众步入了历史长河,特别是长达25分钟的《四折鼓》,大气磅礴、气势恢宏。3月2日晚,日本大阪富林田市西安鼓乐音乐会现场掌声经久不息。

2月28日,记者来到周至县集贤镇探访西安鼓乐。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顾景昭老人家里,一团红布被慢慢揭开,清道光六年的手抄古曲谱穿过近200年的时光与今人相见。顾景昭老人的弟子张亚玲对着古曲谱上如同天书般的“蝌蚪状”文字,高低曲折、抑扬顿挫地唱了起来。隋唐的宫廷宴乐经过千年的时光流转,仍然被留在了这片土地上,让今人得以一饱耳福。

一叠古谱,一段唱腔,一场表演,两个乐社共同讲述了南集贤与西安鼓乐的前世今生。

A 口传心授的隋唐宴乐

“集贤村也称南集贤,据周至县志记载,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南集贤分为东瀛和西社两个部分。东瀛为皇家行宫御苑,西社为百姓聚集社区。终南山风景秀丽,沿途山水曲折蜿蜒,所以宫廷贵族经常在此游玩、狩猎、度假,宫廷的各种礼仪、行为以及宴乐等,在村民中已潜移默化,形成一定的影响。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和杨贵妃慌张西逃至马嵬驿,宫廷庞大的皇家乐队为躲避战乱,也逃至集贤,避难3年有余。乐师们为了回报当地百姓的收留奉养之恩,将宫廷音乐技艺传授给了当地百姓,鼓乐从此在这里世代相传,民众把皇家宫廷音乐的曲谱演奏形式传承至今。”77岁的南集贤西村乐社第46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田中禾老人向记者娓娓道来,“这些都是我师傅生前反复对我讲过的内容。根据史料记载和现存的古曲谱本、乐器种类以及演奏形式,集贤鼓乐的起源实属隋唐皇家宫廷宴乐,集贤鼓乐也是西安鼓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这里的乐社从诞生起就是‘泥腿子’乐社,1200多年来所有的传承者都是农民。他们农忙拿锄头,农闲拿乐器,一代代地把鼓乐保存传承了下来。”田中禾老人讲述道,“我4岁就对鼓乐有了记忆。因为我小时候身体不好,父亲在深秋的一个晚上,把我抱进了乐社,让张有明社长给我起小名。那天晚上,我对鼓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直到我8岁那年,有一天在演出之前,淘气的我拿起了案上的鼓槌,敲响了案子上的鼓。侧耳听完我的鼓声,张有明社长把我揽到怀里,慈祥地说,娃呀,等你长大了我给你好好教。15岁那年,我正式拜他为师,从此,鼓乐与我终生相伴。遇到师傅,是我今生的幸运。”

过去在南集贤中间有条小河,以河为界,有两家鼓乐社,一个叫南集贤东村乐社,另一个叫南集贤西村乐社,东村鼓乐称“香会”,西村鼓乐称“水会”。西村乐社和东村乐社同出一脉,二者的分离源自一个古老的“斗乐”传统。“怎么让后人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祖先们想了一个办法,把乐队一分为二,每年正月比赛,利用好胜心激励后人不断学习。”顾景昭老人向记者详细描绘了当年“斗乐”的盛况。通过老人的描述,记者了解到,每年到了“斗乐”的时候,两个乐队分坐两边,轮流吹奏乐曲,有时候能从夜晚“斗”到清晨。顾景昭说:“两个乐队每年要在小河隔岸‘斗乐’,正月十五的晚上在南十字,正月十六的晚上在北十字。接龙比赛中,不能表演重复的曲目,谁家接不上,谁家就输了。输家在观众的嘘声中退场,回去苦练一年,等待来年再‘斗’。”

记者步行到当年划分两社的地方,早已不见了当初的界河,一个现代化的文化广场将其取而代之。大大的戏台建在广场的醒目位置,村民们在这里尽情地休闲娱乐。

“作为一个南集贤人当然觉得自豪咧。西安鼓乐享誉海内外,吸引外国人也来村上,要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这是老祖宗给咱留下来的一种文化。”村民巩菊凤说起鼓乐喜得合不拢嘴,“我父亲就是乐社的老艺人,我从小听着鼓乐长大,也能唱上两句。我的弟媳也是乐社成员,经常出去演出,家里人都很支持。他们不仅在外面学到了新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把咱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了五湖四海。”

记者期待明年正月,在这个大戏台上看到中断了多年的“斗乐”盛况,亲眼目睹乐师们身穿五彩花衣,在百余“宫娥”的伴舞下,掀起一场“风搅雪”。

B 笙鼓不绝的千年传唱

195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杨荫浏先生和陕西的鼓乐专家李石根先生来到南集贤进行调研,呼吁对鼓乐进行抢救和保护。当他们看到老艺人们大都年过花甲时,就建议培养年轻一代的传人。

1962年春,顾景昭和许多年轻村民一道成为乐社成员。他们有的学吹笛,有的学吹笙。“我当时就想学打鼓。有人说我身子骨单薄,打不了鼓,可我就是不服气,非要打出个样子给大家看看。俗话说‘年管月笛当日笙,学会打鼓得三冬’,学打鼓不下苦功是不行的。我白天下地劳动,晚上跟着师傅王顺堂学司鼓,连吃饭时都用筷子敲碗练习鼓点,做梦都在背鼓乐曲谱。有时由于练得时间太长,胳膊疼得我晚上睡不着觉。”顾景昭说,“就这样我仍然咬着牙坚持苦练。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年后,我便能熟记曲子和鼓扎子,将一套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坐乐全部拿下。”儿时的熏陶,师傅的教诲,艺术道路上的不断求索,使得鼓乐艺术在顾景昭心中扎下了根。

采访顾景昭,留给记者最深刻的印象是他深厚的鼓乐文化知识和对鼓乐艺术不懈的追求。作为一位鼓乐艺术家,顾景昭一生都在寻觅挖掘传统音乐的元素。他现在依然珍藏着几百年前先辈传下来的乐器和乐谱,并将它们的灵性熔铸于自己的演奏之中,将鼓的雄浑、笛的悠扬、古筝的苍劲、琵琶的绵密编制成妙韵天成的乐曲,整个声乐的远近、刚柔、虚实,无不表现得层次分明,暗合着东方美学的精神。那是高超的艺术,是一种经历了岁月沉淀和人生沧桑所获得的艺术结晶。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日本、德国、荷兰都颇受关注,为祖国赢得了荣誉。2005年,他的名字被收入《陕西文化名人大辞典》。几十年里,顾景昭用他的鼓和他的心为世人留下了一曲曲动人的旋律,这旋律势将感染和影响更多的人。

C 名扬四海的艺术瑰宝

1200多年前的鼓乐同唐宫乐人一起从历史的缝隙里遗落至南集贤的土地上,又在南集贤人“斗乐”的智慧和口传心授的坚持中传承演变至今。鼓乐演奏有20分钟的单曲表演,也有两小时的套曲表演,鼓手的鼓点声掌控着演奏的速度和节奏,笙、管、笛等吹奏乐器和铙、钹、锣、梆子等击奏乐器激荡交响,气势恢宏。

20世纪50年代,鼓乐被陕西专家李石根、何钧等人发现后,北京专家杨荫浏等人多次来陕对西安鼓乐进行调研,全国各地专家学者逐渐重视起来。

从那时起,我省就十分重视西安鼓乐的保护工作,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形成了油印资料《西安鼓乐译谱汇编》。每隔几年,省上相关部门都会组织各乐社进录音棚录音录像,并将所录制内容编辑出版。

经过不懈的努力,目前,南集贤东村乐社、南集贤西村乐社西安鼓乐传习所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当地乐社提供了学习传承、宣传展示的场所,有力推动了西安鼓乐的保护工作。

2017年4月,西安鼓乐的演出活动被纳入陕西省惠民演出序列,极大地促进了西安鼓乐的传承和发展。随着宣传推广力度不断加强,西安鼓乐影响范围逐年扩展,产生了积极效果,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营造了良好的保护氛围。

记者旁白

传承鼓乐文化 感受长安古韵

在浩浩荡荡的音乐历史长河中,十三朝古都西安有这样一群鼓乐师,他们只识工尺谱,吹笙、笛、管,击方匣子、双云锣,敲坐堂鼓,演奏隋唐的宫廷宴乐。这些来自民间的艺人们传承着一千多年前的记谱方式,使古老的音乐得以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并呈现于现代观众的面前。

历史上,西安鼓乐乐社众多。新中国成立初期,仅西安地区就有乐社四五十家。每到演出季节,大街小巷,彩旗飘扬,笙管齐奏,鼓乐齐鸣,一派热闹景象。随着岁月流逝,乐社逐渐减少,目前的六家乐社的成员包括农民、教师、工人、学生等,这些乐社代代相传,有严格的师承关系,每家乐社都有自己的传承人。

西安集贤镇的鼓乐社为什么能从古到今一直传承并不断发展,主要是集贤民众对此民间艺术情有独钟、珍爱有加。同时,乐社也有严格的会规制度。1953年,中国音协古音乐专家杨荫浏先生和陕西省音协鼓乐专家李石根先生,来周至县集贤镇对集贤鼓乐进行抢救、挖掘、整理,实地考察研究。两位鼓乐专家依据实物和当时的人文资料,把集贤鼓乐定位为隋唐宫廷宴乐。李石根先生是陕西省权威性的鼓乐专家之一,他与何钧等音乐专家长期深入集贤镇,对鼓乐进行抢救性工作,保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对集贤鼓乐的研究、传承、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1985年,我省在何家营村建立了第一所西安鼓乐陈列馆,展示了大量的西安鼓乐资料。随后,我省对西安鼓乐民间乐社的资料收集进入了新的阶段,对每家乐社所演奏的曲目进行录音录像,整合历年来的研究成果。特别是2016年出版了5本20卷的《西安鼓乐大典》,其中包括《西安鼓乐概述》《西安鼓乐口述史》《西安鼓乐论文集》《西安鼓乐古谱集成》《西安鼓乐新创曲集》等,从理论上对西安鼓乐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总结,论述了西安鼓乐的历史渊源、发展概况、保护现状,收录了历年来有关西安鼓乐的论文,记录了西安鼓乐的海量古谱及新韵,为人们更好地了解、研究和保护西安鼓乐,建立了一个内容丰富的文献资源库。”陕西省艺术研究院院长丁科民介绍说。

多年来专家学者发表的关于西安鼓乐的研究论文达到200多篇,专著几十部,研究整理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由此可以看出,我省对西安鼓乐这一中华民间艺术瑰宝的保护起点早、意识强,成绩显著。

西安鼓乐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从国家到省市县都极为重视。国家多次下拨专项经费支持西安鼓乐的保护工作。西安鼓乐保护工作在顺利进行的基础上,成效显著。

西安鼓乐作为陕西优秀的民间音乐乐种,一直以来都受到省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2005年,相关部门就组织民间乐社晋京演出,2006年召开了全国性的西安鼓乐理论研讨会。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陕西省艺术节、“国风秦韵”陕西文化展演等多种场合,给西安鼓乐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平台。尤其是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亘古遗韵——西安鼓乐专场音乐会”的展演在社会上获得了广泛赞誉。西安市还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主抓西安鼓乐的保护工作。西安市长安区、周至县等区县,在西安鼓乐传习所的建设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

西安鼓乐的保护除了在政府层面进行外,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安音乐学院等院校也从各自角度进行了保护。西安交通大学艺术学院组织青年教师长期向东仓乐社的老艺人赵庚辰拜师学艺,录音录像,出版了《西安鼓乐古曲谱集》。该书2010年获首届陕西图书奖和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两项图书大奖。西安音乐学院多年来关注西安鼓乐,20世纪80年代成立了西安鼓乐的专门研究机构,并设立鼓乐专业,多次组织师生赴民间乐社采风调研、对外演出交流,出版了多部西安鼓乐专著。同时,民间乐社也积极传承保护,在农村妇女中吸纳了大量成员,使得西安鼓乐很好地传承下来。西安鼓乐的保护工作,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凝神聚力,形成了良好的保护态势。

近年来,南集贤东村乐社、南集贤西村乐社在村内不断接待来访的国内外文化学者和民间鼓乐爱好者。目前,这两个乐社成员稳定、演出活动频繁,大家努力习乐,为西安鼓乐的传承发展积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记者 李向红 白丹)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杜玮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