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顾恺之洛神赋欣赏)

中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原作已佚,今存有宋代摹本5卷,皆绢本设色,分别藏于中国大陆、台湾台北及美国。一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藏故宫博物院;另一纵26厘米、横646厘米,藏辽宁省博物馆。 该图以三国魏文学家曹植的《洛神赋》为依据,描绘了作者对洛水之神宓妃的爱慕以及神人殊隔、不能交接的惆怅。作品将不同情节置于同一画卷,洛神和曹植在一个完整的画面的不同场景中反复出现,以山石、林木及河水等背景,将画面分隔成不同情节,使画面既分隔又相联接。图中山石、林木,反映了早期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和面貌。

顾恺之的《 洛神赋图 》虽然是人物画,但以大量的山水为故事展开的背景。由于顾恺之本人就是较早地涉及到山水画创作和理论的大家之一,故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洛神赋》图中山水部分的画法是具有那一时代代表性的艺术样式。图中树木、山石造型稚拙,比例关系较为混乱,确如张彦远为我们在《 历代名画记 》中所描述的那样:“魏晋已降,名迹在人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石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伸臂布指。”从而为我们在理论与实物考据上都提供了早期山水画面貌的特征。从线色本身来看,《洛神赋》图中线条细劲有力,如张彦远所言:“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乎,调格逸易,风 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线条的表现力内在含蓄,以表现意态为先。线条内部勾勒产生的块面以青绿填色,色彩变化较少,只在坡脚岸边施以泥金。山石树木,结构单调,状物扁平,但富于装饰性。

东晋时期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顾恺之洛神赋欣赏)(1)

东晋时期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顾恺之洛神赋欣赏)(2)

东晋时期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顾恺之洛神赋欣赏)(3)

东晋时期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顾恺之洛神赋欣赏)(4)

东晋时期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顾恺之洛神赋欣赏)(5)

东晋时期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顾恺之洛神赋欣赏)(6)

东晋时期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顾恺之洛神赋欣赏)(7)

东晋时期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顾恺之洛神赋欣赏)(8)

东晋时期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顾恺之洛神赋欣赏)(9)

东晋时期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顾恺之洛神赋欣赏)(10)

东晋时期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顾恺之洛神赋欣赏)(11)

东晋时期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顾恺之洛神赋欣赏)(12)

东晋时期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顾恺之洛神赋欣赏)(13)

东晋时期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顾恺之洛神赋欣赏)(14)

东晋时期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顾恺之洛神赋欣赏)(15)

东晋时期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顾恺之洛神赋欣赏)(16)

东晋时期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顾恺之洛神赋欣赏)(17)

顾恺之(约公元345—406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艺术家。他的绘画作品与绘画理论对传统绘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洛神赋》就是他的杰作之一,我们现在看到的虽然是摹本,但基本上反映了他的艺术面貌。

青绿山水是重彩山水画产生和发展的最早也是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它继承了早期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并直接脱胎于魏晋时期的人物画传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并为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创造了两宋重彩山水画的巨大成就。大青绿山水产生时的最初状态,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本着历史承传的基本规律,它一定保留有早期人物画的某些艺术特征,而这正是顾恺之《洛神赋》图的重要价值之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