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

唐朝末年,皇权不振,各地节度使纷纷拥兵自重,天下也因此大乱。

901年,为了争夺唐昭宗李晔,朱温与岐王李茂贞爆发大战。

这场大战,持续了三年,最后,李茂贞渐感不支,主动求和,将昭宗送给朱温。

挟持皇帝后,朱温原本想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各藩镇皆不买他的账,甚至因为昭宗在他手上,还纷纷起兵讨伐他。

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1)

904年,见昭宗没什么利用价值,反成了烫手山芋,朱温便授意心腹蒋玄晖将其杀害。

公然弑君,这还了得!

消息传开后,割据河东的晋王李克用,割据成都的蜀王王建,以及吴王杨行密、李茂贞、赵匡凝等军阀,纷纷大骂朱温是畜生。

面对众军阀指责,朱温起初还假模假样地为自己辩解,表示唐昭宗遇害,都是手下人自作主张,自己并不知情。

但后来,朱温见辩解没什么用,便干脆撕下伪装面具,不装了,决定以武力讨伐不服自己的军阀。

那么,他要拿谁开刀呢?

在环伺四周后,朱温选定了离自己地盘最近的赵匡凝。

905年,朱温以杨师厚为帅,出兵15万,用一波强势攻击拿下襄州、荆州。

赵匡凝见朱温兵强马壮,自知惹不起,便带着金银珠宝和妻儿老小,投奔了割据淮南的杨行密。

听闻赵匡凝逃入淮南,朱温亲点大军,征讨淮南,意欲拿下江南。

这一幕,像极了赤壁之战前的曹操。

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2)

朱温吞并荆襄

但是,由于战前准备不充分,加之大军在行军途中迷了路,比预定时间迟到了半个月。

而趁着空窗期,杨行密下令坚壁清野,一颗粮食都不留给朱温,已经做好了迎战准备。

因而,朱温的这次南征也与当年曹操征讨江东一样,最终以失败收场。

南征受挫后,朱温随即又把矛头对准了河朔三镇,意图吞并河北后,再吞并河东。

但是,在李克用的干涉下,朱温吞并河朔三镇的计划不了了之。

连番扩张失败,朱温很是苦恼。他在思来想去之下,把失利原因归咎于唐朝的存在。认为只要唐朝没有了,问题就解决了。

于是到了907年,朱温便篡唐建梁,开启了五代十国的时代。

听说朱温篡唐称帝,李克用忿忿不平。没过几个月,他就把自己气死了。

李克用死后,李存勖继位,成为新任晋王。

朱温那边,听说李克用死了,很高兴。本着落井下石的宗旨,朱温立即派大军征讨河东重镇潞州(山西长治),打算趁机占便宜。

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3)

众所周知,朱温原本就与李克用有不共戴天的血仇。在李克用的复仇名单上,朱温常年排在第一位,可谓是霸榜的存在。

现如今,李克用尸骨未寒,朱温居然主动来挑衅。这换谁能忍?

所以潞州这一战,也就没什么悬念。

群情激愤的晋军在李存勖的指挥下,打得梁军伤亡数以万计。

事后,朱温见李存勖不好对付,一面如当年的曹操,夸赞对手的儿子了不起,骂自己的儿子都是猪;一面则挑柿子捡软的捏,再次把矛头对准河朔三镇。

但是,在李存勖的干涉下,朱温对河朔三镇的吞并计划再次以失败告终。

912年,连战连败的朱温亲征李存勖,结果还是无功而返。

此战后,朱温心情不好,加之身体也不好。于是在回到洛阳后,他就深居简出,一直待在河阳节度使张全义家里避暑。

据《旧五代史》记载,在张家期间,朱温奸淫了张全义的妻女。

张全义的儿子气得要死,一度提刀要找朱温玩命,最后是张全义苦苦劝止,才避免了这场厮杀。

离开张全义家后,朱温回宫。他觉得身边的妃子都没意思,便下了一道圣旨,让儿媳们轮流入宫侍寝。

对于这种无理要求,正常人肯定是拒绝的。

但是,由于朱温当时还没立太子。朱温认为哪个儿媳妇的表现最好,哪个儿子就一定就是最孝顺的好儿子!

于是,儿子们为了争夺继承权,便纷纷自愿将自己的媳妇献进宫中孝敬老爸。

为了更好地讨公公的欢心,这些儿媳妇之间还明争暗斗。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4)

后来,博王朱友文的媳妇表现最好,朱温爱屋及乌,便当着众儿媳的面,表示要将皇位传给朱友文。

听说公公要传位给自家男人,大喜过望的王氏连忙谢谢。

可是,由于在场的儿媳不止王氏一人。郢王朱友珪的媳妇张氏也在现场。

张氏亲耳听到朱温的传位口述后,马上派人把情况告诉给了朱友珪。

而朱友珪因为不久前犯错,被朱温鞭打,正在惶惶不可终日。现在又听说老爹想让朱友文继位,他害怕被清洗。于是他便狠下心来,带着六百武士冲入皇宫,将朱温杀害。

事后,朱友珪伪造圣旨,以朱温的名义赐死了朱友文。

可怜的朱友文,还没高兴几天,就稀里糊涂被干掉了。

杀了朱友文后,朱友珪又伪造圣旨,宣布自己登基继位,并大赏重臣和禁军将士,借此拉拢人心。

可是,由于朱友珪并不善战。并且刺杀朱温之前,他的职务仅仅只是都指挥使,没有拿得出手的战功。

因此,朱友珪继位后,大家都不服他。

尤其是老将杨师厚,最不服气,经常公然宣称朱友珪是个小屁孩子,什么都不懂。

有一次,杨师厚还当众给朱友珪难看,说你在京城安心做你的皇帝就好了,军队的事务我来处理。

对此,朱友珪自然是十万个不高兴。你杨师厚有什么了不起的?朱温都让我弄死了,你还敢不服我?

于是,朱友珪便派人提醒杨师厚,说你要是再叽叽歪歪,我就弄死你!

杨师厚听说后,哈哈大笑,随即便带着兵马杀到京城。然后找到朱友珪,说你不是要弄死我吗?现在我来了,你弄死我吧!

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5)

见杨师厚真的敢来,朱友珪当即认怂,连忙表示这都是误会。

事后,丢了面子的朱友珪意志消沉,便开始破罐子破碎。整日在京城里纵情享乐,排解自己的郁闷心情。

许多梁朝老臣见到这一幕,都觉得大梁这才刚建国几年,李存勖还在外面虎视眈眈,朱友珪就开始荒淫无道。大梁这是要完的节奏啊!

为了大梁,必须要干掉昏君朱友珪。

于是在913年三月的某一天,朱友珪就被朱友贞联合杨师厚发动政变给干掉了。

朱友贞杀了朱友珪后,自己继位为帝。

而在后梁连续发动宫廷政变时,李存勖则趁机发动战争,吞并卢龙,干掉了李克用三大死敌之一的刘仁恭。

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6)

李存勖吞并幽州

后梁方面,听闻刘仁恭被灭,杨师厚本打算出兵讨伐。但大军还没行动,他就病死了。

见杨师厚病死,朱友贞大喜过望。

他认为,朱友珪之所以倒台,关键就在藩镇拥兵自重,皇帝无可奈何。现在杨师厚突然病死,自己正好可以拿魏博藩镇开刀!(杨师厚是魏博节度使)

然而,朱友贞想多了。藩镇士兵又不是非得效忠后梁,效忠李存勖也一样。

所以,当朱友贞出兵魏博时,魏博的梁军便直接投降了李存勖。

李存勖拿下魏博,又主动出击,大败远道而来的梁军。

此战大捷之后,李存勖乘胜追击,将整个黄河以北全部收入囊中。

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7)

李存勖全据河北

而拿下河北,下一步当然是进攻河南了。

917年,李存勖率晋军主力南下,与梁军沿黄河对峙。

朱友贞打不过如日中天的李存勖,派人联络契丹,请耶律阿保机出兵夹击。

耶律阿保机很清楚,自己也在李存勖的复仇名单上。如果后梁完蛋了,就该轮到自己倒霉了。于是,他便起倾国之兵,号称50万,将晋军控制的幽州城团团包围。

得知幽州被围,分身无术的李存勖命兄长李嗣源(李克用养子)回去救援。

这一战,契丹兵多,晋军兵少,而且晋军的骑兵远少于契丹军。

正常情况,李嗣源只能是以运动能力较弱的步兵当作肉盾,吸引敌军注意。然后以骑兵绕到敌军的身后,发动侧击。

但是,李嗣源的胆子很大。

他兵行险着。以骑兵作诱饵,吸引契丹军的注意。然后派步兵绕到契丹军后方,出其不意地切断了契丹军的粮道和退路。

听说退路被截,耶律阿保机顿时慌了,只得立即下令撤退,率军狼狈逃回关外。

事后,十分不爽的耶律阿保机又派大军南下包围了定州(保定),欲一雪前耻。

这一战,契丹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当时李存勖治下的成德镇叛乱连连,耶律阿保机乘李存勖内忧外患之际,从古北口南下,包围幽州,同时接连攻略檀州(今北京密云)、顺州(今北京顺义)、望都(今河北望都)、潞县(今北京通县东)、满城(今河北满城)等十余地,俘虏了李存勖堂兄李嗣弼,又挑拨驻守定州的王郁叛变。

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8)

契丹入侵河北

接下来,只要契丹军攻下幽州,李存勖就不得不西退井陉。幽燕地区,也将成了耶律阿保机的囊中之物。

但面对危局,李存勖沉着冷静。当众将都劝他先回太原休整,然后再迎战契丹军时。

他却力排众议,认为如果所有人都认为自己兵困马乏,要先休整一段时间才能再战。那契丹人肯定也这么认为。

于是,他决定赌一把——不休息,亲自率军连夜北上找契丹军决战。

当时,契丹军正散布在定州附近劫掠,没料到晋军会来的这么快,更没有料到李存勖会亲自来。缺乏最基本的防备。

因此,当晋军主力出现后,契丹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溃败而逃。耶律阿保机的四儿子耶律牙里果逃跑不及,被晋军活捉。

屡战屡败,耶律阿保机不敢再南下,只得专心在漠北攻城拔寨。

而连番挫败契丹的入侵,李存勖虽然没有手刃耶律阿保机,但也算是为李克用复仇了。

923年四月,后顾无忧的李存勖在河北魏州称帝,改国号为唐,史称后唐。

同年,李存勖再次南下,与梁军对峙。

在这场决战中,朱友贞如废柴一般,对战局毫无掌控力。梁军被李存勖打得一溃千里。

所幸的是,绰号「王铁枪」的王彦章关键时刻站来出来,他凭借超人发挥,愣是把唐军打得节节败退。

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9)

然而,后梁也是命中该绝。

就在王彦章为后梁强行续命时,朱友贞听信身边小人谗言,误以为王彦章要造反,把他从前线调回了京城。

朱友贞这种做法,很像当年赵王迁调回名将李牧,自毁城池。

得知王彦章被调走后,唐军立即重新组织进攻,轻而易举打到了开封城下。

923年十月,见大势已去,朱友贞为了免受折磨和羞辱,让部下将自己杀死。后梁政权也就此灭亡。

李存勖经过15年的南征北战,终于完成了李克用临终前的嘱托。

之后,见后唐兵强马壮,在凤翔割据了20多年的李茂贞主动遣使归顺。

由此,后唐的地盘也扩张到了关中。

而既然拿下了关中,那不得“复望蜀”吗?

于是,李存勖便在925年派兵灭了前蜀。

灭了前蜀后,天下一半归于后唐,李存勖的个人声望达到了顶点。

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10)

不过,学过中学课文《伶官传序》的同学应该都知道,李存勖在历史上也只是个打酱油的角色。

926年,因为宠信伶官,治国无方,满朝文武对李存勖心存不满,各地驻军也纷纷叛乱。

李存勖知道后,派李嗣源前去镇压。

结果,李嗣源刚走到叛军控制的魏州,就被叛军恭迎入城,并被拥戴为领袖。李嗣源是百口莫辩,只好拥兵自立,领着本部人马和魏州的叛军一起进攻洛阳。

听说李嗣源也反了,李存勖决定亲征反击。

可是,由于禁军在伶人郭从谦的煽动下,也发动了叛乱。李存勖陷入无兵可用的窘境。

而无兵可用,纵然你是兵仙在世,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结果,李存勖这位一代枭雄,最终在众叛亲离之下,命丧于洛阳兴教门。

事后,后唐的文武百官推举李嗣源继位。

李嗣源也不推脱,顺理成章的做了皇帝。

值得一提的是,李嗣源登基的次年,一个男孩在洛阳夹马营呱呱落地。

这个孩子就是赵匡胤。

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11)

当然,现在还不是赵匡胤的时代。所以我还需要把目光放到李嗣源身上。

李嗣源继位后,颇有政绩,后唐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国力蒸蒸日上。他在位期间,也是五代时期难得的治世。

不过,李嗣源也有做的不足的地方。最明显的不足,就是不会教育儿子。

他的几个儿子,跟朱温的儿子一样,都是如豚犬一般的废材。

933年,李嗣源病重。他还没死呢,儿子李从荣为了争夺皇位,便起兵造反了。

李嗣源在病榻上知道这个消息后,气不打一出来。他在部署完禁军平叛,杀了李从荣全家之后,很快也一命归西。

李嗣源死后,他生前中意的继承人,宋王李从厚继位。

李从厚这个人,天赋资质一般,但是疑心病却很重,他总觉得有刁民想要害他,所以继位之后,每天就琢磨怎么强化君权,如何避免自己被篡位。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自认为的好主意:把节度使对调。

具体来说,就是把凤翔节度使李从珂调到河东任节度使,然后将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调到成德任节度使,又将成德节度使范延光调到天雄任节度使。最后,让自已的堂兄弟李从璋担任风翔节度使。

李从厚设想的很好,经过这一系列对调,节度使的根基被削弱,自己的皇权就稳固了。

但让李从厚没想到的是,老爸的养子李从珂和女婿石敬塘不服从调动,直接举兵造反。

而李从厚派御林军镇压,又打不过叛军。

结果,李从厚继位仅五个月就被推翻。领导叛乱的李从珂做了皇帝。

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12)

李从珂登基之后,与李从厚一样,也是整天疑神疑鬼,他尤其是怀疑石敬瑭,认为石敬塘能助他造反,肯定也能造自己的反。所以他就想方设法的排挤石敬瑭。

比如有一次,石敬瑭的妻子,也就是李嗣源的女儿永宁公主去参加李从珂的生日宴。

宴会结束后,永宁公主急于赶回河东。

但就在这时,李从珂居然醉醺醺地,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跟永宁公主发酒疯:你为什么急着走啊?是不是要赶回去造反啊?

前面说了,李从珂是李嗣源的养子,而被李从珂干掉的李从厚和永宁公主,都是李嗣源的亲生子女。

养子干掉了养父的亲儿子,李从珂这事做的本来就很过分。现在他还怀疑养父的亲女儿和亲姑爷造反,这就不是一般过分了。

所以,永宁公主回到河东后,马上就找石敬瑭发牢骚,这日子没法过了!

石敬瑭听完媳妇的牢骚,也很烦,便问自己的谋士,这个事情该怎么办?

谋士们在商议后,建议石敬瑭辞掉侍卫马步军都总管的头衔。用此举,试探李从珂的心理底线。

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13)

石敬瑭自称“儿皇帝”

也就是说,如果李从珂接受了石敬瑭的主动辞职,那就说明他容不下石敬瑭,直接造反拉倒。反之,则证明还有回旋余地,不必马上就与李从珂翻脸。

李从珂那边,一看石敬瑭要辞职,也召见自己的智囊出主意。

这个时候,智囊团的建议很关键。但李从珂的智囊们,在这个事情的处理上却集体智商掉线了,居然跟李从珂分析:石敬瑭那家伙早晚必反,你同意他辞职他会反,你不同意他辞职他也会反。所以,你干脆同意他辞职,逼他反拉倒。现在他只要一反,他就不占理,咱们就可以兴义师讨伐。

结果,正是由于李从珂采纳了智囊出的馊主意,才直接逼反了石敬瑭。

石敬瑭造反后,李从珂马上调集禁军和几个节度使,群体讨伐。

石敬瑭见打不过,立马派人到契丹求援兵。

而在石敬瑭派人去契丹求援时,李从珂那边又闹出了幺蛾子。

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14)

什么事呢?

大致是这样的。

李从珂召集的节度使中,有一个叫赵德钧。

这个人是李存勖时期的老将,瞧不起养子出身的李从珂。他领旨后,不愿意出兵,便派人回洛阳找李从珂谈条件。

大概条件,就是李从珂要先给赵德钧升官进爵。并且,还要给赵德钧提供钱粮。如果李从珂不给点好处,赵德钧就不配合。

面对赵德钧的条件,这时候,如果李从珂智商在线,就应该先稳住赵德钧。

不就是升官吗?不就是要钱要粮吗?可以先给他嘛。等解决完石敬瑭后,再回头收拾他赵德钧也不迟。

然而,李从珂这时候却又犯傻了。他居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大骂赵德钧是个忘恩负义之人。骂完后,李从珂还号召其他节度使攻打赵德钧。

这个事被赵德钧知道后,他索性也造反了。

并且,他也派了使者到契丹求援兵。

当时,契丹国主耶律德光见两路使者都来找自己借兵,知道这是敲竹杠的好机会,便故意坐地起价,让石、赵两家各自开价。谁开的价码高,他就出兵帮谁。

赵德钧方面,开了两个条件,一是赠送大量金银珠宝,二是与契丹约为兄弟之国。

石敬瑭的使者一看,有人抬价,自己不拿出点诚意,怕是从契丹借不到兵。

于是,他就在咨询石敬瑭的意见后,开了三个让耶律德光不能拒绝,并且也是赵德钧开不出的条件。

哪三个条件呢?

第一,以父事契丹。

石敬瑭的使者对耶律德光说,只要您出兵助我们,从今以后,我们主公石敬瑭就是你的儿子和臣子。

第二,奉送幽云十六州。

第三,每年进贡三十万匹布帛。

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15)

说完条件,石敬瑭派去的使者又顺带埋汰了赵德钧。说我家主公是被李从珂逼反的,而赵德钧是坐地起价,被李从珂拒绝,颜面无光后才造反的。

言外之意,就是石敬瑭不反,命就没了。

而赵德钧可不是,他完全是小人行径,想乘人之危捞好处。结果见捞不到好处,才狗急跳墙造反。出兵帮这种人,说出去很难听,道义上也站不住脚。

得知石敬瑭方面开出的条件,赵德钧的使者傻眼了。

石敬瑭是河东节度使,幽云十六州根本不是他的地盘。

不是石敬瑭的地盘,那又是谁的呢?

是赵德钧的,他是幽州节度使。幽云十六州不仅是赵德钧的地盘,而且还是老巢。

赵德钧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自己的老巢割让给契丹人。

所以说,石敬瑭的筹码,赵德钧开不出。

而在耶律德光看来,幽云十六州不是石敬瑭的地盘,石敬瑭借花献佛,慷他人之慨,反正那地儿也不是他的。他既然答应把幽云给我,肯定是诚心诚意的。

并且,耶律德光也确实认为,自己如果帮助石敬瑭,确实在道义上占理。

因此,耶律德光便当即拍板,出兵支持石敬瑭反唐。

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16)

洛阳方面,李从珂得知赵德钧也造反后,心里拔凉拔凉。

随后,他听说石敬瑭引契丹军南下,唐军主力也已经被石敬瑭和契丹军联手歼灭,心里更是冷透了。

眼瞅着石敬瑭和契丹军马上就要杀洛阳,李从珂为了不做俘虏,便选择了自焚殉国。

他的这个选择,与当年的朱友贞一样。

国破家亡,反正被俘了也是一死。不如先自我了断,还能免于被折磨。

936年,随着李从珂的自杀,后唐灭亡。

而石敬瑭在义父耶律德光的册封下,即皇帝位,建立晋朝,史称“后晋”。

石敬瑭继位后,一开始很高兴。自己忍辱负重几十年,现在也终于做了皇帝。

可是,做了一段时间皇帝后,石敬瑭发现这个儿皇帝是真不好当。

一方面,契丹方面看不起他。

在耶律德光看来,石敬瑭就是个怂蛋。而想让怂蛋听话,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敲打,让他老老实实给自己上供,为契丹输送金银丝绸、铁器,工匠。所以,契丹使者见到石敬瑭时,永远都是一副趾高气昂的态度。

另一方面,后晋的节度使们也不鸟石敬瑭。

在节度使看来,石敬瑭太不要脸了。想当年李存勖活着时,契丹人算个屁,如今这帮蛮夷还涨行市了,占着幽云十六州不说,还通过石敬瑭这个中介,不断搜刮中原财富。

并且,石敬瑭作为开国皇帝,他与之前的朱温和李存勖也有一个很大不同。这个不同就是石敬瑭是走捷径上位,他手下并没有一支千锤百炼的精锐之师。

因此,虽然石敬瑭是皇帝,但其实,他谁都惹不起。

在面对契丹人时,他唯唯诺诺。在面对节度使们的冷嘲热讽时,他除了强压怒火,也没什么应对策略了。

而在石敬瑭正在憋屈时,吴国权臣徐知诰干掉了吴王杨溥,然后自己做了皇帝。

称帝之后,徐知诰认为后晋是伪朝,坚决不承认其合法性。

然后,徐知诰为了宣示正统,便给自己改了个名,改叫李昪。并且,连国号也改了,从齐国改成了唐。

这个唐国,就是历史上的南唐。

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17)

南唐建国后,李昪号召天下有志之士都到江南来,公开和后晋打擂台

按道理,石敬瑭这时候应该讨伐南唐,为自己的合法性正名。

但是,由于石敬瑭当时很忙,后晋也就没有讨伐南唐。

那么,石敬瑭当时到底在忙什么呢?

这个事情,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游牧部落不愿归顺契丹,逃到了河东,投奔了石敬瑭手下的大将刘知远。

契丹方面知道后,派使者怒斥石敬瑭,并让石敬瑭把人交出来。

而刘知远方面,又明确拒绝石敬瑭,表示自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到手的肉交出去。

石敬瑭惹不起契丹人,也惹不起节度使。

他在两头受气的情况下,最终忧劳成疾,把自己憋屈死了。

石敬瑭死了以后,由于他亲生儿子的年纪都还太小,所以后晋的大臣在商议后,就拥立了他的侄子石重贵做了皇帝。

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18)

石重贵这个人,能力一般,不仅贪财,而且还好色。

但他也有优点,就是很有骨气。

他一直认为,石敬瑭向契丹称臣,认耶律德光为爸爸,是很丢人现眼的事。

所以在登基后,他就问询问群臣:咱们先帝给契丹称臣又称儿,是不是太丢人了?而且咱们每年给契丹的朝贡,数目也实在太大了。所以我建议,不如与契丹断绝父子、君臣关系吧,顺便把朝贡也一并省了。

对此,群臣纷纷表示,当然可以怎么做,但是皇帝陛下,您确定这不是在找死吗?万一人家打过来怎么办?

这时候,一个叫景延广的大臣出主意,他说这事好办,咱们接着石敬瑭的辈分,还管耶律德光叫爷爷。毕竟一日为父,终生都得叫爸爸。父子这层关系不好断。但是君臣关系可以断掉。

至于朝贡,可以以中原年年遭灾,实在拿不出为理由,拒绝再进贡。

总的来说,咱们可以先拒绝一部分,试试契丹的态度。做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石重贵听了景延广的提议,越想越觉得这个主意靠谱,便果断停了对契丹的朝贡,并与耶律德光终止了君臣关系。

然而实际上,景延广是在忽悠石重贵。

因为在景延广这帮大臣看来,石重贵认耶律德光为爷爷,是石重贵的私事。虽然这很丢石重贵的脸,但与后晋的大臣无关。大臣只关心皇帝会不会继续称臣。因为石重贵如果接着石敬瑭,继续向契丹称臣,后晋的大臣就会继续是臣子的臣子,在契丹人面前就继续是奴下奴身份。这是他们不能接受的。

至于朝贡,每年的物产就那么多。给契丹朝贡的越多,自己能留下的就越少。这等于是伤害了全体后晋权贵的利益。

所以,景延广等人才极力建议石重贵跟耶律德光只称孙不称臣,并断绝朝贡。

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19)

而从这件上就能看出,后晋的大臣和石重贵不是一条心。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如果石重贵有实力,大臣们或许还效忠于他。一旦石重贵没利用价值了,大臣们马上就会与石重贵划清界限。

从事后的发展来看,确实就是如此。

耶律德光见石重贵叫停了朝贡,便亲率大军南征。

面对契丹大军,石重贵起先很强势,屡屡挫败契丹军,大伙纷纷对石重贵表忠心。

但后来,石重贵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是真命天子,牛到不行,在京城肆意寻欢作乐,疏于朝政。这让许多将领觉得大晋要完,不如投奔契丹得了。

结果,石重贵也瞬间变成了孤家寡人。

946年,契丹军攻入开封,石重贵沦为契丹人的阶下囚。后晋灭亡。

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20)

耶律德光打败石重贵后,也是洋洋得意,心情膨胀到了顶点。他觉得后唐、后晋的皇帝都是沙陀人,同样是蛮夷,他们做得中原皇帝,难道我耶律德光就做不得?

于是,他就在开封继皇帝位,接受后晋文武百官的投降与朝贺,并按照中原的规矩,将大契丹国改称为辽朝。打算以中原皇帝的身份,统治中原北方。

然而,由于是第一次进中原,没有管理中原和汉人的经验。耶律德光既没有第一时间笼络各节度使。也没有严肃军纪,制止辽军对老百姓的烧杀劫掠。

所以,他继位没多久后,中原就遍地都是反抗辽军的武装。这其中,既有老百姓自发组织的义军,也有不服辽国的后晋藩镇。

眼见反抗势力越来越多,开封周围的形势越来越乱。再不走,可能就走不了了。

于是在947年四月,耶律德光便下旨北还。

而在回辽国的路上,他一病不起,最终病死在了河北栾城。(石家庄栾城区)

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21)

耶律德光死后,辽国大臣为了赶回去拥立新皇帝,策马加鞭赶路。

至于中原,不要了。谁爱当中原的皇帝,谁就去当吧。

见辽军撤走后,此前与石敬瑭抬杠的刘知远第一时间冲入开封城。而刘知远就明显比耶律德光更清楚怎么做一个中原统治者。

进入开封后,刘知远先是宣布辽国先前委任的大小傀儡官员,在他这里依然有效。

仅此一招,便迅速稳定了混乱无序的时局。

随后,他又宣布自己姓刘,祖上可以追溯到汉朝。因此他称帝后,国号就改为大汉,他建立的政权也称为“后汉”。

但其实,刘知远是沙坨人,他原本也不姓刘。刘姓是他自己后来改的。

在刘知远改朝换代期间,原后晋晋昌节度使赵匡赞不服刘知远,向后蜀请降,并请求后蜀出兵终南山,接应自己。

但后蜀皇帝孟昶根本没有进图关中意愿,蜀军没有及时反应。等两个月后,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后蜀才有所行动,派兵接应,但这时候刘知远已经派兵镇压了赵匡赞。

镇压了叛乱后,刘知远又下令继续追击,打得后蜀军队损兵折将,狼狈退回大散关。

此后,后汉镇守关中的大将李守贞、赵思绾相继叛乱,并请求归降后蜀,由于孟昶被刘知远打怕了,畏缩不前,丧失战机,以致这些叛乱相继也被平定。

连番平叛胜利,加之痛击后蜀,这让刘知远志得意满。

但他没想到,自己在位还不到一年就突然暴毙而亡了。

刘知远死后。他的儿子刘承祐继位皇位。

从开头看到现在的朋友,应该熟悉了五代皇位更替的套路——开国皇帝往往有掌控力,从第二代开始,就不行了。

朱友珪、朱友贞、李从厚、李从珂是如此。

刘承祐也是如此。他继位后,朝廷老臣都很轻视他,完全不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刘承祐在朝堂上说点什么意见,经常会被老臣们直接顶回去。有时候,碰上嘴贱一点的臣子,还会略带嘲讽的口气对他说:皇上您还小,什么都不懂,您就别吱声了,看我们怎么做就行了。

对此,刘承祐是愤恨不已。

为了加强自己的皇帝威严,他便设计了一套夺权大计,这个计划分为三步:

第一,列出必杀的名单。

第二,谎称皇上召见,将名单上的大臣骗进宫里全杀掉。

第三,干掉这些人的一家老小,斩草除根。

刘承祐的计划,相当简单粗暴。

但是,由于下手不利落,刘承祐杀了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郭威的全家,但却没杀掉郭威本人。结果,郭威在外地起兵,一个反杀就干掉了刘承祐。

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22)

事后,郭威带兵进入开封,一本正经的和群臣讨论后汉帝国的继承认问题。

群臣们见此,纷纷表示呵呵,你郭威还真是虚伪。这有什么可讨论的?按照老规矩,你干掉了皇帝,你就是新皇帝啊!

见群臣推荐自己,郭威连忙推辞,说这可使不得,我是来清君侧的。虽然皇帝死在了乱军之中,但这并不是我的本意。

说罢,他就让人翻刘知远家的族谱,最终在族谱中,找到了一个叫刘赟的小孩来继位。

刘赟那边,他的父亲刘崇得知自己儿子被立为皇帝,第一时间就派人送刘赟前往开封。

然而,拥戴刘赟其实是郭威的缓兵之计。

因为郭威进开封时,刘承祐虽然死了,但刘知远的那几个兄弟,如刘崇、刘信等,都还手握重兵。

如果郭威直接登基,必然会被刘氏围殴。

所以,郭威需要一个缓冲期。先把朝廷大臣笼络住,然后再找机会对付刘崇、刘信等拥兵自重的节度使。

过了一段时间,刘赟还在路上,开封却传来边关急报:大事不好,辽军打过来了!

听说辽国入侵,郭威挺身而出,表示自己愿意领兵出征,好好教训一下这帮蛮夷。

然而,郭威刚率军走到澶州,士兵们就突然哗变了。大家把郭威大帐里拽出,对其厉声喝问到:现在大家决定让你来做皇帝,你自己怎么看!

郭威当时便表示,你们这样不好,你们这样不好。

当然了,嘴上说不好,郭威的身体还是很主动的。

最后,郭威接过了部下递过来的黄旗,在澶州前线加冕为皇帝。

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23)

这个场景是不是感觉很熟?是的,后来赵匡胤就是学的郭威,步骤流程一模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赵匡胤当时就在郭威军中。

郭威称帝的把戏,赵匡胤看得是清清楚楚。

完成称帝后,郭威又带兵杀回开封。而刘赟在此时也终于赶到了开封。

但刘赟刚进城,就直接被郭威逮捕并杀害。

然后,郭威又面见后汉太后,在其面前痛哭流涕,说不是我郭威想做这个皇帝,实在是三军将士的意愿难违啊!

等哭够了之后,郭威擦擦眼泪,正式在皇宫的大殿登基。

改朝换代,那得起新国号,取什么国号呢?

郭威让心腹给他修族谱,看郭氏一门最远可追溯到哪位先贤。然后就以自己祖宗建立的朝代为国号。

心腹们为了拍马屁,便说郭威的血统可以追溯到周文王的弟弟虢叔身上。

对这个结果,郭威非常满意,周朝比汉朝更古老,正好可以压刘知远一头!

因此,郭威的国号就叫周,史称“后周”。

听说郭威称帝,还杀了自己儿子祭旗,刘崇气死了。一气之下,他就在太原登基,建立了北汉政权。

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24)

平心而论,郭威是个很不错的皇帝。他节俭不奢,励精图治。中原在他的治理下,逐渐走出了混战阴霾,出现了中兴气象。

然而,由于登基之时,郭威年纪很大,因此他在位仅三年就去世了。

郭威死后,由于他的亲生子女当年都被刘承祐杀害。于是,郭威的养子郭荣继位,是为周世宗。

关于郭荣的名字,这里要解释一下。

他虽然本姓柴,以前叫柴荣。但由于他已经过继给了郭威,入了郭氏族谱。所以,当时的人就不能再称呼他为柴荣。

如果在后周时期称郭荣为柴荣,等于是否认郭荣的继承合法性,这是要掉脑袋的!

之所以我们现在普遍称其为柴荣,是因为宋朝建立后,赵匡胤为了否定郭荣之子郭宗训的皇位合法性,故意修改的。

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25)

郭威去世的消息传到太原后,刘崇根据过往经验,认为郭荣是二世祖,现在正是报仇雪恨的机会。

于是,他派人联络辽国,兴兵南征。

然而,刘崇看走了眼。郭荣可不是二世祖。

得知刘崇引辽军南下后,郭荣力排众议,拍板决定:朕御驾亲征,和他们一决胜负!

这一战,双方在山西高平遭遇。

开战之前,形势对周军很不利。由于行军的节奏没掌握好,周军主力被甩在后方,郭荣只带着前锋抵达战场。而北汉和辽军,此时却已经早早抵达了战场,严阵以待。

当时,只要北汉与契丹大军合围而上,一鼓作气,完全可以吃掉周军的先锋部队,活捉郭荣也有很大概率。

然而,面对唾手可得的胜利,刘崇却脑子进水了,他派人通知辽军,说周军兵少,你们就歇着吧,看我的表演。

结果,傲慢自负的刘崇,就被郭荣好好上了一堂生动的军教课。被打得屁滚尿流。

辽军见北汉军被周军打崩,绝尘而去,直接开溜了。

当然,周军此战的表现其实也不理想。

大战期间,周军的步兵右翼被打垮,骑兵主将见情况不妙,落荒而逃。

要不是关键时刻,赵匡胤挺身而出,大喊主危臣死,带着本部人马打出了一波冲锋,在乱军之中,将北汉大将张元徽斩于马下。周军这一战能不能打赢,也不好说。

而由于赢得并不顺利,所以,郭荣事后便开战了练兵运动。

他处理了几十个临阵退却的将领,清退掉禁军不能打的老弱病残。然后,又提拔了有功的赵匡胤,并从地方藩镇选拔能打的精壮编入,组成精锐之师。

郭荣的这个练兵套路是不是很眼熟?

是的,北宋后来的禁军、厢军制度,其实是赵匡胤从郭荣这里学的。

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26)

958年形势图

训练了一段时间后,郭荣为了试验禁军的练兵成果,便拿南方的南唐开刀。

955年冬,郭荣发布征讨诏令,借口南唐与辽国勾结,不利于后周,以此向南唐宣战。

开战之后,周军势如破竹,以未败之绩,攻占了南唐大量领土。

957年和958年,郭荣又两次南征,打得南唐皇帝李璟主动放弃帝号,称臣认怂,割让淮南14州60县后,才罢兵休战。

打完了南唐,郭荣见战果斐然,便转头进攻契丹,意欲收复幽云十六州。

但是,郭荣在北伐期间,旧疾复发,不得不回京养病。这场北伐也就不了了之了。

在回京期间,郭荣觉得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人品不可靠。于是,他就把都点检的位置交给了自己认为人品可靠的赵匡胤。

在郭荣看来,赵匡胤是可靠之人,必然不会有负自己的重托。

结果,郭荣看走了眼。

郭荣死后,赵匡胤全套抄袭了郭威当年的黄袍加身,在前线登基继位。

即位之后,赵匡胤回到开封,跑到小皇帝郭宗训和太后那里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道,不是我想改朝换代啊,实在是民意难违!

哭完,赵匡胤拿出一份禅让诏书,交给郭宗训签字盖章。

郭宗训不敢不签。于是,后周自此灭亡。

赵匡胤正式坐上了皇位后,他认为梁唐晋汉周皆短命,都是因为继承人没选好。

于是在961年,赵匡胤便将自己的弟弟赵光义扶植为继承人。

而与之同时,为了避免黄袍加身的一幕出现在自己身上,他又以杯酒释兵权方式,收了高怀德、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铎等人在禁军中的兵权。(这次只是收了他们的禁军指挥权,没有收缴他们在地方的兵权)

自此,五代时期动不动就造反的禁军,变成了皇帝的私人武装。

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27)

加强了皇帝在中央的权力后,赵匡胤站在郭荣打好的基础上,对南方割据政权陆续发动兼并战争。

963年,宋军南征。荆南、武平投降。今天的两湖地区归于宋土。

965年,北宋出兵西征,后蜀被灭。今天的四川和重庆归于宋土。

970年,北宋二次南征,南汉被灭。今天的两广和海南归于宋土。

至此,割据政权只剩四个,分别是北方的北汉政权,南方的南唐、吴越,以及福建的闽国残余势力。

在迅速扩张地盘后,赵匡胤没有乘胜追击。

他又进行了第二次杯酒释兵权。这一次收兵权的过程很直接。

赵匡胤直接把凤翔军节度使王彦超、安远军节度使武行德、护国军节度使郭从义、定国军节度使白重赞、保大军节度使杨廷璋等老将的职务给撤销。

而且是一撸到底。免掉了他们所有实职,连节度使职务都没保留。只是授予了诸如“环卫官”之类的虚衔。

当然,这些将领的物质还是有保障的。他们被赵匡胤罢官后,仍然都是大财主。

撤掉老臣后,赵匡胤马上委派自己的心腹填补空缺。比如,李汉超坐镇关南、马仁瑀坐镇瀛州、韩令坤坐镇常山。

等到人事调动完成,当年劝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老哥们,无论是实际上,还是理论上,都无法再威胁赵氏的皇位了。

975年,完成了内部整顿的赵匡胤进行第三次南征,并一战灭亡南唐。

此时,天下还未归顺的只有吴越和北汉。

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28)

眼见天下即将要一统,自己的皇位也是异常稳固,赵匡胤心动了。他决定把皇位传给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

为此,赵匡胤特意制造迁都洛阳的议题,试探朝臣态度。

如果大家同意迁都洛阳,那说明赵光义的势力不足为惧。

如果大家反对迁都,那说明赵光义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

结果由于满朝文武都反对,赵匡胤也只好作罢。而这也说明,在赵匡胤的扶植下,赵光义已经羽翼丰满,就连赵匡胤也拿捏不动他了。

这里有个问题,赵匡胤继位后,为什么不直接扶持儿子为继承人?

这是因为,赵匡胤是历史见证人。五代的王朝普遍短命,赵匡胤都看在眼里。

虽然我们从事后来看,宋朝国祚很长,与五代的短命政权有本质不同。

但在赵匡胤刚继位那会,他还想象不到宋朝的国棹后来能延绵三百多年。

他继位时,想的就是,自己的大宋不要二世而亡,千万不要重蹈覆辙。

可是,他要怎么做,才能避免二世而亡呢?

重点培养当时还未成年的赵德昭和赵德芳?

这显然不现实。毕竟郭荣的教训就在眼前。

五代的小皇帝,根本控制不了局面。

虽说,赵德昭后来渐渐成年,已经不是未成年的小屁孩了。

但是,当年的李从厚、刘承祐,哪个不是成年人?到最后还不都是被权臣推翻了。

事实上,五代时期的成年皇帝如果缺乏统治根基,也一样会被篡位。

所以,赵匡胤便没有培养自己儿子,他仿效的是郭威的做法,直接培养可靠之人,作为继承人。也就是他弟弟赵光义和赵廷美。

按照赵匡胤的计划,自己死后,皇位先传给赵光义,由赵光义再传给赵廷美。

皇位从弟弟们手上兜一圈后,最后再由赵廷美传回给赵德昭或赵德芳。

为了表明态度,赵匡胤在位前期,他严格按照继承人顺序,依次册封,先给赵光义封官赐爵,等赵光义因功升迁后,再把赵光义曾经的职务封给赵廷美。最后,等到赵光义和赵廷美都升迁后,再把赵廷美坐过的位置交给赵德昭。

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29)

然而,想法是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赵匡胤太厚道了,完全没料到赵光义会那么阴险。

976年,赵匡胤突然暴毙而亡。

随后,赵光义在太监的通风报信下,第一时间入宫,从赵德芳手上抢走皇位。

等到赵光义继位后,由于朝野对他的非议之声太大,他便加快了统一步伐,想通过战功巩固自己的皇位。

978年,赵光义逼吴越王归降。宋朝不费一兵一卒便兼并了今天的浙江。

979年,赵光义拍板,亲征北汉。然后,一战灭了北汉。

至此,五代十国时期彻底结束。赵光义也完成了自己的威望积累。

然而,由于灭北汉后,赵光义洋洋得意,头脑发热。他不顾群臣反对,非要亲自带兵收复幽云十六州。而他的指挥能力又菜。

结果,宋军阴沟里翻船,惨败不说,赵光义的大腿还被辽军射中了一箭。

这件事是赵光义一生的污点,从此,“高梁河车神”就变成了他的代号。他在军事史上也沦为了笑柄。

五代十国各国皇帝简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30)

对于别人笑话自己这件事,赵光义很不满。

为了发泄情绪,他先用言语逼死了赵德昭。

过了两年后,赵德芳也莫名其妙的病死。

又过了一年,赵廷美被贬,抑郁而终。

至此,能够威胁赵光义的人,再也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了。

赵匡胤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最后只为赵光义做了嫁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