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定义人群标签(身份标签与个性特征)

我们都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与社会上的其他人的相对关系决定了我们在社会中的存在。

哲学家们追问的我是谁?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统一的答案,这其实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核心差别之一,我之为我,不同于物之为物,归根结底,我亦是物。

我们在社会的相对位置,也可以粗略地看做是社会中我们接触的人对我们的印象或判断,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为人敌,与人友等等等等,不可列举。

而我们观察社会中的人往往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赋予一定的标签,并根据我们的社会身份或经历给加上一定的感情色彩。

具体人的身份标签未必可以体现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即使我们抛开个性特征的不断变动性,往往也给不出可以形成共识的单一身份标签。当然,这绝不是说,人的身份标签都不准确,没啥用,恰恰相反,正因为这个标签太有用,好多人往往会试图改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标签,当有人这样做成功并获取不当利益之后,纷至沓来的追随者常常会彻底改变这个标签属性,以至于通过合法合理渠道得到这个标签者被误伤。

譬如说,古代的儒生和道学家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随着皇朝社会的没落,乃至崩溃,千年间几经起伏,终于彻底崩塌了。

当代社会中,公共知识分子的称号从引以为傲的象牙塔通行证到烂大街的大忽悠没用多少年,这里面当然有信息传播速度的助力,起关键作用的,还在于个别自称这个标签者在域外资金的引导下用力过猛以至于本来应该小心藏好的蝇营狗苟,一不小心大白于天下,泥沙俱下之中,被误伤者当然有之,漏网之鱼亦有之。

在传统社会,一个身份标签往往要数代人的努力才能拿到手,享用成果的往往并不是真正的出力者,这往往给死读书者一个错误的认识。

譬如说,汉代外戚一直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被标上外戚标签的常常意味着飞黄腾达。李广之流洒热血抛头颅而不得的封侯荣誉,人家含着汤勺就拿到了。归根结底,可称战神的卫青对此居功至伟,而下一代的霍去病在姑父和舅舅刻意培养下有青出于蓝胜于蓝之势,只不过最后真正得益的是霍光,沾光最大的首选王莽,这个板子如果打在卫青身上就太冤了。

系统定义人群标签(身份标签与个性特征)(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