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和司马光有哪些相似之处(王安石和司马光)

01 相似的人生经历

提起北宋政治,有两个人绝对绕不开。

他们就是司马光和王安石。

两个人年纪相仿,又在同一年去世。各自的官场生涯,都在对方人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司马光是著名的史学家,其巨著《资治通鉴》被毛主席推荐为"一生不可不读之书";王安石一生最为亮眼的成就是主导"熙宁变法",被称为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两个人不管身处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是首屈一指的人物。

但司马光和王安石的人生,好像逃不掉的宿命,一起汇聚在北宋中叶的时空中,上演了一出政敌和知己交杂的一生。

王安石和司马光有哪些相似之处(王安石和司马光)(1)

司马光和王安石,前半段的人生经历很相似。司马光1019年出生,王安石两年后出生;两个人的科举之路颇为顺遂,司马光20岁中进士,王安石22岁中进士。司马光23岁丧父,王安石19岁丧父。两个人都喜好读书,一生手不释卷,他们的才华不仅受到时人艳羡,还穿越了时光,受到后人的高度认可。

司马光和王安石不仅人生经历相似,个性和道德的标准也高度相同。

司马光的妻子张氏按照当时的习俗,主动为司马光纳妾,被司马光一口拒绝。

同样,王安石的夫人吴氏也主动替他寻了一房妾室,王安石同样拒绝。王安石不仅拒绝,还让人寻回这位妾侍的丈夫,让她夫妻团聚,就费用都不用返还。

而且,两个人不是那种只读圣贤书不懂民情的书呆子。

司马光和王安石年轻时都有丰富的游历经验,对社会基层状况和时弊有着深刻的认知。两个人在地方治理都取得了不错的政绩。政绩基础加上学识声名,成为两个人升职到中央的基础。

入职京城后,司马光和王安石先后有机会出任"同修起居注"一职。这个职位靠近皇帝,只有皇帝亲近之人才有资格担任,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官职。但王安石和司马光先后以才识不足为由婉拒。推辞不掉,勉强为之。碰到了升职机会,两个人就走人了。

两个人的看法是,修起居注虽然离皇帝近,但是干不了实事,那还不如留在能干实事的位置上。

02 互为知己的岁月

司马光36岁,王安石34岁时,两个人同在京城为官。有了相似的交际圈,性情相投的两个人结为好友。

司马光一度对王安石的意志力表示佩服。

有一次,包拯做东,宴请各位同僚。王安石和司马光都在受邀之列。

司马光和王安石平日都是滴酒不沾之人。包拯当时的资历比这些年轻深,他开怀畅饮,大家都要顾及他的面子。司马光因此也跟着喝了一些。

王安石倔得很,无论旁人如何劝,都不愿意喝。幸而包拯并非小肚鸡肠之人,并没有过多计较,气氛才没有僵下去。

事后,司马光对此表示很是佩服。

但这件小事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性格,性格执拗,不达目标,不会轻易罢手。当时的人称呼王安石为"拗相公",是有道理的。

王安石和司马光有哪些相似之处(王安石和司马光)(2)

初到京城那几年,王安石、司马光、吕公著和韩维四人之间你来我往,私交颇深。这四个人被称作是"嘉佑四友"。

王安石、司马光和吕公著三人先后当上宰相,一时之间都成为炙手可热的大人物。而司马光、吕公著和韩维三人,都与王安石对立,成为政敌。

王安石这个人卫生习惯有些不太好。几个人关系好的时候,会相约一起到澡堂洗浴。其他几个人就会准备好干净的衣服,劝说王安石替换。这种方式居然比家里人劝说,更加有效。

司马光家中有长辈去世,司马光特地请王安石撰写墓志铭。

当时一份好的墓志铭,并不是用钱就能办到。首先,撰写者需要认可墓主人身前的为人;其次,撰写者和主人家的关系密切,才能做撰写人;第三,撰写者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如此可见,当时司马光和王安石的私交好到什么地步。

03 分道未扬镳

两个人之间的友情,很快就因为政见不同,迎来了转折点。

第一件事情是和大才子苏辙有关。

苏辙参加考试,语言风格较为过激,直接指向当时的仁宗皇帝。司马光主张录取,王安石则表示反对。

司马光认为因为直言而让人落选,无德。王安石认为攻击皇帝,不智。

后来韩琦出面,支持了司马光的意见,苏辙才有惊无险地通过。

第二件事情则是登州"阿云狱"有关。

王安石和司马光有哪些相似之处(王安石和司马光)(3)

登州少女(现山东)阿云,在母丧期间,被强行许配给韦阿大为妻。阿云不愿,拿刀砍向阿大,阿大受伤,断了一根手指。阿云自首。

这个案子闹得很大。官员们对此的争论点在于,阿云是杀夫还是故意杀害一个外人,以及有无自首情节。

当时阿云是被人强行许配给韦阿大,而且还是母丧期间。如果这桩订婚有效,阿云就是杀夫,杀夫必死无疑。但是如果订婚违背孝道,那么阿云就有活的可能。

王安石认为判决应该是看管流放,司马光认为的判决应该是死刑。

最后闹到宋神宗跟前,宋神宗支持了王安石的判决。

这两件事情下来,说明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即使之前互相赏识,但后期政见不和,开始渐行渐远。

04 一上一下 互为政敌

1069年,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宋神宗和王安石开始了十一世纪那场最为著名的"熙宁变法"。

司马光和王安石两个人,对于北宋王朝的困境都有深刻的认识。

北宋到此立国已有百年,却已经是百病缠身。冗官、冗员、冗费这"三冗"使得整个朝廷都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局面,就连内廷府库,都空了。

国家生病了,这是共识。问题在于,如何治病?

面对同一个病症,司马光和王安石开出了不同的药方。

司马光主张人治,在遵循传统和祖宗家法的情况下,提供官员的道德水平和智力水平,徐徐图之。

王安石和司马光有哪些相似之处(王安石和司马光)(4)

王安石主张法治,对现有的规则和制度进行革新,用一剂猛药来富国强兵,否则国家就没有时间了。

司马光的药方没有超出当时官员阶层的水平,而且比起王安石的方法,他的主张并没有形成一种系统性而且可执行的行动方案。

按照现代人的心理学分析,王安石的心理类型是胆汁质和多血质,胆大,敢于冒险,自主性强,但会有些轻率和激进;而司马光属于粘液型,性格内敛,老成持重,行事风格小心保守,不愿意冒险,但反面就是墨守成规,过于小心谨慎。

当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雷厉风行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时,司马光整个人都是"惊呆了"的表情!

司马光的学识和认知目标,是以维护封建礼教和君主统治为目的,这一点在他编撰的《资治通鉴》中可以感知到。

王安石的变法,最令后人佩服的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一观点。这"三不足说"历史上颇有争议,但起码反应了王安石在打破旧制上,鼓起了多大的勇气。

后来的清朝,最喜欢把祖宗家法放在嘴边。这在北宋也是一样的。当天道和祖宗家法都可以随意改变时,司马光的认知可能受到了很强烈的冲击。

加上后来王安石的变法,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使得司马光更加怀疑王安石的变法。

司马光立即上书皇帝,表示反对。宋神宗的改革意愿强烈,对司马光表示失望。

司马光只能请辞,回到洛阳隐居,把时间花在《资治通鉴》的编著上。这一赋闲,长达十五年。

王安石掀起的变革,对北宋政坛的冲击力非常大。就连欧阳修都带头反对,拒绝执行任何变法的命令。

王安石无奈。面对这位文学泰斗,王安石能做的就是免除对欧阳修的处分,让他去职回家。

十五年的赋闲时光,更令司马光仇恨新法的一切。

05 一下一上,形势反转

王安石的变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从皇室到官场到民间,质疑反对之声,不绝于耳。

在此期间,宋神宗和王安石都曾经扛不住压力。王安石更是于1074年罢相,一年后复位。

尽管遭遇重重阻挠,但新法在磕磕绊绊中执行下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两宋三百年的时光里,王安石变法前后的时间,国力最为强大。当王安石死后,国库充裕,各地钱财收入收归地方财政,居然可以支持二十年的时间。

但老天不帮北宋。

宋神宗于1085年去世,年仅37岁。宋神宗死后,年仅十岁的儿子宋哲宗继位。

他的母亲高太后,仿照当年的刘后,临朝称制。

王安石和司马光有哪些相似之处(王安石和司马光)(5)

高太后迅速启用司马光为宰相,全部废除新法。

司马光对新法的废除,不遗余力。

这引起了一部分官员的警觉。这些官员尽管反对王安石大刀阔斧的改革,但认为改革的部分内容,比如青苗法和免役法,对社会有利,而且实行了十来年,天下人普遍适应,应该保留。

这部分人包括苏轼和范仲淹的长子,范纯仁。

有传言说,苏轼听闻青苗法和免役法被废除后,气得大骂司马光是"司马牛!"

宋神宗死后一年,王安石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最后的岁月,忧心忡忡。他所做的一切,被司马光全盘否定。

王安石的死讯传到朝廷时,朝野震惊。司马光此时病重,得到消息后,想起自己和王安石的相识到反目,五味杂陈。

但司马光上书朝廷, 应该给王安石优加厚礼。在司马光的建议下,高太后给予的封赏很是丰厚。苏东坡本人撰写了赏赐的圣旨,称王安石为:"将以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异人"。

司马光在政治改革上否定了王安石,但在人品、学识和为社稷之心,寄予了认同和肯定,并表示了钦佩。

半年后,司马光去世。北宋时空上,两颗闪耀的星,就此坠落,落入史书。

北宋时期的优秀文人,有一点特别令后世敬佩的则是,无论政见上有多达分歧,在个人交往和生活上,不搞小动作,不落井下石,不涉及到家族,政治和个人生活分开。司马光和王安石就是如此。

只可惜,这种高明磊落的胸怀到此为止了。变革党和旧党轮番上台,孵化出的党派斗争拖垮了朝廷,政见不同完全演变为打压异己了。

只是这对生前好友,在另外的世界,是继续做冤家,还是抛弃旧怨,诗词唱和,一笑泯恩仇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