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鲍讲故事全集(草不黃俗话说002熊家婆)

草不俗话说002:“熊家婆”遇到“麻老虎”,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老鲍讲故事全集?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老鲍讲故事全集(草不黃俗话说002熊家婆)

老鲍讲故事全集

草不俗话说002:“熊家婆”遇到“麻老虎”

民间逗弄、吓唬小孩,离不开一“婆”一“虎”。婆是“熊家婆”,虎则是“麻老虎”。东北则有“老妈子”(老虎)、“熊瞎子”(熊)的说法。熊家婆,或以为是熊的拟人化说法,有熊家婆的故事流传。问题是,为何不选“豹子”、“狮子”、“狼”或其他“凶恶”动物,偏偏要选“熊”呢?

麻虎、麻老虎,是人,是狼,还是虎或别的什么?其说不一。网上有“谭谈”的博文说:小时候这样理解:“麻老虎”是头上长角、身上长鳞、青面獠牙、专吃小孩的妖怪。大家的感受恐怕也差不多。这种理解当是“动物形象”。巴蜀地区以外,麻老虎多半写作“麻胡”或“麻胡子”。《现代汉语方言大辞典》11画“麻胡”条引山东《牟平县志》“狼曰麻胡”。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的肚子里。”能吃人,恐怕是虎、狼之类,或形容人凶杀似虎、狼。

雷汉卿先生在《近代方俗词语丛考<聊斋俚曲集>方俗词考释》(《近代方俗词丛考》,巴蜀书社,2006.11)里归纳“麻胡”还有“麻胡子、麻虎子、麻猴子、麻兀子、妈虎儿(子)、马胡子、马虎子、毛狐子”等写法;以及杭州的“阿胡”、青海的“阿物子、阿物儿”;如果再加上“老妈子、麻老虎”,则数量很可观。它有彼此关联的三个含义:暴虐的人、野兽和鬼怪。历史上,多半指传说中比较残暴的人。

在唐代,民间就有以“麻胡”恐吓小孩的记载。唐张鷟《朝野佥载》(《太平广记》卷276引)以为麻胡是后赵时期石勒手下将领麻秋。麻秋是“太原胡人”,性凶残,“有儿啼,母辄恐之‘麻胡来’,啼声绝。”而唐颜师古《隋遗录上》以为是字叔谋的隋将麻祜。麻祜性“酷暴”,曾“蒸死小儿”。唐李匡乂《资暇录》说得更清楚:“俗怖婴儿曰‘麻胡来’。不知其源者,以为多髯之神而验刺者,非也。”以下叙说麻祜“酷虐”,“稚童语不正,转‘祜’为‘胡’。”《汉语大词典》说“后比喻吃孩子的恶魔。”大致不差。

历史上以某人的威名来吓唬小孩,恐怕以三国时“张辽止儿啼”为最早。

张辽为孙权所围,辽溃围出,复入,权众破走,由是威震江东。儿啼不肯止,其父母以辽恐之。(《太平御览》卷四百八十八“人事部一二九·泣”字条引鱼豢《魏略》记载)

后来“张辽止啼”就成为民间流传的故事了,但《三国志·魏书·张辽传》并没有此记载。这跟而今吓唬小孩说“警察来了”、“某某校长来了”是同一理路。前引《牟平县志》照样也引了麻祜的事。看来,不管麻秋也好,麻祜也好,恐吓小孩之说,总与他们俩姓“麻”有关,与其“酷虐”更有很大关系。鲁迅先生认为:北京的“马虎子”,正确的写起来,须是“麻胡子”。这么多的写法,当是方言不同造成的。

唐代有称老虎为“斑子”的,见《太平广记》卷428引戴孚《广异记·斑子》条。从“斑”字透漏了一个信息,老虎全身“花斑”,颜色错杂,很符合《说文·文部》“文,错画也”之“文”的特征,即老虎如花样、花布、花白一般之“花”。武汉等地称硬币有文字的一面叫“[ma213]”,一般写作“麻”,其在文献中,则是“幕”字。《史记·大宛列传》:“以银为钱,钱如王面”司马贞索隐:“幕,钱背也。”《集韵》去声换韵“幕,莫半切(màn)。”而“幕”的常见读音是“慕各切(mù)”。有文字如碎花点,看起来是一种“麻”;麻脸也是碎花点,所以叫“麻”;麻雀也有碎花点。川渝民间干脆称如花布般的碎花点叫“麻、花麻、麻花、花儿麻子、花明(眉)日眼”:你弄得一张卷子花儿麻子的,让人啷个看!因此,川渝称脱了茸毛的绒衣叫“麻布衣服”,有“灯草绒(灯芯绒),起痕痕(gàngān/gèngēn,纹路),麻布衣儿不经穿”之谚(东北、北京、天津称衣服磨损变薄为“麻花”)。“麻花”,宋代已出现。

麻花:鱼燕子身全黑,腹麻花如燕而加俊。(宋王质《鱼燕子》)

老虎是“花麻的”,所以叫“麻老虎”:你娃胆子大,连麻老虎也不怕!麻老虎与其他地方的“麻虎”,恐怕是取其有斑点般“花麻”。这个“麻”字,很可能是“幕”的“莫半切”读音韵尾脱落所致;或是“慕各切”入声尾脱落后的方言音遗存(古入声字在今天的西南官话中一般读阳平)。它与“駹尨厖庬哤牻→文馼彣彣幕→幕模(花麻)”组成一组韵尾脱落的音义关联字族,即花斑叫“麻”。此其一。

北京话称吓唬、恫吓谁叫“麻”:你甭打算麻他,他不吃这一套。

他们是软的欺,硬的怕,你不拍他,他就麻你。(老舍《老张的哲学》)

用如动词,则为“使可怕,感到可怕。”“看见长虫心理麻”(徐宝华等《汉语方言大词典》)。“心里发麻”,也就是“心里发毛”;让人恐惧,则身上起“鸡皮疙瘩”。

漠:《广雅·释言》:“怕也。”(慕各切)

莫:《广雅·释言》:“怕也。”又《释诂一》:“强也。”

貉:《广雅·释诂三》:“恶也。”《说文·豸部》引孔子曰:“貉之为言恶也。”(亡遇切)

这个意思川渝称强迫、强制叫“马”,义同于另一个词“gǔ”(“怙”的口语音):马倒吃,恨倒干。《说文˙马部》:“马,怒也。”“马”与北京话“麻”更接近。川渝、湖南称胆大叫“麻起胆子”、“毛起胆子”,则与“猛(恶也)→蛮忞敃愍(强也)→莫幕漠貉马(麻毛)”是一组音义关联字族。即凶狠为“貉(麻)”此其二。

作为动物的麻虎、麻老虎(花麻;凶)与作为人的麻秋、麻祜牵扯上,可能是凶神恶煞、凶残的麻祜、麻秋(面)与麻虎、麻老虎的“麻”(里)“合掌汇流”的一种心理联想所致。麻、马与虎(唬)单用,都有吓唬、恫吓,强制、强迫的意思。虎即唬。唬(hǔ),一般认为是“吓(吓)”的方言口语音(折合成普通话念xià),上源是“凶、狠”。

“虎”之所以为虎,“凶”恶之谓也(吓、唬)。“熊家婆”之“熊”,里子当是“凶”;“家婆”则是与“熊瞎子”攀上后的拟人化。

因此,麻虎、麻老虎之“麻(马)”,一在于老虎的“花”叫“麻”,二在于“虎”,“吓唬”之谓也;三在于“莫、漠”等威吓、强迫也叫“麻”的缘故。

顺便说一下“莫须有”。“莫须有”到底是什么意思?一般解释为“必须有”,“或许有”(俞正燮《癸巳存稿》点断为“莫,须有”),“难道没有”,“不须有”,“不需有”(江淮方言)。台湾李敖先生(1935~2018)则说是“莫须,有”(等等看,会有的;等着瞧,会有的)。

实际上,莫,怕也。害怕、使害怕转为表示猜测的“恐怕”(《朱子语类》卷八九:“问丧礼制度节目,曰:‘恐怕《仪礼》也难行。’”)。

“须,是也”。

直须强学人间语,举世无人解鸟言(宋王安石《见鹦鹉戏作》)

他须烟花泼妓,水性从来怎由己。缘何会做得人头妻!(元萧德祥《小孙屠》第八出)

白维国等《近代汉语词典》:须,相当于“是”。按:“须”,相俞切,心母,其音与“是”近似。

因此“莫须有”就是“恐怕是有吧”,推测不定之词;惟其如此,才使得韩世忠气愤地说出“‘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的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