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10大不解之谜(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

清朝10大不解之谜(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1)

说起纪晓岚,相信大部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就是张国立老师扮演的《铁齿铜牙纪晓岚》。他与张铁林的乾隆,王刚的和珅三个人为我们联合奉献了一台非常经典的电视剧。

由于那剧实在太过于经典,甚至让很多人都误以为那就是历史。但实际上翻翻书,就会发现,电视剧里的情节,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他们三人的关系。在电视剧里的三个人貌似整体混在一起,一起工作,一起吃饭,一起插科打诨,一起游山玩水,简直就是一个中年偶像天团真人秀。

但实际情况却不是那样,要说满人出身的和珅天天跟乾隆在一起还有可能。但纪晓岚要想见到乾隆就没那么容易了。而各种民间传说中屡次乾隆面前“智斗”和珅的桥段,更是无稽之谈,大家当听相声听个乐子就行了。

因为与和珅一出生就是正八经的满人不一样,纪晓岚是个汉人。在那个年代,汉人要当官可比满人难多了。

满人生来享受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但凡有点才华的都能当个小官。要是稍微再努力点,混了三四品也是问题不大的。

比如和珅,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全名钮祜禄·和珅。多数一句,乾隆的母亲也是姓钮祜禄的。人家20多就当官了,25岁就成了御前侍卫,整天有机会皇帝面前转悠。

而纪晓岚25岁的时候,还是一个一文不名的穷秀才,在努力复习的考试呢。

不过还好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努力和才华,在他30岁的时候,参加科举考了了22名。之后进入翰林院,算是偶尔能见一见皇帝。

和珅在当了皇帝保安小队长5年后,纪晓岚才刚刚进入中央。但是却也没得到什么重要的官职,只是担任些无关紧要的官职:英武殿纂修,功臣馆总纂,国史馆总纂,方略馆总纂。具体说来,就是各种的纂,是个负责写书的,纪晓岚的工作是为国家编写史书。

大家不难想象,就这样的地位,怎么可能和当时已经以火箭速度升到了一品官的和珅插科打诨、谈笑风生呢?

不过大家也不要失望,虽然三个人的关系是假的,但是纪大人的诙谐幽默那倒是真的,有清朝的各种人写的文章为证,在各种笔记文章中,很多人都留下了佐证,可以想象的到,当时的纪大人的诙谐是已经是小有名气了。

但是好景不长,很快,纪达人就将踏上一个漫长的公费旅游的征途,这个旅游的地方还有点远--新疆。

事情是这样的,纪晓岚有个亲家,叫卢见曾,这哥们当时是两淮盐政,这官名一听就知道油水多啊,名副其实的肥缺。肥到什么程度呢,清朝著名小说家曹雪芹小时候,他小时候家里人当官的是江宁织造,和这个两淮盐政差不多一样肥。大家再想想红楼梦那些腐朽的生活场景,很多场面都是得曹雪芹亲身经历过的才能写得出来。

面对这种情况,当那个万恶的封建社会,大多数官员都会趁机捞上一把,这位卢大人也不例外。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卢大人却被告发了,被人直接上折子捅到了紫禁城。

纪晓岚一看,这不行,我得和亲家说一声,让他想办法把这事情给压下来。

于是纪晓岚就给亲家写了一封信,这信在后来被添油加醋得颇具浪漫主义色彩,传说纪大人在一个很大很空的信封放了点茶叶,放了点盐。合起来就是“查盐空”,说的是要有人来查盐的亏空了。

但是最终事情不仅没有被压下来,反而还牵连到了纪晓岚。最终卢见曾发配塞外放羊,纪晓岚发配到乌鲁木齐种葡萄。

直到今天,乌鲁木齐还立着纪念纪晓岚到此一游的雕像。

发配的过程中,纪晓岚则沿途收集素材,写成了《阅微草堂笔记》,这本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很有地位,民国的时候,鲁迅总结中国小说史,还专门高度赞扬了这本书。后因乾隆想编撰一本让自己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书,思来想去,又召回了纪晓岚。

写完了,纪晓岚从此一路官运亨通,最后做到了礼部尚书,相当于与教育部长 宣传部长 外交部长。

总算有些电视剧里三个人整天混一起的可能性了。

但很快他将迎来了一次沉痛的打击。很沉痛的打击。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纪晓岚认识一个官员,觉得他挺有学问的,就向乾隆举荐他。但是不知道乾隆那天是心情不好,还是对那个官员有意见,或者别的原因。总之乾隆看了纪晓岚的折子后勃然大怒。回复道:“我看你文学方面有才华,才让你领导编书,不过就是像样唱戏的戏子一样养着你,你为什么妄谈国家大事!”

“朕以汝文学尚优,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天嘏《满清外史》

这是个无以复加的侮辱。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没有比名节和荣誉更重要的事情了。而现在居然被用来了“倡优”比较,纪晓岚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

但是纪大人即没有寻死,也没有觅活,只是从此专心做官,心态还愈发豁达,只是说话更谨慎,不太爱参加各种聚会了。

是啊,在生活中,当我们面对的是既无可奈何又无力改变的事情时,我们不妨做一个有幽默感,内心豁达开朗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不容易做牛角尖,活得长。比如这位纪晓岚,就活了82年,眼看乾隆退位,乾隆驾崩,和珅被抄家,和珅被赐死。

最后病逝的时候,嘉庆评价他,“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赐了文达的谥号。

清朝是一个知识分子压抑而苦闷的朝代,但唯独这位纪大人,活出了风格,活出了水平。直到今天,还以一个诙谐的形象活在我们的心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