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较皮的孩子怎么教育(透过查理与巧克力工厂)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是一部能把成人拉回童年的电影,它上映于2005年,即使时隔十五年再次观看,电影所营造出的奇幻效果和绚丽的画面也让人啧啧称叹。

观影结束后,插曲儿歌《Wonka's Welcome Song》一直在脑中“跳动”,像是八音盒里的音乐,热闹里隐藏着一点神秘,欢快里又夹杂着一丝失意,这首歌就像是为威利.旺卡量身定做的。

威利.旺卡是巧克力工厂的制造商,从小被父亲严格管束,不让吃糖果,可是糖果是一个孩子的梦,当手中的“梦”被父亲弃之火炉中时,威利.旺卡负气出走,并发誓制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糖果,多年后他打造出了一个梦幻般的巧克力工厂,因配方被盗,威利.旺卡充满了对世人的警惕之心,于是他把工厂大门紧锁了起来,唯一从工厂送出来的只有被分装封箱好的糖果。

十五年后的一天,威利.旺卡突然发布了一则消息,全世界将有五个幸运儿能在旺卡巧克力中找到奖券,他们有机会进入到巧克力工厂内进行参观,其中一个孩子能赢得超乎任何人想象的大奖。

在旺卡巧克力的购买热潮中,前四个获得奖券的孩子都纷纷在媒体上亮相,查理几经周转也终于成为了最后一个拥有奖券的幸运儿。

这些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聚集在一起,面对诱惑和内心的欲望,他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在这过程中展示了两种不同文化(即“成功文化”和“品格文化”)理念下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孩子身上所形成的差异化结果。

对比较皮的孩子怎么教育(透过查理与巧克力工厂)(1)

01三个在“成功文化”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孩子

比起查理来说,其他四个和他一同进入工厂的孩子都有着优质的生活条件,和“精致”的童年。胖男孩奥古塔斯是因为父母的过度放任让其成为了一个吃糖毫无节制的贪吃鬼,而其他三个孩子的家庭,都在对“成功文化”的过度追求中,给自己和孩子埋下了苦果。

对比较皮的孩子怎么教育(透过查理与巧克力工厂)(2)

●维露卡的家庭教育:通过物质追求优越。

维露卡的爸爸拥有一家大型的坚果制造厂,说话时,总是把下巴微微扬起,有一种有钱人的优越感,自然觉得自己的孩子在物质上绝不会比别人差。

当维露卡的爸爸为了帮女儿找到金券,购买了成千上万块巧克力,并动用工厂里所有工人,耗费几个工作日,终于找到金券时,维露卡高兴不过两秒,马上又提出了自己新的要求------“要一匹小马。”

进入巧克力工厂后,威利.旺卡先生的发言,总是被露卡斯不礼貌地打断,旺卡先生对此表现得非常不悦。

维露卡看到工厂内会剥坚果的松鼠时,毫不客气的表示要得到一只,可威利.旺卡没有出售松鼠的意思,她便野蛮地跳进松鼠的工作区,打算自己动手抓一只,最终她被松鼠拖进了垃圾炉。

维露卡的任性是谁造成的呢?

维露卡的爸爸竭尽全力满足女儿要求的同时,也是在保护自己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也反过来给到了女儿错误的示范。

在维露卡的意识里,只有自己的需求,没有别人的感受。认为所有人都要为她的喜好负责,别人有的好东西自己也要有一份,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如果别人也得不到,那就太好啦,所以当他看到紫罗兰的遭遇时,没有一丝同情,反而表现得幸灾乐祸。

对比较皮的孩子怎么教育(透过查理与巧克力工厂)(3)

●紫罗兰的家庭教育:不成为“赢家”就是羞耻。

紫罗兰,是个好胜心极强的小女孩,家里全是成列的奖杯,为了刷新世界纪录,成为嚼口香糖比赛世界组的冠军,她甚至一块口香糖嚼了三个月。

疯狂购买不喜欢的巧克力,目的只是得到金券,去巧克力工厂,也是冲着最后的大奖。

面对记者的“长枪短炮”,她傲慢地说:“我才不管那四个是谁呢,得大奖的小孩一定是我。因为我是天生的赢家。”

紫罗兰的妈妈站在一旁看着女儿接受采访,满意地微笑着,也不忘炫耀一番自己的获奖情况,可见女儿对胜利接近扭曲的追求,很大程度是受到了妈妈的影响。

紫罗兰一进入工厂就急于在威利.旺卡面前表现自己,并告诉旺卡,应该重视自己,因为自己是最后要拿大奖的人。

查理问她,“为什么总嚼一块口香糖”,紫罗兰不屑地答道,“不然,我就不是冠军了,是个失败者,像你一样”。

狂妄的紫罗兰不听威利.旺卡地劝告,尝试了还没调配完成的口香糖,当周围人都试图劝阻她时,妈妈却在一旁要求她,“继续嚼”。

当孩子膨胀了起来,变成了蓝莓的形状,妈妈担心的只是她要怎么参加比赛。

紫罗兰的妈妈对成功的追求太过狂热,甚至把自己的愿望延展到了孩子身上,在她眼里,成功了就是好孩子,失败了就什么都不是,这个和紫罗兰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如出一辙。

电影最后,紫罗兰只能翻着跟斗离开工厂,她对妈妈说,“我好像更灵活了”,可妈妈却一脸厌弃,“但你变蓝了。”

这正是紫罗兰的可怜之处,她的好胜一方面是在复刻妈妈,另一方面也是在讨好妈妈,因为只有被肯定的时候,她才是妈妈眼里的宝贝,才配得到妈妈的关注和爱。

对比较皮的孩子怎么教育(透过查理与巧克力工厂)(4)

●麦克.蒂维的家庭教育:所有的一切都可以为“聪明”让路。

麦克.蒂维有着极其聪明的大脑,正是这种“聪明劲儿”让他目空一切,甚至对父母也毫无忌惮。

在威利.旺卡的工厂里,麦克.蒂维用“这里的一切都毫无意义、糖果是在浪费时间”来评价巧克力工厂,用“白痴”来形容旺卡先生不愿用传送器来传送人的行为,也总是对爸爸“和善”的劝诫置之不理。

听到威利旺卡说可以“尽情享受”,麦克.蒂维并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开心的去品尝糖果,而是用脚去踹糖果,似乎暴力破坏就是他对“尽情”的理解。

爸爸近乎请求地阻止麦克.蒂维,“孩子别这样”,可是这对麦克.蒂维没有一点效果。

为什么爸爸的话不管用呢,可能从下面的片段里可以找到答案。

当麦克.蒂维成为第四个找到金券的孩子,在众多媒体的镜头前,父母都整理衣装,站得笔直,可麦克.蒂维却盘腿坐在地上,盯着电视,打着暴力的游戏,嘴里叫嚣着“去死、去死”。

记者问他“是怎么获得奖券的?”,麦克.蒂维在说完了一大串推算方法后,鄙视地接了一句,“傻子都能算出来”。

看到儿子这样,爸爸十分尴尬地解释道,“大多数时间我都听不懂他在说什么,这年头的孩子懂太多高科技了......好像一转眼就长大了”。

从爸爸的话里我们听到了抱怨和无奈,很多父母总是忙于塑造孩子聪明的大脑,忙着帮他们争夺起跑线,可却把彼此沟通的时间不断压缩, 直到有一天孩子和父母的能力势均力敌的时候,他就开始在自己心里留一份“B计划”,当有一天他的能力超过父母时,他就想要挣脱“缰绳”,如果父母不曾走进孩子的内心,没有架起沟通的桥梁的话,温和的说教和严厉的指责都会被孩子“屏蔽”掉,他们对此要么不屑一顾,要么充耳不闻。

另外,孩子的内心若得不到理解,压力得不到释放,他们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出口,比如游戏、比如使用暴力的行为和语言。

对比较皮的孩子怎么教育(透过查理与巧克力工厂)(5)

02查理家虽然不富有,但把“品格文化”融入到了生活中。

查理和家人生活在一个简陋的小房子里,爸爸会从他所就职的牙膏厂里,给查理带回一些废弃的牙膏盖子,让查理有材料可以制作自己喜欢的巧克力工厂模型。

当听了爷爷年轻时在巧克力工厂的经历后,查理更是对那里充满了向往。

睡前查理给每个人拥抱道晚安,姥姥微笑着安慰他,没什么不可能的。

姥姥就像个预言家,第二天旺卡巧克力工厂便贴出了关于金券和参观工厂的告示。

在寻找金券的过程中,家人始终支持查理,并告诉他要乐观面对,“如果没有也不要太失望,不管怎么样你还有巧克力吃呢。”

遗憾的是里面真的没有金券,查理虽有些失落,但很快就调整了情绪,把仅有的一块巧克力与家人分享。

不过查理也是幸运的,大概是上天眷顾这个执着于梦想的孩子,他获得了最后一张金券。

一旁的路人试图用更高的价钱换取查理手中的金券,并没有得逞。

可当他欢呼着回到家,看着这些连三餐温饱都不能保证的家人,为他能去巧克力工厂而激动忙碌时,查理突然冷静了下来,他开始犹豫着是否要放弃这个机会,

“有个阿姨要花伍佰元买金券,一定还有人可以出更高的价钱,我们需要的是钱,不是巧克力”。

查理的懂事让家人既难过又感动。

就连平时总是“泼冷水”的姥爷,这次也成了查理梦想的支持者,他对查理说,“每天都有人在印钞票,但这张金券全世界只有五张而已,以后再也不会有了,只有傻瓜才会放弃金券。”

对比较皮的孩子怎么教育(透过查理与巧克力工厂)(6)

查理的家,给人的感觉是简陋、狭小却温馨,这些能“点亮”整个房间的温馨,来自于家人之间的温情。

即使妈妈忙于照顾四个老人、爸爸要为支撑起整个家庭而忙碌工作,但他们从不忘,往查理的梦想里浇筑希望,尊重孩子,并在合理的范围内提供最大的支持,他们会关照到查理当下的情绪,并用乐观的心态去引导他,虽然不能提供富足的生活,却富养了孩子的心灵。

在这样家庭氛围里成长的查理,懂得感恩,有主见,知道尊重他人,面对挫折也能微笑面对。

这些品格的力量是看不见的,但却能成就自己,影响他人。

最终查理继承了巧克力工厂,也帮威利.旺卡修复了与父亲的关系,重拾了家的温暖。

对比较皮的孩子怎么教育(透过查理与巧克力工厂)(7)

03“成功文化”,在我们的教育中占了主导地位,可是“品格文化”,才能让孩子走到最后。

“你只需要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其他的都不用管”,“你只要以后有出息,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了。”这些是许多父母常挂在嘴边的话。

父母想要孩子取得成就,拥有幸福的生活,这本是父母对孩子美好的期许,这些期许也是父母对孩子一种爱的体现,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在不自觉间却把这种爱变得过于厚重,其中夹杂了太多我们自己的焦虑和欲望。

父母耗时费力地打造聪明的大脑,一心关注孩子是否能成为“获胜者”,甚至把这作为孩子的生存技能来培养。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就连我们对孩子的赞美和表扬,也更多地停驻在了孩子的成绩单和排名上,我们给孩子树立的目标、奖惩、规则也大多数与他们的学业有关。

可当父母劳心劳神地疯狂追求“成功文化”时,又有多少关注,留在对“品格文化”的培养上呢?

美国教育专家劳拉.高尔德与马尔科姆.高尔德《父母最艰巨的工作》对“品格文化”进行了描述:

我们必须在家庭中创造一种强大的积极的文化,这种文化会用力量装备孩子和父母,让我们去发现自己到底是谁,同时把我们的信念坚持到底。

“品格”是每个孩子身上本就存在的一种积极的潜质,但只有当它与孩子的生活产生联系,这种潜质才会被激发出来,对孩子的人生起到作用。

可父母往往对“品格培养”的投入,远不如对“成功追求”的投入。

正是“品格文化”的缺失,让有的孩子受了些许委屈,就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也有孩子与人产生了小小的矛盾,就拳脚相向,这些里面不乏有成绩优异的孩子。

成功是华丽的衣裳,而品格却是从心滋养。

重视“品格文化”,才能让孩子真正走向独立、成熟。

对比较皮的孩子怎么教育(透过查理与巧克力工厂)(8)

04父母是孩子生命里最重要的力量,家庭是“品格”最好的孵化地。

品格包含了很多要素,你也许眨眼功夫,就能列举一二,比如有勇气、善良、自律、尊重、诚实、坚毅、有责任心等等,所以养育孩子真的是很大的工程。

可我们要怎么才能让孩子具备这些品质呢,一一去灌输给他们吗?

答案是否定的,品格不是通过父母说教来塑造的,而是需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观察、吸收并且内化,从而激发出他们自身的力量,父母要做的就是创造“品格文化”的环境。

正如英国19世纪伟大的道德学家、著名的社会改革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在《可贵的品格》一书里所写:

家庭是塑造品格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每个人都是在家里接受最好或最坏的道德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直至生命终结的行为准则,就是在家庭环境里形成的。

正因如此,把品格意识作为一种文化与家庭价值观结合起来贯穿于家庭教育中,孩子才能在长期的熏陶和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品格特质。

对比较皮的孩子怎么教育(透过查理与巧克力工厂)(9)

那么,我们要怎么让“品格文化”融入生活呢?

1. 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

20世纪90年代罗伯特·安达(Robert Anda)和森特·弗里蒂(Vincent Felitti)共同进行了“儿童期不良经历研究”,对17000多名患者进行了关于其童年创伤经历的调查。

事实证明,童年不良经历(不良的生存环境)的影响,不仅对孩子的生理发育而且对他们的智力和心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作用。

另外,使用安达和弗里蒂量表进行研究的学者们也发现,一个气氛长期紧张的家庭,对儿童执行能力乃至于其在学校里有效学习的能力的发展都有直接的负面影响。

也就是说,如果父母经常表现出对孩子的愤怒(虐待)或忽视,就会让孩子的安全感受到威胁,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进而造成他们情绪上的不稳定和行为上的偏差。

而品格很多时候正是通过情绪的表达和行为反应,作为外在表现形式来进行呈现的,

比如一个经常感到不安或难过的孩子很难表现得勇敢、乐观、自信,一个容易暴躁的孩子无法表现出谦虚和尊重,一个执行力不足的人难以表现出坚持或责任感。

父母需要给孩子提供一种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和抚养方式,尽量避免让孩子受到心灵创伤和长期的精神压力,这样,孩子才有机会发展良好的性格和气质,它是形成优良品格的基础。

对比较皮的孩子怎么教育(透过查理与巧克力工厂)(10)

2. 在生活中亲身示范

正如高尔德夫妇在《父母最艰巨的工作》一书里所写:

“作为父母,我们的内心其实很是纠结,因为关于这些品质我们自己知道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无法把它们给予孩子。通常我们需要让路,让其他人把它们赋予我们的孩子。有时,我们需要让路,让孩子们自己主动获得它们。然而,我们可以努力培养自身的这些品质,为孩子做出有力的示范。”

孩子的人生经历尚浅,他们更多的是依靠父母的行动和反应来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范本。

在《查理与巧克力工厂》里,当第四张金券被找到后,查理有些难过,他回头望望妈妈,妈妈当然能感受到孩子的沮丧,妈妈也很难过,但她依然向着查理挤出一个微笑,以此安慰他。

后来,当听到麦克.蒂维在采访中,说他虽然得到了金券却不知道巧克力的味道,因为他讨厌巧克力时,姥爷气愤地对着电视怒骂,想为孙子打抱不平。

一旁的爸爸赶快捂住了查理的耳朵,查理虽然心里满是失落,但仍然对爸爸妈妈报以微笑,像是在告诉家人,也像是在抚慰自己,“没关系的,不用担心”。

查理用了和妈妈一样的乐观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同时,与他人进行共情,表示关怀。

这种不经意的模仿,才是最自然、最深刻的学习。

对比较皮的孩子怎么教育(透过查理与巧克力工厂)(11)

3. 转变我们的行为和关注的重点

斯坦福大学前教导主任朱莉.斯科特.海姆斯在其所著的《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一书里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如果你对孩子奉行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取得好成绩的文化,加上身为父母的警惕性,帮他们抹平生活中的各种粗糙,包括玩耍、考试成绩以及人际关系等,而且无论他们完成的任务或事项是否有客观优点,你都不吝夸大其词地赞美他们“干得好”“完美”,那么,你实际上是帮孩子做好了在大学遭受精神崩溃的准备。

不可否认,孩子的确需要我们的爱,但爱不只是保护、拥抱和赞赏,他有时也需要父母向孩子提供约束,让孩子面对挫折和挑战。

毕竟孩子总有一天要独自站立起来,去为自己打拼。我们需要帮助自己和孩子做好准备,才不会在面临问题时追悔莫及。

我们要在孩子应该学会“坚持”的事情上,做到“放手”;

在孩子即将越界时,不因“不忍”,而纵容;

在孩子可以自己处理的问题上,控制住想要介入的冲动;

不因执着于孩子的天分,而忽视了孩子的努力;

认识到失败也有价值,并引导孩子关注这些价值,从中汲取经验。

这样,才能让孩子的个人品格在不断检验和展现的过程中完成“着色”和“塑形”。

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准备,我们需要让孩子看到一个真实的“小环境”,他才不会惧怕去走入一个包罗万象的“大世界”。

对比较皮的孩子怎么教育(透过查理与巧克力工厂)(12)

结语:

养儿育女是一种艺术,需要我们动情地去感受,用心地去领悟。

但儿女却不是艺术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标准,我们只能给他们提供一种积极的环境和氛围,通过我们的示范和转变,来引导孩子挖掘出自己身上的品质,从中获取价值和力量,从而真正成就孩子的一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