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夜雨寄北的写作背景(唐诗夜雨寄北背后李商隐和王晏媄的凄美爱情故事)

我师兄独步所到先生,在古典文学和国学的教学与研究上成果丰硕。在我几番怂恿下,终于注册了头条号,利用今日头条这个平台,把他成果分享给大家。连日来一篇篇内容丰富,有自己独特立论的图文,发布了出来。我这个崇拜他的师弟,每篇必读,获益匪浅。

就在昨天(6月12日)新图文:【《夜雨寄北》别解及其他】发布,我阅读几遍,觉得师兄的别解另辟蹊径,很通畅。也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不吐不快,写出来和师兄交流并分享给大家。愿以我们师兄弟二人讨论交流,走出简单的点赞,评论小圈,开直抒胸臆,坦诚讨论的清流之风。

李商隐夜雨寄北的写作背景(唐诗夜雨寄北背后李商隐和王晏媄的凄美爱情故事)(1)

《夜雨寄北》

[ 唐 ]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是现在人教版语文教材初一上册收录的内容。是现在大家都学习过的一首唐诗。现在学校老师都这样教:

李商隐夜雨寄北的写作背景(唐诗夜雨寄北背后李商隐和王晏媄的凄美爱情故事)(2)

这是对这首诗通用的解释,独步所到师兄对此提出了异议。

核心就是对【何当】及【却】,在诗中应取何意的立论。师兄认为通用解释【何当】:何时,什么时候;【却话】:再说,回述,不是诗人的意思。整理引述如下:

所有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几乎是众口一词,都认为是诗人对他日欢乐情景的"想象"。然而这"想象"之说,奇则奇矣,但仔细想来,似乎有些不近情理。

其一:"君问归期",诗人回答说"未有期",而后也说"何时能够",人家问你,你又以疑回问,哪有这样说话的理!

其二:亲人多么想知道你在外面的消息,牵肠挂肚记惦着你,何不现在就仔细叙说你的境况,非待"回后"再"夜深畅谈",让惦记你的人日夜悬心?

其三;羁旅他乡,夜雨敲窗,那孤寂,那乡思,那郁闷,那怅惘,"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一切"如何能够"跨越"?如此心境,怎么可能有想象"剪烛西窗"这般欢情的心绪?

其四;游山玩水,寻访胜迹,其乐可与共享,秋雨敲窗的孤寂之苦,滞留他乡的羁旅之愁,何乐可言?以此为"剪烛夜话的材料"只能使亲人伤情而已。"剪烛西窗",相依相偎,何其缠绵!叙此苦境,多么扫兴!这"巴山夜雨"与"剪烛西窗"的情调是多么不协调?

有此四者不合情理,可见对诗句理解的悖谬。

独步所到师兄认为应该取【何当】:应取“应当“,“应该“之意;【却】取转折之意。师兄在文中是这样诠释这首诗的:

本该如彼(共剪西窗烛)却如此(话巴山夜雨)。

"剪烛西窗"是写虚,"巴山夜雨"是写实,以虚衬实,这苦恼,这怨恨,这无奈,这相思,全都包容在这两句诗中了。

"君问归期",归期尚不能定准,巴山夜雨敲窗,我之孤寂、相思如你。

本该是"共剪西窗烛"的时刻,而你我却天各一方,叙说这巴山夜雨的凄凉。

这样解读,比那飘渺的"想象"之说更切合诗人的心境,那苦况,那情意,何其浓郁,何其真切!言尽而意未尽,含蓄婉转,韵味幽长。

通用解释,和师兄的诠释都符合诗境,但是我觉得师兄的四个不合情理,有点太追求“信”,“达”的矫情。

同是读国学经典,读诗经,和读论语绝不是一个路径,又何况是读纯粹的唐诗。

老行驴认为今人读古诗对诗境的直感和共情,是沐浴古诗滋养的两个基本路径。读一首古诗,对诗境有一见钟情的感姓认知;有触电般的情感共鸣,最重要。

经典古诗的魅力就在于,不同阅历和境遇的人面对同一首古诗会有不同直感和共情。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和情景,不同心境中也会有不同的诗情画意。

想真正进入这首诗的意境,应该了解李商隐和发妻王晏媄爱情故事。

李商隐:813—858,只活了45岁。

发妻王晏媄,是李商隐在公元837年认识的。王晏媄小他十岁,是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

公元前837年的一天,李商隐受到王茂元的邀请来到他家里做客,王茂元的大女儿嫁给了韩瞻做妻子,韩瞻又是李商隐的好友。

在来到王家府邸的时候,李商隐看到韩瞻的夫人正在和一个灵动娇美的年轻女子在并肩而行,韩瞻告诉李商隐这就是他妻子的妹妹,王茂元的小女儿王晏媄。

李商隐夜雨寄北的写作背景(唐诗夜雨寄北背后李商隐和王晏媄的凄美爱情故事)(3)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李商隐心潮澎湃,王晏媄也眷眷含情,两个人开始了一见钟情的美好爱情之旅。

公元838年李商隐接受了王茂元的聘请,做了节度使的幕僚。王茂元当然非常欣赏李商隐的才华,自然就赞成李商隐和王晏媄相互爱恋,相识一年多就喜结良缘。

李商隐夜雨寄北的写作背景(唐诗夜雨寄北背后李商隐和王晏媄的凄美爱情故事)(4)

这一年李商隐25岁,王晏媄15岁。两个人一个是大家闺秀,聪慧美丽;一个是满腹经纶,无限才思。李商隐为王晏媄用诗赞美他们的爱情,成了千古绝唱:

《无题》

【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二】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两个人新婚燕尔,如胶似漆。家已成,业未立。去长安参加了朝廷举办的授官考试。被吏部录取。

就是因为他娶了王晏媄,让李商隐陷入晚唐牛党和李党的纷争,录取后又被除名。

当消息传到泾州,妻子王晏媄第一时间写信安慰和劝勉李商隐,李商隐见到妻子深情的来信感动不已,提笔写下又一首

《无题》

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裙衩芙蓉小,钗茸翡翠轻。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

长安之行仕途不顺,李商隐又回到了泾州,与妻子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开成四年(839年),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开始了四处奔波的生活

从京师校书郎、河南弘农县尉、秘书省、守孝、秘书正字、远赴桂林,李商隐的仕途走的跌宕起伏。

李商隐和发妻聚少离多,王晏媄自己支撑一个家,为李商隐生下了一儿一女。夫妻分离,书信往来是寄托相思,挂牵的唯一方式。

那一年,他远赴桂林任职,回来途中,几经波折,借道巴蜀,正好遇上巴蜀连绵不休的大雨,使得行程被误,羁旅巴山途中。

妻子王晏媄得知丈夫消息,千里外托人捎来书信。信里的叮咛与深情,让李商隐在巴山秋雨的深夜,万千思念,无尽的凄苦孤独涌上心头。

无法回信,又无法尽快回到妻儿身边,想想自结婚后和妻儿总是短聚长别,感慨万千,歉疚无限。

和发妻每次短短相聚,总是缠缠绵绵,共剪西窗,秉烛夜谈,执手相看泪眼。

提笔一挥而就,一首千古绝唱就这样诞生了。

李商隐夜雨寄北的写作背景(唐诗夜雨寄北背后李商隐和王晏媄的凄美爱情故事)(5)

大中元年(849年),他赴江西任职,这一去就是两年,与妻子的联系也只有书信。

实际早在大中元年,王晏媄的身体就开始发病虚弱,但是始终没有把实情告诉丈夫。

大中五年春末,她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于是给丈夫捎去一封信,希望他早些回来。可是王晏媄拖着病体,最终没有撑到丈夫回来,就撒手人寰。

李商隐收到发妻的信,租了匹快马,日夜不停的往家赶,但还是晚了。

悲痛之中为自己发妻写下了

《房中曲》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

妻子离去,李商隐万念俱灰,惆怅哀婉。只有好好抚养幼小的一儿一女。

带着对妻子无尽思念,几年后携儿女,抱发妻的遗骨,回到了老家郑州。年仅四十五岁抑郁病故。

这就是李商隐和王晏媄的爱情,爱一个人,就是一生。如果不是李商隐仕途坎坷,和妻儿聚少离多,王晏媄也许不会早早离世,整日带着对丈夫思念和挂念是何等残酷。王晏媄不走,李商隐也不会走。

李商隐不是依附朋党的庸俗政客,他是钟爱妻子情感细腻的伟大诗人。

只有了解李商隐和王晏媄的忠贞凄美的爱情,才会感受羁旅秋日巴山雨夜里,面对妻子来信的血管澎张。

君问归期——是对爱妻来信中浓情蜜意,无尽挂牵思念的诗意浓缩。

未有期——是无法飞回妻儿身边的无奈和凄凉的诗意描述。

巴山夜雨涨秋池——环境,季节,场景凝聚成了诗人的心境。

何当共剪西窗烛——是对夫妻每次相聚无限回忆和期盼。

却话巴山夜雨时——无数次离愁别绪,思妻念子千缕情丝在这一夜结晶浓缩。

通解不错,别解也美。老行驴再读伟大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有了比过去更深的直感和共情。

感谢独步所到师兄给我的启发,谨以此文,向师兄请教,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