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论文(令人耳目一新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陋室铭)

教学目标:1.知识建构(1)积累《陋室铭》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感知文言的特点(2)了解作者刘禹锡、创作背景等相关资料(3)了解“铭”文特点,增强文言文化底蕴(4)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陋室铭教学论文?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陋室铭教学论文(令人耳目一新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陋室铭)

陋室铭教学论文

教学目标:

1.知识建构(1)积累《陋室铭》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感知文言的特点。(2)了解作者刘禹锡、创作背景等相关资料。(3)了解“铭”文特点,增强文言文化底蕴。(4)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2.能力思维(5)感受本文句式骈散结合,极富韵律的特点,通过学法提示指导学生了解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做到准确断句,读准语气和节奏,力求读出文言韵味,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6)通过学法提示和问题导引理解文意,理清思路,多角度品析作者言行,感受作者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7)赏析文章“托物言志”“类比”等写法和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结合运用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赏析和写作能力。

3.审美(8)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表达之美和志趣之美。(9)体会文章中“陋巷之乐”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固有审美取向。

4.情感文化(10)学习感受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志趣。(1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和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积累《陋室铭》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感知文言的特点,熟读成诵。

2.感受本文句式骈散结合,极富韵律的特点,通过学法提示指导学生了解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做到准确断句,读准语气和节奏,力求读出文言韵味,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

3.通过学法提示和问题导引理解文意,理清思路,多角度品析作者言行,感受作者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

4.赏析文章“托物言志”“类比”等写法和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结合运用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赏析和写作能力。

5.学习感受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志趣。

教学难点:

1.通过学法提示和问题导引理解文意,理清思路,多角度品析作者言行,感受作者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

2.赏析文章“托物言志”“类比”等写法和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结合运用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赏析和写作能力。

教 法:讲解指导 问题导引 学法提示

学 法:朗读感悟 精读分析 交流分享

教学准备:1.多媒体。2.预习课文(或采用学案)。(1)查阅资料,自主搜集、整理、了解作者刘禹锡、创作背景等相关资料。(2)反复朗读,体会骈散结合的特点,标出朗读节奏和技巧。(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3准备《陋室铭》MV。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生在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为人处世之道,不同年代,不同处境的人对人生、对生活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应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短文两篇》,相信两位作者在特殊人生阶段的处世之道一定会对大家有很好的启示。

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

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二、预习展示,交流分享。(早读完成)

教师组织(或采用学案),学生自主展示预读成果,互相答疑解惑,适当补充。预设

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贞元进士 ,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司马。 九年后被召回京城。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著有《刘梦得文集》。铭, 古代文体名,常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博约而温润”(陆机《文赋》)。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2.创作背景:关于《陋室铭》的“文外曲致”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3.解题: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10字,与格言颇相似。本文虽只有81字,却是铭辞中的长者。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资料,了解“铭”文特点;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及手头资料整理归纳帮助学习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反复朗读,感受音韵美

1.师《陋室铭》MV,学生听读并结合预习情况完成下面的要求。幻灯片1

(1)在书本上用单斜线标出节奏,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2)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联句之末的字的韵母相同或相通。押韵的字叫做韵脚。请大家仔细体会,找出骈句和韵脚。

2.学生边读边体会思考朗读的要领。同桌交流互补,后班级交流。师引导强调:幻灯片2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苔痕(hén)/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rú),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shǔ)/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文中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ing)韵。

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3.学生自由朗读,力争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4.请两到三名学生在课堂上朗读,师生点评,并讨论如何读可以读的更好。

设计意图:力求读出文言韵味,感受节奏音韵之美,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

四、积累词汇,疏通文意

1.小组每人解说1-2句的意思,并指出自己不会的和认为重要的词语词义,展示交流自己预习的成果,小组内互相补充完善,达成共识。

2.学生班级展示交流文意,师做好学生疑惑困难解答点拨和重点字词的强调。预设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读书人一般有功名)。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草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为保持铭文句式工整和押韵的特点,尽量兼用直译和意译。

3.师强调应重点积累的词语及文言现象,供学生参考。(或以问题填空的方式来检测落实) 幻灯片3

(1)重点实词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有名。

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灵验。

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馨:名词活用为动词,能散布很远的香气。文中指德行美好。

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名词活用为动词,长到。

⑤无丝竹之乱耳。乱: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受到犹乱。

⑥无案牍之劳形 。劳;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2)文言虚词

之(结合课后“积累拓展”)

①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②何陋之有? 倒装标志 。

要求:以后尽量按照这个标准来整理。

设计意图: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五、分析文意,感受志趣美

1.学生齐读短文,按照下面提示语理解文意。幻灯片4

用原文填空

(1)全文表现作者情操的主旨句:

(2)写陋室环境的句子:

(3)写室中人的句子:

(4)写室中事的句子:

(5)以古代名人自比的语句:

(6)照应前文,画龙点睛的句子:

(7)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句子:

(8)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9)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学法要求: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把提示语用铅笔写在相应的内容旁边;后同桌交流互补;最后在班级抢答。

2.学生思考,合作交流,班级抢答。教师点评,预设:

(1)全文表现作者情操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写陋室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写室中人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写室中事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老形。

(5)以古代名人自比的语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照应前文,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河陋之有”?

(7)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句子:惟吾德馨。

(8)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学生再读课文,根据上面学习理解,结合背景和自己的生活体会,思考探讨下面问题。幻灯片5

(1)作者的“德馨”分别是从那些方面来具体表现说明的?

(2)试结合创作背景分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

(3)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4)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失雅致地生活,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处在今天这个社会中,作为我们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之道,你如何让看?

学法要求: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列出要点,说清原因;后小组内每人主交流一个问题,互相补充;最后在班级展示交流。

4.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合作,班级展示,师点评。预设

(1)文章从三方面写

板书: 惟吾德馨

写陋室环境,突出环境之雅;

写陋室之人,突出交往之雅;

写陋室之事,突出情趣之雅。

陋室不陋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表现作者对官宦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反衬作者生活情趣高雅,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情趣。

(3)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4)板书: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强调不追求物质享受,而应注重道德修养的侧面。

(5)言之有理就行。

可取。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可取。因为作者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设计意图:理解文意,理清思路,多角度品析作者言行,感受作者的志趣情操。

六、品词酌句,感受手法美

1.学生根据下面话题提示,结合具体句例赏析文章的语言和写法。幻灯片6

(1)“类比”是同类事物或有同种性质的事物之间的比较。举例说明本文是如何运用类比的。

(2)铭文一般都压韵,并常用排比、对偶句等修辞手法,请指出本所用的修辞手法。

(3)作者写陋室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4)本文语言优美,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浑然一体,请画出文中不同表达方式的句子,并体会其效果?

学法要求: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找出句例,仔细体会;后小组内每人主交流一个问题,互相补充;最后在班级展示交流。

2.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合作,班级展示,师点评。预设

(1)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类比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也可借高尚之士散发芬芳,用在段首,还是比兴修辞手法;

结尾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

(2)例: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对偶 拟人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对偶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对偶

(3)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这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补充 幻灯片7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4)本文语言优美,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浑然一体,请画出文中不同表达方式的句子,并体会其效果?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议论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抒情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描写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记叙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抒情

作用;充满音乐美,艺术魅力极强。

板书:

惟吾德馨 山、水类比,比兴 议论 抒情

写陋室环境,突出环境之雅; 对偶 拟人 描写

写陋室之人,突出交往之雅; 对偶 记叙

写陋室之事,突出情趣之雅。 对偶 记叙

陋室不陋(何陋之有?) 反问 引用 抒情

主旨: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托物言志

设计意图:赏析文章“托物言志”“类比”等写法和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结合运用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赏析和写作能力。

六、组织学生通过互背、轮背、自背、抄背等方式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七、小结本节课

八、布置作业和联系

1.默写全文。

2.写一段话,至少用上本课学过的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

3.结合当代实际,谈谈你对作者在文中的表现的言行和情趣的理解和看法。不少于100字。

设计意图:落实诵读目标,培养学习习惯;由阅读能力想写作能力迁移。

原创首发,若引用请注明作者出处。

如果觉得有用,请点赞关注,进入今日头条“毅谈教育”主页会有更多教育教学方面内容,值得一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