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大经典瞬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内幕真相)

敦刻尔克是法国的一个港口城市,1940年5月10日,就在张伯伦断言“希特勒已经错过进攻法国的时机”之后的5个星期内,纳粹德国对西欧发动了闪电般的进攻。

德国军队在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时,如履平地,战火很快就燃烧到当时貌似欧洲最强大的国家——法国。

随着战局的日益恶化,盟国军队的处境岌岌可危,英国远征军和法国第1集团军除了撤退,已经没有其他办法。

1940年5月24日,约40万名撤退至敦刻尔克的盟军被德军包围,三面受敌,一面临海,处境极为危急,如果德军坦克部队向城市挺进,几十万士兵的身家性命必将不保。

正在这个关键时刻,德国“元首”希特勒突然下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这为盟军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喘息机会。

于是,5月26日,盟军开始实施了“发电机”计划,英国调集了1000多艘舰船,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撤退。

事实上,早在5月19日,英国就预见到失败已成定局,战时内阁指示海军部制定组织远征军撤退的预案,代号“发电机行动”。

该行动由多佛尔军港司令海军中将拉姆齐全权指挥,计划从法国沿岸的加莱、布伦和敦刻尔克3个港口,每天撤退1万人,并集中了30艘渡船、12艘扫雷舰。

同时,拉姆齐建议加强空中掩护力量,但是,英国空军战斗机司令部司令表示,只有在满足保卫本土的前提下,才能派出战斗机前往敦刻尔克。

5月25日,英国远征军最高指挥官戈特勋爵向战时内阁发出了一封措词强硬的电报:

如果不想使英国远征军全军覆没,现在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利用还在我们手中的敦刻尔克港,将远征军撤离法国。

次日晚,英国海军部下令开始执行“发电机行动”,此时,形势比制定计划时更险恶,原准备使用的法国3个港口只有敦刻尔克可以利用,且空中掩护、地面运输等多种设施均很薄弱。

因此,凭借现有力量,在短时间内营救出40万大军,简直犹如天方夜谭。

英国海军中将拉姆齐组成了一个精干的指挥班子,总共只有16人,组织了这场有史以来最复杂、最危险的海上撤退。

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大经典瞬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内幕真相)(1)

敦刻尔克撤退

来看,40万英法联军唯一的生路,就是敦刻尔克及其附近40公里海岸线。

敦刻尔克自公元9世纪以来,一直是法国北部重要港口,1939年,它以吞吐量计为法国第三大港,拥有7个供大型船只停泊的深水泊位,4个干船坞以及长8公里的码头,以及完善的防波堤和凸式码头,可以有效抵御英吉利海峡的狂风大浪。

如果这些港口设施能够充分利用,40万英法联军完全可以在短短几天之内,携带全部装备安全登船。

但是,两个星期以来,该地区一直遭到德军猛烈轰炸,4个船坞全部被毁,8公里长的码头被炸成一片废墟。

唯一还可以供船只停泊的,只有一条不足1200米长的东堤,而且,还是由木桩木板搭起来的,非常简易,宽度最多只能8个人同时并排通行,只有在靠海一面,有个混凝土的柱子,设有灯塔,堤岸周围有一些木桩,紧急时,也能系油船只,但是水流较急,船只停靠时,有一定危险。

在撤退中,盟军遭到了德国空军的猛烈攻击,虽然损失惨重,但在“发电机”计划中,还是撤出了33.8万人,这为后来的盟军大反攻争取了兵力上的保证。

敦刻尔克的大撤退,是世界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壮举,也是二战中可歌可泣的一页。

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英、法、比多国联军落到如此地步的呢?

纳粹德国在闪击波兰后,其战略意图已十分明显,英法两国也心知肚明,那么,又为什么会造成德军对西欧的进攻一路势如破竹,并取胜最终导致两国联军40万人,兵困敦刻尔克的呢?

其实,从1939年9月德国攻击并占领波兰起,到次年春季希特勒在西线发动攻势之时上的这一段时间,英国、法国已经向德国宣战,但是,两国都处于宣而不战的状态。

这一期间,实际上是联军最好的准备阶段,但是,却被白白浪费。

一般人,对于此种外表沉寂的状态所作的解释是各不相同,有人认为,英法两国对于战争的意图并不是那样的认真,尽管他们已经为波兰而宣战,但却仍然等候和平谈判的机会;

另一种流行的解释是,英法两国自有他们的神机妙算,美国报纸上有许多的报道说,联军最高统帅部故意采取一种微妙的守势战略计划,并已为德国人准备好了一个陷阱。

可是,以上两种解释都是毫无根据的,在秋冬两季,同盟国政府和最高统帅部,花了好多时间,去考虑德国或其两翼的攻势计划,而不是集中全部力量,以求对希特勒的未来攻势作任何有效的防御准备。

有关资料显示,当年这些同盟国的领袖们正在构想用各种不同的计划进攻德国:

一、取道挪威、瑞典、芬兰以进攻德国的侧后方;

二、通过比利时以进攻鲁尔地区;三、假道希腊和巴尔干以打击遥远的德国东面侧翼;

四、进攻前苏联在高加索的大油田,以切断该国对德国的石油补给来源。

这样一大堆天外奇想,足可以证明同盟国的领袖们富有幻想力,他们简直就是生活在一个梦想的世界里,直到希特勒“闪电战”的炮火横扫欧洲,他们才如梦方醒。

由于高层领导对战争到来的时间准备不足,导致法国整个国家,对敌工作不力。

当波兰战役将要结束时,希特勒就已经开始考虑,在西线发动攻势的问题了。

他在给德国陆军司令的命令中,说明了他的想法,解释了为什么在西线发动进攻是德国唯一可能实现战略意图的理由。

希特勒认为,与英、法两国长期的战争将会耗尽德国的资源,并使其暴露在苏联的背面打击之下。他害怕苏联不能持中立,而失去德国最为有利的时间。

希特勒的畏惧的心理促使他要提早发动攻势,以强迫法国求和。他在对法国的分析中,认为即使法国人厌战,但英国战斗力量的发展就会给法国带来一个新的战斗要素,在心理和物质两方面都有巨大的价值,它足可以增强法国的防御。

同时,希特勒也认为,一旦轻松战胜波兰所产生的兴奋作用消失之后,德国人的战斗意志也将令他忧虑。

因此他的结论是:只要条件勉强可能,则应该对西方国家发动秋季攻势。

事实证明,希特勒多虑了,实际上,因为意外而拖延了7个月才爆发战争的期间,法国人的士气变得比德国人还低落。

同盟国的宣传毫无效力,只是在那里高喊打倒德国,而从没有企图分化一般德国人和纳粹头子之间的关系。

更糟糕的是,在德国有几个集团都想推翻希特勒并与西方国家谋和,同时,他们希望同盟国方面所构想的和平条件能事先获得保证,但是,英国政府对于这些秘密探试,很少给予鼓励。

l940年1月10日,德军总参谋部一名携带德军准备攻击西方国家秘密计划的军官,因座机迷航而在比利时迫降,该计划落入英法手中。

在意外获得德国准备在西线发动进攻的文件后,同盟国的军事顾问却把它看做是德国的故意安排,是用来欺骗同盟国的。

令人想不通的是,即使这时,德国使用欺骗伎俩,那么大敌当前,联军的统帅部也要对自己原来的计划加以修改,因为德国统帅部必定会对其攻击重点作出某种改变。

但是,联军统帅部对于自己的计划既不作任何的修改,也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最后,德国改变了进攻计划,突然出现在法国一直认为的天然屏障、德国的机械化部队难以逾越的阿登地区,给予英法联军毁灭性的打击,最终导致了敦刻尔克大撤退。

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大经典瞬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内幕真相)(2)

敦刻尔克撤退

还有令人不解的是,正当德军的坦克部队已经占领法国北部,并且已经从对手的基地,切断英法军队之后,几十万的英法军队被围困在敦刻尔克这个地域狭小的港口中,德军坦克部队即将冲入敦刻尔克,希特勒却命令他的军队停止了攻击,结果,使英军在这唯一的退路上撤出了22.4万人,法军也撤出了11.4万人。

用英国人的话说,这是“敦刻尔克奇迹”。但事实是,希特勒的行动却保住了他们的生命,正是这些从德军手中逃出的英国军队,才使得其有实力继续作战,并保留着足够的人力,来防守海岸和应付侵略的威胁。同时,也为5年后希特勒本人和纳粹德国的最后覆灭奠定了基础。

那么,令人十分费解的,是什么原因使得希特勒发出这个决定命运的命令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史学家们在对此事进行长期的研究探索中,已经发现了足够的证据。

他们不仅把前后的经过,编成一条完整的链条,而且,对于导致这个最后决定的一连串理由也找到了恰当的解释。

英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李德·哈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中,针对这个方面的问题作了如下剖析:

从大量的历史资料来看,这个“奇迹”的发生,跟希特勒的复杂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是受到其他人物思想活动的影响。

1940年5月24日上午,希特勒在视察中会见了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伦德施泰特。

伦德施泰特是一位谨慎的战略家,他对于一切不利的因素,都总是很小心地决不放过,且一向都是避免在乐观的时候犯错误。

正是这个原因,希特勒把他看做是很好的帮手,他可以向希特勒提供冷静的平衡的判断,而这正是希特勒所缺乏的。

伦德施泰特在汇报情况时,特别提出,由于长时间和迅速的行动,坦克的实力已经减弱,并且指出,从南北两面都有受到攻击的可能,尤其是南面。

希特勒对于伦德施泰特的慎重态度表示“完全同意”,并强调保存装甲部队以供未来作战之用是很重要的。

24日下午,他回到自己的统帅部后,立即召见陆军总司令哈尔德,命令其暂停进攻。

哈尔德在他的日记中,伤感地写道:“由装甲和摩托化部队所组成的右翼,在其前面已无敌人,现在已经在元首的直接命令下停止不前,至于解决被围敌人的任务则准备留交给空军去完成!”

可能,有人会认为希特勒的暂停命令是受到伦德施泰特的影响,其实不然,假使希特勒已经感觉到他的这个命令是受到伦德施泰特的影响,那么,在英国军队逃走之后,为了替自己所作的决定找借口时,他必然会提到这一点,因为,他喜欢把一切过错推到别人身上。

但是,这一次,他却在事后的解释中,从未提到伦德施泰特的意见是其中因素之一,这种反面的证据很重要。

也有人认为,很可能当希特勒前往伦德施泰特总部之前,他的内心里就有了一种打算。其目的是想替他自己的想法寻找进一步的合理解释,以便作为强迫哈尔德等人改变计划的根据。

如果在这之前,希特勒还受过其他人的影响,那他们就是凯特尔和约德尔,他们是希特勒大本营中的主要军事首脑。

当时,德军大本营指挥参谋部副参谋长瓦利蒙特听到停止攻击命令的传闻,就向约德尔询问原因,约德尔向其证实了命令的真实性,事后瓦利蒙特在自己的记载中提到了这件事情:

约德尔强调希特勒、凯尔特和他本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作战的经验证明,装甲部队是不能在沼泽地中使用,那样是要受到重大损失的,因为各装甲部队的实力已相对减弱,而且即将发动的第二阶段对法国的攻势中,他们还有其他重要的任务。

除了上述几种情况以外,还有一点就是德国空军司令戈林对希特勒这个决定的影响。

瓦利蒙特在记载中说:“不过在当时,我发现另外一个有关暂停命令的原因——即戈林此时出现了,并向元首保证他的空军可以从天空封锁海边的退路,以完成合围的任务。他毫无疑问地把自己军种的威力估计得过高了。”

凭借戈林在纳粹党内不可动摇的副领袖地位,最终使得围剿敦刻尔克的任务落在了空军的手里。

后来,曾经强烈反对过这个命令的古德里安特别指出:“我想促使希特勒作出这个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即为戈林的虚荣心。”

有证据显示,德国空军在使用上,也没有发挥全部的力量,一些德国空军将领说,希特勒在这一方面,如同制止地面部队一样加以限制。

因此,有高层怀疑在希特勒的军事理由的背后,是否还有政治动机的存在,时任伦德施泰特总部作战处长的布鲁门特里特对希特勒在访问集团军总部时的讲话作了记录,他认为,这个讲话也许能窥视希特勒的思想脉胳:

“希特勒的精神非常好,他承认这次战役的过程的确是一个奇迹,并告诉我们,他相信战争在6个月内就可以结束。此后,他就想和法国签订一项合理的合约,于是和英国达成协议的途径也就畅通无阻了。”

“他说到对大英帝国的赞赏,其存在的必要,以及英国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这一席话真是让我们大感惊异。他耸一耸肩说,这个帝国在创立时所使用的手段固然并不太光明,但却也是时势所迫,无可奈何的。他把大英帝国和天主教会相比较,并说二者对于世界的安定都是必要的因素,他又说,他对于英国要求的不多,仅是它应该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上的地位而已;德国旧殖民地的归还是固所愿也,但却非必要,他甚至表示如果英国在任何其他地区遭遇困难时,他还愿意提供武力的支援。他指出殖民地只不过是一个威望的问题,因为它们在战争中是无法守住的,而且也很少有德国人愿意到热带去生活。”

“他的结论是,他的目的是想站在英国人认为可以接受的立场上,来和英国谋求和平。”

布鲁门特里特在其后的回忆中,时常提到这一次谈话,他感到,希特勒之所以突然作出停止攻击的命令,是其政治计划中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想使和平可以比较容易达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大经典瞬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内幕真相)(3)

敦刻尔克撤退

假如英国远征军在敦刻尔克全部被歼,那么英国人就会认为他们的光荣受了一次严重的侮辱,就会拼命雪耻,让他们逃跑,也许是希特勒想要安抚英国人的一种手段。

史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分析当时希特勒作出这个决定的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一、他想保全坦克的实力以供下一场战斗之用;

二、他对敦刻尔克地区的沼泽心有余悸,因为一战时有过这样的教训;

三、戈林对于空军的威力作了过高的估计和过分夸大了;

四、他的内心深处还有某种政治理由,但它和军事线索交织在了一起,而不易被发现。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英法联军数十万人绝处逢生,“敦刻尔克奇迹”的确使英国人有理由高兴,并且为反击德国希特勒保存了力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