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苏轼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01.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苏轼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苏轼诗词中的月亮意象?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苏轼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苏轼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苏轼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苏轼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01.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觅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苏轼•《永遇乐· 夜登燕子楼词》

苏轼在徐州任职期间,曾多次游览燕子楼。在明月朗照下,作者似乎进入了一个幻境,只见月光皎洁如霜,秋风柔滑如水,清秋夜景无限美好。在清凉夜色中,弯曲的港湾鱼儿跃出水面,圆荷带露晶莹流转。“曲港跳鱼”与姜夔“小鱼跳出绿萍中”有诗意共通之处,皆是以动显静。以上其实都是作者梦中所见之景,只不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接下来是梦醒,三更鼓响,一片叶子铿然落下,惊断了我的梦,鼓响、叶落之声,以致惊梦,足见夜之清寂,“断”字则显梦醒之戛然。

梦醒后才是现在时。夜色茫茫,醒来走遍小园,再也找不到梦中之景。苏轼至此明了一个顿悟,古往今来,旧欢新怨不断上演,皆如一梦。此时燕子楼空,倦客(我)独在,佳人(盼盼)消逝,楼中空锁燕子,而彼时多少年后,倦客也会如佳人般消失在历史长河,千百年后人们在燕子楼前凭吊自己,正如此时此夜自己在楼下怀想盼盼。

02.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苏轼一生仕途多舛,与兄弟苏辙又异地为官,两人聚少离多。这年中秋难得同在徐州,可以一同赏月,然而中秋一过,苏辙又将启程离开,所以词里离别的愁绪大过相聚的欢欣。

03.

压卷之作当然是《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胡寅《酒边集序》曰:“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而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全词意境阔达,格调飘逸洒脱,情怀乐观而旷达,有着深广的空间结构,运转自如的镜头转换,如清风流云般的语言,以及澄朗空明的美学体验。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感悟,则体现了道的境界。

04.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须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虞美人 · 为杭守陈述古作》

拥有电影般的镜头语言,在杭州一望千里的湖光山色下(远景镜头),吴山上的有美堂中一场欢乐的酒宴正进行中(近景镜头),坐中乃本地官员兼文人墨客,其中一位美髯阔脸气质洒脱的文士正是苏轼。镜头一转,只见有美堂下的沙河塘边正华灯初上,远处飘来柔美的《水调》歌声。

及至酒散歌阑,将归之时,碧澈的钱塘江水风静波平,在一轮明月的映照下,江水澄净宛如碧色的琉璃。此时水月交映,意境阔远,作者同满江的明月和万顷的碧光凝为一体,忘记尘俗,色身化身,尽归虚空,与自然融为了一体。

05.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念奴娇·中秋》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中秋佳节,诗人登高楼远眺,只见万里无云,天色如水。在月光的照耀下,整个秋空都沉浸在了一片清冷孤光之中,也展现出诗人如明月般的胸怀。无论人生经历多少坎坷困顿,所处境地多么窘迫,词人都能够从月亮的光辉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人生的超脱,从而达到豁达、淡泊、随缘的生命境界。

06.

明月入华池,反照池上堂。 堂中隐几人,心与水月凉。 风萤已无迹,露草时有光。 起观河汉流,步履响长廊。 名都信繁会,千指调笙簧。 先生病不饮,童子为烧香。 独作五字诗,清绝如韦郎。 诗成月渐侧,皎皎两相望。 ——《郓州亲堂步月》

禅宗有云:“心月孤圆,光吞万象”,苏轼此诗即是受此思想影响的体现,对于宇宙和人生的认知已经达到空明澄澈之境。

李白有云“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辛弃疾有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人与青山相知,而苏轼与明月相望。

“万人如海一身藏”的诗人,此刻心灵已隔绝了都市的喧嚣,回归到了人类的精神家园。他将自己的身心融进天道之中,以求自我解脱,以自然之性存在于天地之间,进入澄明之境,一颗痛苦的灵魂也在月光中找到了归宿。

07.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西江月》

此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苏轼描写了月下游赏的风景和感受,风、月、溪、人融为一体,以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图景,抒发了自己和自然之间融为一体的美妙以及舒适之感。

08.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行香子·述怀》

对自然风物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苏轼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在此词中充分流露。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乌台诗案”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一方面他关心国家时政,却壮志难酬,另一方面他向佛老思想去求解脱。在这种思想的矛盾冲突中,唯有“作个闲人”,在“清夜无尘,月色如银”中才能摒却烦恼。

09.

二更山吐月,幽人方独夜。

可怜人与月,夜夜江楼下

——《江月五首·其二》

可以说,此诗中,苏轼已超越了生命的困境,在逆境中,构建起了超脱的精神人格,有了江海般开阔的气魄。

10.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苏轼诗词中的月亮意象都指向一个最终的情感,即将月亮视为知己、知心的朋友,或者视为自我的化身。

11.

琅然,清圜,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醉翁操》

序: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若中音会。醉翁喜之,把酒临听,辄欣然忘归。既去十馀年,而好奇之士沈遵闻之往遊,以琴写其声,曰《醉翁操》,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然有其声而无其辞。翁虽为作歌,而与琴声不合。又依《楚词》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辞以製曲。虽粗合韵度,而琴声为词所绳约,非天成也。後三十馀年,翁既捐馆舍,遵亦没久矣。有庐山玉涧道人崔闲,特妙于琴,恨此曲之无词,乃谱其声,而请于东坡居士以补之云。


总结:

苏轼有关月亮的诗词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陈述。

总之,无论是经历了宦海沉浮和世事艰难,苏轼的诗词中始终有一轮明朗的月亮,是因为月亮亘古皎洁光明,在他心中象征着高洁的人格,对月的向往和歌咏也即对高贵品格的崇敬,以及对自身品格的坚守。

所以明月于他是一种知己,是相知相惜的,在他之前的唐朝,李白写过“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那更多是吐露寂寞的心声。而苏轼的诗词,是形成了自己的月亮美学的:清冷、孤高、皎洁、澄明、朗阔,又赋予了月亮一种具有人性关怀的人格形象。我想苏轼大概也启迪了南宋的张孝祥,他的“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不也是另一个洒落坦荡的形象么?天地万物,惟有明月才能朗照自己的心灵与情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