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仙踪电影观后感开头(从影片结构到人物主题)

文:宿夜花

1939年好莱坞的经典奇幻电影《绿野仙踪》,自上映以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地观众的喜爱。

在2008年美国电影学会(AFI)选定的奇幻电影十佳中,维克多·弗莱明导演的《绿野仙踪》力压彼得·杰克逊执导的《指环王1:魔戒再现》高居榜首。由此可见,《绿野仙踪》作为奇幻片里程碑的社会影响力。在2020年的第92届奥斯卡上,以《绿野仙踪》主演朱迪·嘉兰为原型的传记片《朱迪》当仁不让地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让更多现代观众认识并了解朱迪·嘉兰的传奇一生。

绿野仙踪电影观后感开头(从影片结构到人物主题)(1)

注:《绿野仙踪》同时亦是兼有歌舞片、冒险片、“公路片”特征的复合类型片,但其中的歌舞、冒险元素尚且构不成影片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因此更多时候影片被作为奇幻片的标杆。

奇幻电影Fantasy Film),通常含有脱离现实的空间、超自然力量、幻想世界、异化生物等元素。其在好莱坞电影产业发展史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绿野仙踪电影观后感开头(从影片结构到人物主题)(2)

首先,奇幻片最直观地反映出的是,科学给电影技术带来的革新。虚构空间的构建,依赖于新技术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这正是大众希望通过类型片所收获的视听体验。

其次,奇幻片满足了人的“想象”本能,符合好莱坞“制造梦想”的本质

奇幻电影《绿野仙踪》长盛不衰的根源或许在于:影片把握住了电影的本质,将童话式幻想与现实关怀以一种富于想象力的方式糅合,给予了观众神秘、梦幻、暧昧、浪漫、诗意等一切美好的感受对智慧、爱与勇气的诠释,简约而不简单;经典元素的集结,给予了后世奇幻电影以无尽的启迪。

结构:逃离现实,梦幻中成长,回归现实

绿野仙踪电影观后感开头(从影片结构到人物主题)(3)

电影《绿野仙踪》结构上工整严谨,以主人公桃乐茜的成长轨迹作为影片线索:逃离现实——梦幻中成长——回归现实,正对应着空间上的堪萨斯(现实家园)——奥兹(梦幻之地)——堪萨斯,于色彩上的体现便是黑白——彩色——黑白

注:实际感官上可能更接近于灰黄、黄褐色,但为了便于与彩色形成更具反差性的对比,在这里用“黑白”指代。

影片色彩构图与视觉造型上的对比落差,正诠释着桃乐茜逃离现实的心理依据现实世界的灰黄,无疑是枯燥乏味的,甚至带有一种苦涩与沉痛;而幻想世界,不仅绚烂多彩,而且华丽奢靡到难以想象

绿野仙踪电影观后感开头(从影片结构到人物主题)(4)

影片开头的桃乐茜,正像是每一个人的童年写照。不谙世事、天真纯净的她,总是试图对家人讲述她的一些“独特”想法。而成人世界,总是为生计而奔波、为生活琐屑而劳累,他们无暇倾听孩子的那些富有童趣的话语。

当她对那个刻薄、凶悍、贪婪的邻居咯尔胥太太的恐惧难以消释,她在一场飙风中走到了奥兹这一梦幻世界(既是客观上自然力量带来的空间变化,也是主观上桃乐茜渴望逃离现实的心理投射)。

绿野仙踪电影观后感开头(从影片结构到人物主题)(5)

无论现实还是梦幻中,电影都着重强调“路”的意象与其对应的人生每一阶段“旅程”里的感悟与蜕变

桃乐茜在逐渐懂得智慧、爱与勇气之后,她战胜了女巫(对应现实中的“心魔”咯尔胥太太),并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家人的意义。成熟后的桃乐茜可以拥有自己回归家园的能力(红鞋子),回归现实的桃乐茜是以一种更成熟的心态,她拥有勇气去面对曾经惧怕的人,并更加懂得珍视生活中那看似平淡无奇、却永远散发光芒的亲人与朋友

绿野仙踪电影观后感开头(从影片结构到人物主题)(6)

因此,《绿野仙踪》正是对奇幻片幻想与现实关系的完美诠释——幻想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通过一种富有奇幻色彩的情感体验,加深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认知。

人物:主人公的成长蜕变与次要人物的象征意义

奇幻片看似脱离现实世界、架空时代背景,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创造性;但事实上,为了使得偏离现实的情节为观众接受,为了使得荒诞不经的情节合乎逻辑,通常情况下,虚构出的异度空间或幻想世界里,其内在的认知习惯是完全符合观众的现实经验。

绿野仙踪电影观后感开头(从影片结构到人物主题)(7)

也正因如此,“奇幻片”也正是美学特征最鲜明、情节最严密的类型之一。

电影《绿野仙踪》正是体现“奇幻电影”情节严密性的典范;与此同时,情节的精妙之处更印证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释梦理论——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的一种假象满足无论是多么怪诞荒谬的梦,都可以从梦者的现实经历、心理中找到逻辑依据

绿野仙踪电影观后感开头(从影片结构到人物主题)(8)

桃乐茜旅程上三位的伙伴,分别对应农场的三位叔叔。

稻草人——杭克——智慧(brain):杭克,好为人师,自作聪明,对他人横加指摘,自己却粗枝大叶,他建议桃乐茜躲开尖刻的咯尔胥太太。而梦境中的稻草人,却缺失“头脑”,加入桃乐茜的旅程中所寻找的是一种“智慧”

绿野仙踪电影观后感开头(从影片结构到人物主题)(9)

锡人——海格瑞——爱(heart):海格瑞,粗枝大叶,缺乏缜密的心思,自吹自擂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雕像。在梦境中,锡人是由破铜烂铁造成的,内在虚空,缺少真正的“心”,于是他踏入了寻找“爱心”的旅途

狮子——杰可——勇气(courage):杰可,缺乏勇气,虽然总是口头上勉励桃乐茜树立信心,但在跳入猪圈营救桃乐茜时自己展露出了恐惧。梦境中的狮子,作为百兽之王,本应无所畏惧,外表英武不凡,却怯懦成性、脆弱不堪,他希望的是找到勇气

绿野仙踪电影观后感开头(从影片结构到人物主题)(10)

而幻想世界(即梦境)中的最大敌人邪恶女巫,正是桃乐茜现实生活里最惧怕的咯尔胥太太,一个刻薄、强势、傲慢、乖张的贵妇,同样具有贪婪嗜利的本性。

电影对成长的诠释的高超之处莫过于:任何人物的成长,都并非来自于他人(魔法师代表的绝对的智慧与权威)强加的认同或给予的赏赐,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摸索、摆脱弱点、挣扎困境,在现实中所一步一步地突破枷锁、实现的自我提升并克服苦难,实现真正的蜕变

绿野仙踪电影观后感开头(从影片结构到人物主题)(11)

稻草人的智慧在紧要关头显露无疑,锡人的热情与爱心体现在对桃乐茜无微不至的付出,而狮子的勇气则体现在不离不弃、毫不妥协。对于主人公桃乐茜而言,当她在梦境中体验到失去了家园与亲人的感觉之后,她更懂得珍惜。

主题:现实讽喻与人生启迪的融合

作为一部奇幻电影,《绿野仙踪》展现出的社会批判性,更凸显了影片的现实意义。影片将讽刺与揶揄,寓于一种幽默之中,虽无锋芒外显,却意蕴无穷。

绿野仙踪电影观后感开头(从影片结构到人物主题)(12)

锡人代表工人,稻草人象征农民,共同组成“工人阶级”(Working Class)形象将桃乐茜带往神秘世界的飙风,象征着不可抗力;“奥兹”(Oz,盎司)代指黄金;掌控奥兹的女巫崇拜金钱。弄明白这些形象的社会意义,更需要了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时代背景。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恐慌,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金钱运作法则”道德的沦丧与文明的堕落,已经逐渐对家庭价值观以及所代表的善良、友爱、忠信等传统精神的瓦解拜金心理与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开始摧残着人性、扭曲了人性

绿野仙踪电影观后感开头(从影片结构到人物主题)(13)

桃乐茜结局的那句“没有地方比家更好”,正是当时这一心理的投射:家庭是文明堕落、精神坍塌后个体最坚实、最稳固的避难所;而家庭的亲疏程度、亲密感与凝聚力的强弱,正是个人内心归属感与幸福感的关键。这也正揭示了为何“家庭伦理片”一直是好莱坞电影中的重要类型以及“家庭价值观”在商业电影中的主导地位。

主演朱迪·嘉兰及其演唱的电影插曲《飞越彩虹》(over the rainbow),更是将这种特定时代的讽喻主题,升华成一种跨越时代的美好理想与人生启迪无论处于什么文化环境、阶层背景、社会地位的人,尤其是对于弱势群体与边缘人群而言,应当在世俗枷锁、社会偏见、生活重压之下释放自我,去发现深藏于内心的智慧、重拾直面自我的勇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