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冠华和季羡林谁厉害(青年季羡林眼中的乔冠华)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只要两个人彼此懂得,彼此牵挂,即便是相隔万里也像就在眼前。这话用来形容季羡林和乔冠华再合适不过。当年季羡林与乔冠华共同赴德留学,互为知己,但两个人却去了不同的大学。

即便如此,他们也一直保持着通信往来。在异国他乡,他们对彼此来说就是最亲近的人。一生中能有这样一个知己,可以说是无憾了。后来我们研究季羡林的日记,可以看到与乔冠华交往的日常。其中季羡林评价乔冠华:在青年的他眼中,乔冠华人还不坏,唯好大言。

乔冠华和季羡林谁厉害(青年季羡林眼中的乔冠华)(1)

乔冠华

赴德留学

1913年,乔冠华出生于江苏的一个地主家庭。虽说是地主家庭,但他父母尚且算开明。1919年,乔冠华6岁时,父亲送他去私塾念书。

乔冠华自幼天资聪颖,读过的书几乎过目不忘。读完私塾之后,由于太过聪慧,经常跳级插班,乔冠华辗转读过各个中小学。

1929年,乔冠华16岁,从高中毕业后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哲学系。大学期间,乔冠华广泛阅读,各方面都有所涉猎,也因此了解了许多进步思想,对他后来的人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四年之后,乔冠华去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继续攻读哲学。在日本留学期间,他还参加了各种革命活动。但他的这些进步活动在当时并不被日本政府所容,没多久他就被驱逐出日本了。

乔冠华和季羡林谁厉害(青年季羡林眼中的乔冠华)(2)

乔冠华

而此时有了另外一个可以让乔冠华出国深造的机会。当时清华大学曾经与德国签署过交换研究生的协议。1935年,乔冠华作为交换研究生赴德留学,与之同行的,还有同为清华毕业生的季羡林。

当时的乔冠华只有22岁,季羡林比他年长两岁。他们在性格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人。

乔冠华在上学期间就并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他有着更加长远的眼光和理想,在很多方面也是激进的,热血的。他甚至在中学期间就被开除过很多次。

到了大学,还与一些革命家频频往来。他的社会阅历更加丰富,虽然年龄小,但懂得事比季羡林更多。

而季羡林呢,季羡林就是那种所有家长眼中的好学生,安分读到大学,门门功课优秀,读完大学又回家乡教了一年书,然后获得了出国交换的名额,去德国留学。

乔冠华和季羡林谁厉害(青年季羡林眼中的乔冠华)(3)

季羡林

但即便两人如此不同,在某些方面还是很有相同的见地。孤身前往异国他乡留学时,来自同一个学校的校友便显得尤为珍贵,更加可亲。

刚到德国的时候,他们两个的德语水平都很差,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用德语学习知识的需求。于是他们先去了柏林大学学习语言。

在柏林大学期间的那段日子,大概是他们在德国时最快乐,最无忧的一段日子。那时他们还没有分开去往不同的学校,还没有遇到更多难题,他们只是在学校里生活,学习,交流心得,聊聊异国的趣事和对家乡的思念。

他们形影不离,甚至一起睡觉,十分亲密。两个人有什么心事也会第一时间和对方说。他们是最懂彼此的人,是朋友,是知己,是家人。

而在季羡林那段时间的日记中,几乎每天都有他与乔冠华的日常活动。像一起去修表,一起吃了什么美食,一起谈论政治......“同声好相应,同心自相求。这是难得的知己啊!

乔冠华和季羡林谁厉害(青年季羡林眼中的乔冠华)(4)

季羡林和乔冠华

人还不坏,唯好大言

一同在柏林大学强化语言的日子很快就结束了,根据指派,两人被分去了不同的学校。季羡林去了哥廷根大学,乔冠华去了图宾根大学。

分手前的一天,像往常一样,季羡林、乔冠华同几位好友在住处开座谈会。聊他们自身,聊人生理想,进而聊到中国的文学,和中国文人的气节。

季羡林将这件事情写进了日记。那是他们在柏林一起度过的最后一夜。季羡林说,“在柏林愚妄氛围中,能得到这样的谈友,也真算不坏了。”

两人最终分别的的时候,心中都有万千思绪。舍不得朋友,舍不得在柏林度过的日子。但他们都明白心中还有更重要的事,他们肩负着祖国的希望,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即便心中再有不舍,但他们也要承担起自己的使命。

乔冠华和季羡林谁厉害(青年季羡林眼中的乔冠华)(5)

乔冠华和妻子

那天乔冠华送给季羡林的临别赠言是,“我们要干一个样给他们看。”是的,我们要让世界知道,中国的留学生是能干一番大事的。

到了图宾根大学后的乔冠华,继续攻读他的老本行,哲学。季羡林却抉择了半年之久,才选定了他的研究方向,梵文。

乔冠华本身在哲学上就有基础,1937年2月份,到德国一年半的时间,乔冠华便给季羡林寄信来,说已经完成了博士考试的论文部分。

除了继续在哲学方面深造,乔冠华还阅读了大量有关军事、历史、地理的书籍。没多久,中国抗战爆发,消息传到乔冠华的耳朵里,乔冠华感到在这种时候,自己已经无法在异国他乡安稳读书了。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祖国送他去德国深造,就是为了将来有一天能够报效国家。而抗战开始的那一天,就是他报效国家的时刻。

乔冠华和季羡林谁厉害(青年季羡林眼中的乔冠华)(6)

季羡林

他等不及拿自己的博士证书,于1937年11月份去哥廷根最后探望了季羡林后,便回国了。

从他回国的身影上,我们仿佛看到了那年他在日本搞运动的影子。从始至终,乔冠华始终是那个不甘屈服,敢于反抗的热血青年啊。

乔冠华始终是个有骨气,有傲气的人。青年季羡林曾评价他,“人还不坏,唯好大言”,还说“你有多少本事,我一眼就看透了。”

事实上,乔冠华的确如此。他恃才傲物,狂放不羁,一身傲骨,他曾说过“天下文章李、杜、乔!”

季羡林不愧跟乔冠华相处了这么长时间,对他的了解深入到了骨子里。

这样的评价可以说是非常中肯了。乔冠华的人品是极好的,也的确有些文采。他读过的书很多,还曾经去过日本、德国留学,但若是说“天下文章唯有李、杜、乔”,未免有点太言过其实了。

乔冠华和季羡林谁厉害(青年季羡林眼中的乔冠华)(7)

季羡林和乔冠华

放不下危难的中国

抗战期间,回国后的乔冠华投身爱国运动。比起武力,他更擅长文斗。他开始发表一系列政治评论、国际评论文章,主编各种杂志,鼓舞中华儿女。

抗战结束之后,乔冠华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先后出席过安理会、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国际重要会议,在国际上发出中国的声音,维护中国的权利。

在他的外交生涯中,他的狂傲也可见一斑,李克农曾经在朝鲜停战谈判中给了乔冠华一个忠告,“你眼里没有几个人,要吃大亏的。”

乔冠华和季羡林谁厉害(青年季羡林眼中的乔冠华)(8)

李克农

不得不说,乔冠华的骄傲是有资本的。从他与季羡林的交往中我们能学到一些道理。

真正的朋友是能够给予忠告的朋友。乔冠华与季羡林直到晚年还会往来,谈论文学和艺术。他们是彼此最亲密无间的朋友,也是最了解彼此的朋友。季羡林知道乔冠华的弱点,他也曾对乔冠华说过这件事。

真正的朋友永远不是一位吹捧你的人,而是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给你忠告的人。

乔冠华和季羡林谁厉害(青年季羡林眼中的乔冠华)(9)

乔冠华

要有傲气,但不可过分傲气。乔冠华是自信的,也是骄傲的,从他对季羡林说过的那句“我们要干一个样给他们看”中就能感受到,乔冠华是一个不服输的人,他也的确有这个本事。

但若是过分自傲,目中无人,那便十分危险。人应该时刻看到自己的不足,不该过分傲气。

人不能忘本。原本乔冠华在国外专心学术,大可不必回到动乱的中国。

但他心中始终记得自己是中国人,自己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祖国受难而无动于衷,所以他选择了在最危难的时候陪在了祖国的身边。无论什么时候,人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不能忘本。

乔冠华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也是令人赞叹的一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