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不锈钢企业(高强度不锈钢的发展历程)

高强度不锈钢企业(高强度不锈钢的发展历程)(1)

中科普金

  为了满足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对高性能耐蚀结构钢的需求,美国CarnegieIllionois钢铁公司于1946年成功研发了第一代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Stainless W。在Stainless W钢合金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加入Cu、Nb元素并去除Al、Ti元素。美国Armco钢铁公司于1948年开发了17-4PH钢,因其良好的强韧性及耐蚀性,除应用于F-15飞机起落架构件外,目前亦广泛应用于制造紧固件及发动机零部件,但其冷变形能力较差。为了减少对横向力学性能不利的高温δ-铁素体,通过降低铁素体形成元素Cr的含量并增加Ni元素含量,研发出了15-5PH钢,该钢克服了17-4PH钢横向塑韧性差的缺点,现已应用于制造舰船及民用飞机等承力部件。

  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镍公司发明了马氏体时效钢,为发展高强度不锈钢引入了马氏体时效强化这一概念,从而拉开了马氏体时效不锈钢发展的帷幕。1961年美国Carpenter Technology公司首先研制了含Mo的马氏体时效不锈钢Custom450;此后,在1967和1973年先后研制了PyrometX-15、Pyromet X-12。在此期间,美国也先后研制了AM363、In736、PH13-8Mo、UnimarCR等;Martin等则分别于1997年和2003年获得了Custom465和Custom475钢的发明专利,并应用在民航飞机上。

  英国研发了FV448、520、520(B)、520(S)等高强度不锈钢牌号。德国于1967、1971年研制了Ultrafort401、402等。前苏联除仿制和改进美国钢号外,还独立研究了一系列新钢种,常见的钢有0Х15Н8Ю、0Х17Н5М3、1Х15Н4АМ3、07Х16Н6等以及Co含量较高的钢号,如00Х12К14Н5М5Т、00Х14К14Н4М3Т等。

  2002年美国QuesTek公司承担美国国防部战略环境研究与发展计划(SERDP)污染防止项目,通过材料基因组计划设计并开发了新型飞机起落架用超高强度不锈钢Ferrium®S53,于2008年底发表公开AMS5922宇航标准,Ferrium®S53强度约1930MPa,断裂韧度(KIC)达到55 MPa·m1/2以上,在2017年增编入美国的MMPDS主干材料手册中,该材料已经成功应用于美国的A-10战机及T-38飞机,是下一代舰载机起落架的首选材料。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高强度不锈钢的研制工作,典型牌号有00Cr13Ni8Mo2NbTi、00Cr12Ni8Cu2AlNb、00Cr10Ni10Mo2Ti1等10余种[11]。2002年钢铁研究总院设计并研制出一种新型的超高强韧性的不锈钢材料,是我国自主研发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r-Ni-Co-Mo合金体系的超高强度不锈钢USS122G,其强度超过1900 MPa,KIC达到90 MPa·m1/2以上[12]。目前该材料已经突破了直径300 mm大规格棒材制备的相关关键技术,在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