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为什么对荣国府衰败视而不见(贾母藏的那包过期人参)

趣侃红楼525:二两人参,王夫人惊动贾府,良药糟朽,史太君无力回天

却说妙玉请了林黛玉和史湘云去到栊翠庵吃茶,并代续写了联诗的后十三韵,凑成《右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一时天也就亮了。

紫鹃和翠缕寻来,史湘云和林黛玉便一同回了潇湘馆休息,中秋节至此算是过了。

无论其中发生多少故事,曹雪芹留下多少伏笔,贾家如今的日子还要继续过。

贾母为什么对荣国府衰败视而不见(贾母藏的那包过期人参)(1)

曹雪芹并没有将笔法着落在林黛玉身上,而是再由王夫人讲起,要接续抄检大观园的故事。最终的“审判”将要开始了。

不过,欲要扬其声,先要抑其势。曹雪芹开始却从王夫人找人参的一件小事讲起,则是延续了中秋的败亡主基调。

原来王熙凤的病情比之前大有好转,但大夫又给开了“调经养荣丸”,需要用到上等人参二两。

荣国府的人参一直在王夫人处放着。结果取时才发现已经没有好的,只找出几枝簪挺粗细地和一大包须末。

王夫人觉得不中用,就埋怨彩云她们没有好好经管,如今用时才发现没有。抱怨道:“你们不知他的好处,用起来得多少换买来还不中使呢。”

这里要注意两点。一,人参价格昂贵。二,彩霞被王夫人“放出去”,如今很是“舍手”。

彩霞是王夫人身边的“鸳鸯”,却因为与贾环有旧被王夫人私心打发了。彩霞一走,其他人都不顶用。

王夫人针对彩霞是出于私心,如今现世现报,徒呼奈何。也暗示抄检大观园一般自己折腾。

人参没有是贾家现实困境的体现。贾母吃的米都要定量,哪里还有多余的人参,何况还要上好的。

彩云只得说之前邢夫人来找都给了,如今哪里还有。

贾母为什么对荣国府衰败视而不见(贾母藏的那包过期人参)(2)

(第七十七回)王夫人无法,便派人去问凤姐有无,凤姐来说:“也只有些参膏芦须。虽有几枝,也不是上好的,每日还要煎药里用呢。”王夫人听了,只得向邢夫人那里问去。邢夫人说:“因上次没了,才往这里来寻,早已用完了。”王夫人没法,只得亲身过来请问贾母。贾母忙命鸳鸯取出当日所余的来,竟还有一大包,皆有手指头粗细的,遂称二两与王夫人。

这一段需要格外注意,不光表现的是荣国府穷的问题,更要看出其中的伏笔。

王夫人没有人参,第一时间不是去买,而是四处寻找,就差挖地三尺,表明她手中实在没钱,不能够随便掏钱买人参这些“奢侈品”。

王熙凤吃药需要用到人参,她自己竟然只有一些“参膏芦须”。这里体现出两点。

第一,王熙凤自己有钱不拿出来,钱比命重要。她要钱不要命也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伏笔。

第二,当日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害死贾瑞时,贾代儒要用独参汤救贾瑞的命。他无力承担便来求助侄儿媳妇王夫人。王夫人吩咐王熙凤给他称二两,直言救人一命。

结果王熙凤只是给找了一些芦须碎末。贾瑞没吃独参汤不能说就死于此。但如今王熙凤吃药也没有整根好人参,正所谓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虽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曹雪芹笃信因果报应,也着力宣扬善有善报,这从刘姥姥救巧姐就能看出来。

王熙凤坏事做尽不积阴骘而短命,此时她用“参膏芦须”正是讽刺。

贾母为什么对荣国府衰败视而不见(贾母藏的那包过期人参)(3)

王夫人和王熙凤都没有人参,邢夫人那里也没有。只有贾母处还有一大包,都是手指粗细的。

人参是当时重要的奢侈消耗品。除了贾家日常储备需要,官中定时消耗配药、送礼和日常使用等,都放在王夫人房中存放。但各房自己也会有一些存储。

比如王熙凤也有别人送礼给她的,贾母更不用说,常有人孝敬她。

这类礼物可以不入官中,收入各自小金库。王夫人自己也会有收藏,只是如今都用了。王熙凤的也是如此。

不过,贾母那里还有一大包,却可以肯定是早年剩下的。

人参属于易消耗和易损耗的药材,贾母每年定时配药、进补都是官中出人参。就算日常有人孝敬,以她的智慧也太不会自己珍藏密敛,最终还是归入官中用了。这一包人参分明是早年放在那忘了用才会有。

果然,王夫人派周瑞家的拿去给大夫,结果又把人参拿了回来,说:“这一包人参固然是上好的,如今就连三十换也不能得这样的了,但年代太陈了。这东西比别的不同,凭是怎样好的,只过一百年后,便自己就成了灰了。如今这个虽未成灰,然已成了朽糟烂木,也无性力的了。请太太收了这个,倒不拘粗细,好歹再换些新的倒好。”

贾母的人参完全没了效用,推测至少放了十年以上。

王夫人去找贾母想办法,也是实在不得已,知道贾母底子厚。

只可惜贾母这包上好的人参已经糟朽用不得。这个设计背后,就需要注意曹雪芹的伏笔和隐喻。

贾母为什么对荣国府衰败视而不见(贾母藏的那包过期人参)(4)

首先,人参代表了救命之药

人参在《红楼梦》里经常出现,似乎并不算什么?其实在当时是极为珍贵和昂贵的救命之药,被称为“还阳草”。

人参是指关外长白山的野生山参。在明末清初时是最为昂贵的中药材,价格更是直线飙升。

比如周瑞家的说贾母的人参是“三十换也不能得这样的”,就是说三十两银子也买不到一两。一斤最少也要五百两左右。

关键“不能得”代表买不到,品质极上成。对人参来说差一点就可能是翻倍的价格。

而且五百两银子一斤的价格还是便宜的。据史料记载,到了乾隆中后期,就算五等人参价格也翻了几倍。

《清宫扬州御档选编》(第三卷二二六页至二二七页)全德的奏折向乾隆皇帝奏明扬州当时的人参价(节选):计奉发五等人参三十三觔(即斤)十两四钱六分,每斤一千一百二十两,共该价银三万七千六百九十二两二两二钱;渣末参十觔二两一钱七分,每觔四百四十两,共该价银四千四百五十九两六钱七分五厘;泡丁十觔五两三钱三分,每觔四百两,共该价银四千一百三十三两二钱五分;芦须一觔二钱七分,每觔一百二十两,共该价银一百二十二两二分五厘;参叶九钱二分, 该价银二两七钱六分。

当初秦可卿生病每天要二钱人参入药,王熙凤说“别说二钱,就是二斤也吃得起”,真是吹牛了。

贾母为什么对荣国府衰败视而不见(贾母藏的那包过期人参)(5)

人参关键还是救命之药。贾瑞病重后要吃独参汤吊命。无论是否成立,古人却是笃信。

林黛玉的病药石罔效,也是在吃人参养荣丸。

王熙凤要配制调理的,也叫调经养荣丸。

注意“养荣丸”刨除医药专属,另外的“滋养荣国府”的意思。

曹雪芹连续提到“养荣丸”,如今荣国府奄奄一息,何尝不需要“人参”来吊命。问题是谁是贾家的人参?

其次,贾家只有贾母还有人参

荣国府需要“人参”吊命,结果就出现了戏剧一幕。

王夫人自己没有好的,只有几支“簪挺粗细”的。注意这个“簪”,后文再说。

王熙凤自己也没有,只剩下“参膏芦须”。

邢夫人也没有,还需要王夫人给她。

只有贾母有一大包上好的,偏偏糟朽失效。

显然,荣国府这四个“当家媳妇”,已经没有救贾家的办法了。

贾母为什么对荣国府衰败视而不见(贾母藏的那包过期人参)(6)

最后,糟朽的人参已经不可用

别人没有人参,只有贾母还有一大包,却又糟朽不能用,现实原因上文讲了,就是存放时间太久造成。

但作者如此作文,真正还有几点隐喻,需要理解。

①人参代表贾家。周瑞家的说:“只过一百年后,自己就成灰了”,贾家富贵传家不过三代,百年而已,到了末世谁也救不了。

②人参代表贾母。贾母如今年老,就像奄奄一息的贾家命入膏肓,也像糟朽的人参无用了。

③人参代表拯救贾家的人。邢夫人、王夫人、王熙凤都不行。她们终究不是对贾家有益的媳妇。

只有贾母的智慧和能力才是贾家的掌舵人。奈何贾母此时年老不能作为,就像糟朽的人参没有了救命效力。

现代人对古人有偏执认识,觉得男人主张女人顺从。其实古代夫妻之间也是相辅相成。并不只是妻子对丈夫唯命是从,一切都以男人为主。

好媳妇旺三代,婚姻门当户对,妻贤夫祸少,这些都是妻子的责任和义务。男主外女主内,绝不仅仅只是男人的责任,女人也有责任和义务。

贾母为什么对荣国府衰败视而不见(贾母藏的那包过期人参)(7)

持家有道才是兴家之本。邢夫人、王夫人和王熙凤她们的管家各自私心牟利,没有一人真正像贾母一样将贾家当成自己的责任。

如果贾家还是贾母当家,不说日后抄家无能为力。只说如今绝不会落得这般衰败田地。这就是媳妇能力的差距。

贾母老迈,无力再承担贾家败局,更不可能力挽狂澜。贾家更是积重难返,拯救不得。

④所有人都没钱,只有贾母那还有一些积蓄,也是那一大包人参的体现。

可随着贾琏开始典当贾母东西救急,那些积蓄也是杯水车薪,终究不得用。贾母也是无能为力。

那么,人参终究是薛宝钗替王夫人解了忧,又有什么说的呢?欲知后事如何,窃看下回分解。

《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 |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相关阅读:

《红楼梦》揭秘:曹雪芹没有写完的中秋诗,究竟隐含了什么内容?

#创作挑战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