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文庙祭孔书院(许昌杜寨书会千年的传承)

拍摄时间是2019年

每到农历正月十三,河南省许昌县苏桥镇杜寨书会都会准时鸣锣开场。省内外的说书艺人云集于此亮书、写书、切磋技艺。河南坠子、道情、大鼓、琴书等曲种应有尽有。四面八方的群众也赶来这里听书。

许昌文庙祭孔书院(许昌杜寨书会千年的传承)(1)

据考证,许昌杜寨书会起源于公元10年前后,杜寨古书会很早就已初具规模。比河南省宝丰县的马街书会(公元1316年前后)还早约1300多年。我国现存最早的书会,更被称为“中原第一书会”。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标牌

许昌文庙祭孔书院(许昌杜寨书会千年的传承)(2)

传说当年正月十三,刘秀被王莽追杀,被说书人搭救。后来为报恩,刘秀召集各地说书人汇集于此管吃管住,展示技艺。每年正月十三,就成了说书艺人聚集时间,逐渐地就成了远近闻名的书会。

开会前几天村委会把往年的书会活动现场制作好,贴在墙上,让村民观看

许昌文庙祭孔书院(许昌杜寨书会千年的传承)(3)

文化根脉,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许昌杜寨书会是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是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有无限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正月十二晚上六点半,来自省内外的草根艺术家聚集到杜寨广场,鸣炮奏乐,以示欢迎

许昌文庙祭孔书院(许昌杜寨书会千年的传承)(4)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年来,杜寨书会的规模和声势渐不如马街书会。自发兴起的民间曲艺集会活动,若没有官方的科学组织、引导,很容易自生自灭。

前一天晚上,各位艺术家每人来一小段拿手说唱,当地人叫“开书”

许昌文庙祭孔书院(许昌杜寨书会千年的传承)(5)

虽然杜寨书会没有马街书会的声势大,但比马街书会的商业气息少了太多,杜寨书会更原汁原味,更不忘初心,希望当地文化部门和政府各部门多多支持,使杜寨书会走的更远。

全村村民积聚到说书广场

许昌文庙祭孔书院(许昌杜寨书会千年的传承)(6)

2009年6月,许昌县苏桥镇杜寨书会被河南省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既是一种荣耀,同时也是一个亟待保护的信号。

许昌文庙祭孔书院(许昌杜寨书会千年的传承)(7)

当地人对戏曲曲艺的喜好超出人的想象

许昌文庙祭孔书院(许昌杜寨书会千年的传承)(8)

丝弦声响起,艺人们一举手、一投足,惟妙惟肖,满台生风,赢得全场欢动。说书艺人身后墙上的标语,一语中地指出了要传承杜寨书会。

许昌文庙祭孔书院(许昌杜寨书会千年的传承)(9)

杜寨村民自己组织的戏曲宣传队,用《朝阳沟》的选段欢迎各位的到来

许昌文庙祭孔书院(许昌杜寨书会千年的传承)(10)

第二天上午九点,书会正式开始,来自民权县著名说唱艺术大师胡银花开演,说书现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老残游记: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许昌文庙祭孔书院(许昌杜寨书会千年的传承)(11)

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老残游记》

许昌文庙祭孔书院(许昌杜寨书会千年的传承)(12)

许昌文庙祭孔书院(许昌杜寨书会千年的传承)(13)

会场来了很多同事,宣传征信的,立此存照

许昌文庙祭孔书院(许昌杜寨书会千年的传承)(14)

想要拍摄到一张希望的照片,还是蛮拼的

许昌文庙祭孔书院(许昌杜寨书会千年的传承)(15)

许昌文庙祭孔书院(许昌杜寨书会千年的传承)(16)

虽然没有马街书会的摄影师那么多,但也来了许多同好

许昌文庙祭孔书院(许昌杜寨书会千年的传承)(17)

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又找截干净,并不唠叨。勃夬声如巨钟,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柳敬亭说书》

许昌文庙祭孔书院(许昌杜寨书会千年的传承)(18)

现场来了杂技艺人

许昌文庙祭孔书院(许昌杜寨书会千年的传承)(19)

薪火相传了2000多年的杜寨书会,是我们许昌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好这一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当务之急。

本次本经音乐是乔清秀大师的唱段,乔清秀(1910~1944) 中国河南坠子艺人,河南坠子北路调的创始人之一。原名袁金秀。河南内黄人 。是河南坠子北路调创始人之一,以吐字俏利、旋律悠扬的“巧口”著称。她幼时接受多种民间戏曲和说唱艺术的熏陶,拜乔利元为师,学唱河南坠子的短段曲目。1924年开始登台演出。1938年10月6日首次被媒体天津《庸报》称为“坠子皇后” ,从此 享誉天津卫。1939年举家赴沈阳演出,遭到日本侵略者的残酷迫害,乔利元惨死,乔清秀返回天津,精神失常。 于1944年病故。乔清秀曾经前辈名家潘春聚、张金忠的指导,演唱技艺高超,演唱风格清新,行腔明快婉约,嗓音纯净甜润。

史料记载在,在京城演出的第二天,乔清秀便收到了伪满洲国奉天宪兵队送来的请柬,请她及养女前去“陪酒”。清秀对此类作践艺人之事深恶痛绝,不予理睬,但第三天又收到同样的请柬。清秀深知日本鬼子的毒辣,正在思索对策之时,宪兵队突然以“八路军探子”的名义将乔清秀、乔利元二人押入了宪兵队。经家人及朋友们多方奔走营救,三天后放出了乔清秀,但乔利元却在非法关押期间被残害致死,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亲朋们忍痛对乔清秀隐瞒着实情,但一年后乔清秀还是意识到了乔利元已不在人世了。1942年9月,清秀全家准备返回,不料宪兵又四处阻挠,后在不少同行的帮助下,全家人化装走出奉天两三站,才搭车返回天津。

回到天津的乔清秀,身心已是备受摧残。虽断断续续仍有演出,但身体却每况愈下,茶饭不思,医药无效,终日在病床上听着乔利元的唱片度日。1944年农历正月十三这一天,阴云密布,冷风阵阵,乔派坠子的创始人,河南坠子的艺术泰斗,坠子皇后乔清秀,在天津四合轩胡同6号院内的一所房间里,在唱片中欢快的坠子声里,卸恨含冤悲愤地与世长辞,时年仅34岁。

在此膜拜下爱国人士,以此纪念艺术大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