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八下成语共几个(原来成语七上八下)

说起“七上八下”成语的来历,大致有这样几种:

一是宋代宗杲说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第21卷中说:“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铁橛,没滋味时,切莫退志。”是说内心(方寸)已经乱了,向佛之心自然便丧失了。这应该是较早见于书籍有关七上八下的记载。

七上八下成语共几个(原来成语七上八下)(1)

二是明代施耐庵在《水浒传》第二十六回说:“那胡正卿心头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其实这个不能算典故,已经是很成熟的成语应用了,只能算是较为明确地使用罢了。

七上八下成语共几个(原来成语七上八下)(2)

三是说出于《易经》有关阴阳之变化,后人(注意是后人而不是前人,至少孔子还没有把阴阳与数字联系起来)把阴阳与数字联系起来,称7(少阳)和9(老阳)是阳,8(少阴)和6(老阴)是阴。而由少阳至老阳的变化是7到9的变化,阳气逐渐上升扩张,是为“七上”,而阴是由8到6,阴气逐渐收缩的过程,是为“八下”。不过七上也好、八下也罢,问题在于这些都是《易经》本身所强调的转化规律,与“不安”又有什么联系呢?

当然还有很多说法,不再一一赘述。不过一哥这里有一民间说法,仅供参考:古时的称为16两,正所谓“半斤八两”是也,但七两多一点是个尴尬的数字,称锤放到“七”上翘尾巴,放到“八”上又不够称了,不够半斤也不好算账,你说这七上八下的事儿可叫人咋说。

七上八下成语共几个(原来成语七上八下)(3)

其实成语多出于古代典籍,但我们也不可小视民间智慧。元芳,你说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