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变形记拷问这到底是戏剧)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郭楠

6月10日至13日,作为阿那亚戏剧节的“重磅剧目”之一,李建军导演新作《变形记》在阿那亚蜂巢剧场连演四场。李建军导演是中国当代剧场艺术的重要实践者,《变形记》延续其一贯的批判性、创新性,表达对人的关切、对现实的拷问。

首演不仅获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更引发了人群散去后对于自身生活的反思——对于身处的这个世界,对于日复一日的生活和工作,对于偶尔觉得不对劲的点点滴滴。

变形记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变形记拷问这到底是戏剧)(1)

卡夫卡名作,反思当下时代病

“一天早上,格里高尔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变形记》改编自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同名中篇小说,戏剧最大程度保留的原作故事的精妙之处——从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开始,他从彷徨惊慌,到慢慢习惯变成一只甲虫,接受了自己是一只甲虫的现实,爸爸、妈妈、妹妹对他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卡夫卡用荒诞和象征的手法表现社会中个人在社会中的孤独、个体对于结构性问题的无力、情感在现代社会的变异。不少评论家认为,卡夫卡的作品可称之为“由隐喻伪装起来的精神自传”。在看似丰富的物质、看似繁盛的社会图景背后,人变得不在是人,人不把别人当成人,也不把自己当成人。

“在我们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人的痛苦、境遇、社会问题等现代性问题,在这个脉络里看,西方的文本和今天有一种关联性。”李建军导演说。《变形记》写于1912年,直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社会痛点,而今天,中国面临了相似的问题——工作时间愈来愈长,睡眠时间不断压缩,人的感知力被消磨殆尽,情感被削弱,人变成机器。

“我太累了!”“我真的得睡一会儿……”“不行!我不能停下来!”“再坚持一下……”在想要躺下和挣扎着工作的两端反复横跳,工作、疲惫、劳累、麻木……不断循环构成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可能变成一只甲壳虫。

变形记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变形记拷问这到底是戏剧)(2)

现实场景、即时影像,毛骨悚然的真实

“您有新的订单。”“您的订单已超时。”“现在是早上六点。”语音提示冷冰冰的声音在剧场里响起。

被随意丢弃的衣服、乱七八糟的床单、混乱不堪的苹果渣……每天、每时、每刻都看到这些听到这些,在剧场里听到却给人置身事外对陌生感,它们带来的压迫感和焦灼感又让每位观众感同身受。戏剧是将观众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变形记》却将“日常生活”搬上舞台,在剧场里注视着平日生活的景象,跳出主视角,成为审视自己的局外人。

即时投影技术让演员的情绪进一步放大,格里高尔的恐惧、挣扎、疯狂、崩溃都在影像中被再次加深。即时投影也让直播软件中的画面同步在舞台中呈现,盛赞、谩骂、羞辱,每个观点都通过弹幕和评论涌入妹妹脑中,无论唱什么也无法满足众口难调,左右为难,却又必须摆出笑脸不能出错。

即使演员们穿着最日常的衣服,和普通人一样的人际关系,做着每个人都会做的工作,他们也变得十分陌生,逐渐变得不像人,甚至压根不是人。

这既是台上的演员,也是台下观众曾经经历过的某个瞬间。

这到底是戏剧,还是现实?

变形记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变形记拷问这到底是戏剧)(3)

是想要挣脱的你,也是不能逃脱的我

十几位素人演员在舞台上说出他们对于这个时代的理解,他们在台上高呼“你们想要摆脱,却又不承认自己是有限的!”他们本身也是来自台下的“我们”,他们口中的“你们”也正是他们自己。素人演员对于观众的发问,也正是对于自身生活的反省。

近年来,李建军导演一直专注于“素人”剧场的思考,许多剧目都启用素人演员,从《美好的一天》 到《大众力学》再到《人类简史》都在探索“人”在剧场里能够发生什么。而这一次,《变形记》将职业演员和素人演员结合,专业表演和素人原生表达碰撞,共同表达普世的生命体验。

李建军导演表示:“按照我的定义是25%的素人,1/4的演员是没有过公演的经历的演员。没有很多经验的演员他们的好奇心、专注,更会给这个作品带来一种神韵。”

他们既是台上的演员,也是台下的打工人;

他们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同时也可能陷在机械的工作中无法摆脱;

他们是台下的你我,你我也是台上的他们。

变形记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变形记拷问这到底是戏剧)(4)

戏剧、幻觉、还是现实?

李建军导演在疫情期间重新思考了职业价值:“疫情时期,我感觉到社会上最重要的三种人,一个是医生,一个是媒体,还有就是快递员。医生,这个职业我觉得特别伟大;记者特别重要,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去灾难的现场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我们可能死了也不会知道这个世界上发生着什么;第三个我觉得是快递员。疫情期间大家被关在家里,谁也见不到,每天见的就只有快递。”

然而快递员却是我们生活中的“他者”。虽然每天见到他们,虽然生活离不开他们,却不在意他们作为人的存在,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只在意他们的货物、时间、效率。

快递员格里高尔穿梭在街道和楼宇之间,拖着一车又一车包裹,挨家挨户送到客户手里。他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点下班,投身在机械的劳动中,日复一日,从不停歇,直到他变成了一只甲虫。

我们被编码、被评分、被计算……

我们是工号、绩效、薪资、时长、单数……

在这个数码时代,我们究竟是人,还是人力资源?

这究竟是戏剧、幻觉,还是现实世界?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