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什么不抓康有为(慈禧下了最后一道懿旨后)

慈禧为什么不抓康有为(慈禧下了最后一道懿旨后)(1)

(康有为在美国的芝加哥)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龙驭上宾。

当天,已经病入膏肓的慈禧太后躺在病床上下了最后一道懿旨,将清执政大权托付给光绪皇帝的弟弟、醇亲王载沣:“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当天,外务部将慈禧太后授载沣为摄政王的懿旨照会各国驻华公使。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立即向华盛顿发电汇报北京政权交替的情况,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收到北京电报的同时,收到了一封康有为从美洲发来的电报。康有为的电报将年轻的摄政王推到了死敌的位置。

康有为在给罗斯福的电报中指控北洋领袖、军机大臣袁世凯谋害光绪皇帝,变换君主,扰乱中国。康有为希望罗斯福能够致电北京的柔克义公使,以美国的名义联合所有国家,不予承认摄政王的合法地位。罗斯福曾两次邀请康有为到白宫讨论美国排华法令问题,对康有为的电报极为重视。14日当天,美国国务院就康有为的情报电询远东处和柔克义的意见。16日,华盛顿谨慎地向北京发了电唁,“贵国迭遭大变,嗣皇帝与臣民共罹愍凶,本总统与本国臣民同深感悼。”

(西奥多·罗斯福,在任时间:1901-1909)

1908年11月17日,美国国务院远东处给助理国务卿罗伯特•培根(Robert Bacon)提交了一份报告,将光绪皇帝、慈禧太后、袁世凯、康有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了总结。远东处从四方权力的角度认可康有为的指控,因为一旦慈禧太后死后,光绪皇帝重掌皇权,光绪皇帝眼中的告密者袁世凯的政治生命将终结。柔克义反对华盛顿同康有为接触,希望华盛顿抓住北京政权更替的机会,加强对北京新一代执政者的影响力。

康有为的一纸电报搅得白宫天翻地覆之时,只收到华盛顿方面电唁的摄政王载沣如坐针毡。光绪皇帝身前诏令天下推行宪政改革,北京一直在同华盛顿方面洽谈国际贷款、货币改革方面的合作,美国没有承认摄政王的执政地位,双方的合作将难以为继。更令载沣心惊的是复杂的国际局势,欧洲列强合纵连横,日本已经成为欧洲列强的盟友,北京一旦失去华盛顿方面的支持,将陷入国际政治上的孤立状态。

1908年11月18日,摄政王载沣以宣统皇帝的名义,分别就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病逝拟定国电两道,由外务部照会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和中国驻美公使伍廷芳转达美国政府。面对“邦家不造,迭遭愍凶”,摄政王希望继续沿着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的路线同华盛顿方面“睦谊夙敦”。柔克义在给华盛顿的密电中希望立即中止跟康有为的来往,因为康有为在北京“没有任何位置或势力”,只是一位“令人喜欢的演说家,毫无实际价值”。

慈禧为什么不抓康有为(慈禧下了最后一道懿旨后)(2)

(载沣)

“我不希望再提到他,这会引起人们的误解。”在给华盛顿的密电中,柔克义毫不掩饰自己对康有为的厌恶,他提醒罗斯福总统,他在北京官场进行了调查:“调查这里的官员和外国人,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相同的———康有为在中国没有追随者,他在1898年对光绪帝的影响现在被认为不利于真正的改革。”柔克义在密电中将康有为在海外塑造的圣人形象拉下了神坛,康有为的广东老乡向柔克义爆料,康有为从居住海外的同乡人中敛财。

美国的舆论对载沣出任摄政王表示赞同和支持,认为这是清执政集团内部改革派的胜利,有助于改革进程:“这项任命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结果使那些改革者们感到满意,并且满足了人们对光绪皇帝的怀念之情。因为,这不但顾及了在皇位继承上最亲近的血缘关系,而且给这个帝国的新政引进了一种新鲜的、更富有现代观念的因素。这项任命是改革派一方所取得的明显胜利。”

康有为对华盛顿的秘密调查浑然不觉,摄政王载沣也在焦急地等待华盛顿对自己执政合法地位的承认。1908年11月30日,康有为再次致电罗斯福总统,扬言军机大臣袁世凯正在利用皇太后破坏世界和平,请求罗斯福电令美国驻京公使柔克义与醇亲王载沣举行私人会晤,用军队保护自己,并秘密移居美国使馆。康有为希望借助华盛顿重返北京,成为新一代领导人的改革智囊,他一直没有等到华盛顿的回音。

同时,摄政王收到了一份绝密情报。

“大行皇帝庙谟宏远,规画周详,得以宫府乂安,朝野翕服,有约各国,亦咸尽情尽礼,益笃邦交。乃近有不逞之徒,造言生事,煽惑愚蒙,更有海隅匪党潜谋内渡,妄思构乱。若不从严查禁,深恐扰害治安。”摄政王在给民政部巡警厅、步军统领、顺天府、各省督抚的密令中措辞严厉,“督饬所属文武,多派侦巡,重悬赏格,一体严密访拏,勿稍疏纵。遇有缉获上项匪犯,立即讯明,就地正法。”

1908年12月2日,溥仪在紫禁城乾清宫举行登基大典。

慈禧为什么不抓康有为(慈禧下了最后一道懿旨后)(3)

远在华盛顿的美国罗斯福特意在这一天接见北京秘密特使唐绍仪,对大清新皇帝溥仪的登基当面表示祝贺,美国愿意进一步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并帮助促进中国的进步。罗斯福向唐绍仪说,民主的美国是古老的中华帝国可信任的朋友和支持者,只要机会和权力许可,美国将援助中国国民,改善中国的状况,引导中国跟上人类文明潮流。

唐绍仪以病休的名义游历欧美,他的秘密任务是同美国、德国结盟。唐绍仪已经在柏林取得了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信任,主管财政的年轻宗室镇国公载泽正在同华盛顿的银行家们洽谈财政贷款问题,只要华盛顿承认了摄政王新政府的合法地位,在巨额贷款利益的诱惑下,三国结盟将水到渠成。华盛顿对唐绍仪说:“我们真诚地希望中国进步,并通过我们可能的和平和合法手段,将在进一步推动中国的进步方面尽我们所能。”

罗斯福的一番话令摄政王载沣长舒一口气。12月3日,摄政王在溥仪登基的第二天又颁布上谕,誓言奉行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的宪政改革路线,“务在第九年内,将各项筹备事宜一律办齐,届时即行颁布钦定宪法,颁布召集议员之诏”,上谕明确以宣统八年为立宪之限。警告内外诸臣:“断不准观望迁延,贻误事机。尚其激发忠义,淬厉精神,使宪政成立,朝野乂安,又仰慰大行太皇太后大行皇帝在天之灵。而巩亿万年郅治之基。”

摄政王的上谕打消了华盛顿对北京新政府未来政策的顾虑。当天,美国国务卿伊莱休•鲁特(Elihu Root)致电柔克义,让柔克义代表美国政府祝贺宣统皇帝登基:“本总统及本国各大臣恭贺中国大皇帝登极,惟望福祚绵长,光荣照耀,并谓甚喜适于此日觐见贵国唐使(国际上均将中国派出使臣称唐使),得以面祝登极贺词,实幸机缘巧遇也。”

1908年12月4日,柔克义向华盛顿提交了一份对北京新政府的观察报告,他对华盛顿方面抛弃康有为,承认摄政王政府的决定如释重负,“最终打消了任何对新的君主未来政策不确定性的忧虑”。罗斯福总统和鲁特国务卿在接获柔克义报告后,对摄政王发布坚持宪政改革上谕表示欢迎和释然,认为上谕“表达了新政府贯彻已故皇帝和皇太后去年(1907年)8月制订的宪政计划的决心”。12月5日,柔克义将美国政府的贺词书面送达大清外务部。

华盛顿的书面贺词令摄政王载沣欣喜若狂,载沣执政的合法地位终于获得了所有国际大国的认可。可是载沣无法饶恕康有为制造的华盛顿麻烦,他在给军机大臣的谕旨中不点名批判康有为:“近闻有海外逆党,乘国家多难之际妄思煽乱,肆意捏造谣言,其诬妄狂悖,直有使君臣上下所不忍闻者。”

康有为在华盛顿活动期间,国内的门徒们“刊印函单”,配合华盛顿“淆乱是非,多方簧鼓”,载沣将康有为们“居心险恶”的行动视为谋逆。在清政权交替的敏感时期,有梁启超同王公大臣们多年的秘密交通基础,康有为完全可以抓住机会同新一代领导人载沣通过政治对话化解宿愿。可是康有为将光绪皇帝的死亡同新政权权力构架阴谋化,通过华盛顿制造了摄政王政府接班合法性危机,将体制内化解政治矛盾的策略逼向了死胡同。

本篇文字版权所有,转载请微信(jzhpress)

本文选摘自《最初的国会——晚清精英救国之谋1910-1911》李德林 著,九州出版社出版

慈禧为什么不抓康有为(慈禧下了最后一道懿旨后)(4)

内容简介:

1910-1911年间,满清资政院召开会议预备修宪,推动君宪政体,但结果却令国人失望,立宪派在绝望中改弦易辙,走向共和。

虽然满清政权最终走向了崩溃,而资政院的精英们在政治、教育、财政、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顶层设计和治国理想,给后来的中国留下了一笔可资借鉴的丰厚遗产。

作者简介:

李德林,著名财经与历史作家,“影响中国华语传媒盛典年度经济报道”、“中国资本市场20周年最具影响力财经传媒人”等奖获得者。2004年出版《德隆内幕》荣获该年度“最受中国企业家欢迎的十大商业图书”。先后出版有《高盛阴谋》《暗战1840》《黄光裕真相》《干掉一切对手》《帝国之殇》《改革现场》等多部作品。

慈禧为什么不抓康有为(慈禧下了最后一道懿旨后)(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