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幸福美丽家园(建活力之都绘幸福样本)

共筑幸福美丽家园(建活力之都绘幸福样本)(1)

珠海正奋力打造民生幸福样板城市。 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共筑幸福美丽家园(建活力之都绘幸福样本)(2)

珠海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图为广东省实验中学珠海金湾学校的学生在课外活动。 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幸福是什么?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感觉,是心中的安全感、满足感和愉悦感。

省委、省政府赋予珠海“民生幸福样板城市”的战略定位,支持珠海打造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的样板城市。

“珠海是一座充满幸福感的城市,是大家共同的幸福家园。”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每一个人的幸福融入到城市发展大图景中,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这是活力之都珠海的“幸福密码”,更是珠海为人民谋幸福的决心与承诺——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不变的是那一抹幸福底色。

珠海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产业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为要”的工作总抓手,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将为“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交通、城市和民生则成为通往“幸福”的关键三要素。

在珠海,一幅秀美的幸福生活图景,正在加速铺展。

●南方日报记者 刘梓欣

交通大会战畅通发展大格局

从珠海机场高空俯瞰,珠机城际二期关键性工程——金海大桥犹如潜龙在渊,跨域西江磨刀门水道。金海大桥是世界首座公铁同层多塔斜拉桥,建成后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基础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珠海形成枢纽型网络化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穿越历史的洪流,过去5年,珠海的改革者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交通建设高潮迭起、突破不断: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珠海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千万人次,高栏港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大关;洪鹤大桥、金琴快线等建成通车,兴业快线、香海大桥、金海大桥、黄茅海跨海通道、珠海隧道等项目建设全面开启……

无论是活力之都还是幸福城市,都离不开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交通环境。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珠海机场改扩建工程项目工地现场一片欢腾,面积超6.5万平方米、重达6120吨的T2航站楼钢网架结构实现全面封顶,“湾区之翼”整体造型展翅欲飞,标志着珠海机场改扩建工程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按照计划,珠海机场T2航站楼将于2024年投入运行,届时珠海机场将新增28个机位,年旅客吞吐量的保障能力可达2750万人次,较目前翻倍。

这一刻,珠海正踏上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的全新征程。

《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珠海的区域交通定位已实现历史性跃升:从“十三五”时期的“门户型枢纽城市”,变身为“十四五”时期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珠海的雄心不止于此,从争取设立珠海机场国际口岸,到加快打造珠江口西岸轨道交通中心,从推动与深中通道快速连接,到加强交通拥堵治理,疏通道路“毛细血管”微循环,环环相扣的“交通提升”策略背后,是珠海人生活更加便捷、幸福指数提升的内在要求。

“交通提升”为这座城市锚定了“幸福”航向。未来,珠海将朝着建设区域重要门户枢纽和新发展格局重要节点城市的方向阔步前行。

跨越式组团拉开城市大框架

如果说“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是珠海这座青春之城数百万人民的梦想,那么能够支撑起这个梦想的,必然是与“特大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城市格局。横亘于磨刀门水道之上的三座桥隧工程,让珠海朝着这一方向迈出了扎扎实实的一步。

从此,珠海的城市发展格局豁然打开和放大,“东部工作,西部居住”正成为更多珠海人的日常,积蓄已久的发展动能被迅速释放,催生了一场又一场建设风暴,城市发展能级量级拾阶而上。

过去五年,珠海区域协调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城市空间“东接西拓南进北联”,城市治理更精细、更智慧、更有温度。在西部地区,累计投入超1000亿元,建成一批优质教育、医疗、文体等设施,新增常住人口24.97万人;加大对乡村、海岛的基础设施投入,“三清三拆三整治”全面完成,主要海岛与市区用电同网同价、民生用水同城同价;区域协作不断加强,深珠互联互通、创新协同、产业对接取得积极进展……

“城市跨越”,也让这座浪漫洋溢的青春之城,更具人文温度。珠海市委九届二次全会提出,加强文化强市建设,助力人文湾区建设。近年来,珠海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依托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珠海大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市,全力打造区域文化高地。

一方面,珠海大力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2020年,珠海博物馆、珠海城市规划展览馆相继建成投用,与珠海大剧院共同组成珠海市“一院两馆”重大文化项目,带动珠海的城市文化品位整体跃升。

与此同时,珠海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刀阔斧组建珠海传媒集团和珠海演艺集团,有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国有文艺院团文艺精品不断涌现。

去年金秋,首届珠海艺术节为广大市民带来14台18场精品舞台演出,多名文艺名家分享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盛宴。如今,珠海艺术节,正在成为一张崭新而响亮的文化名片。文化惠民乐民,珠海推出系列文艺惠民工程,公益演出精彩纷呈,社区公园、文化广场遍地搭台,开放包容、独具魅力的珠海,正在点滴细微处加快建设区域文化艺术中心。

经济特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文化强市为抓手,珠海正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力争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交出优异答卷。

精细化管理打造幸福大家园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

“以前金菊巷坑坑洼洼、污水横流,街坊们宁愿绕路都不走这里。”去年,珠海市翠香街道翠香社区金菊巷改造项目顺利完工,昔日“卫生黑点”变身“洁白小巷”。家住翠香路120号的市民秦先生称赞道:“现在巷子干净了,还装了路灯,这都多亏了社区的‘民生微实事’!”

一件件微实事,温暖着百姓的心。聚焦群众关注度高、受益面广的民生需求,过去一年,珠海启动“民生微实事”项目,累计投入3.15亿元、完成6940个惠民小项目,让市民幸福感的成色更足,感受更真切。

一直以来,珠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办好民生实事,居民幸福指数在全省全国位居前列,是名副其实的“幸福之城”。

一张张惠及全城的民生保障网络不断“绣”牢“绣”密。过去5年,珠海九项民生支出累计超2000亿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4.3万人,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76万个、中小学学位7.18万个,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6.6万套,“1元公交”通达全城……“十三五”期间,珠海财政支出用于民生比例超过70%。

“让广大在珠海的年轻人、产业工人、新市民‘有业有住有家’。”2022年伊始,珠海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许下了一句温暖的承诺。

这是朴实的愿望,是民生的期待,是实现幸福的决心。

“以珠海为家”,城市宜居水平和公共服务体系决定了“家”的吸引力和舒适度。

4月,珠海掀起“露营热”。在淇澳岛南芒湾公园的一处海滨绿地上,朱女士和朋友搭起帐篷,铺开野餐垫,放上奶茶和甜点,在大自然中享受着周末的闲暇时光。

良好的宜居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珠海,空气质量优良率长期保持全国前列,“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公园服务半径全覆盖网络逐步建立。2020年底,珠海已建成各类公园733个,“公园之城”远近闻名。

从“中国最美丽城市”到“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再到“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无数细节体现着城市管理者的用心。过去五年,珠海不断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建设管理,拱北口岸、珠海大道、机场东路等一批城市重要节点得到改造提升,主城区道路实现“白改黑”,情侣路沿线沙滩完成修复,前山河流域水环境日益改善。

晨起,碧海蓝天,日光倾泻而下;傍晚,落日余晖,映衬无边晚霞……依山傍海的情侣路,犹如一条飘逸的绸带,逶迤勾勒出珠海的浪漫秀美。素来有着“百岛之城”“浪漫之城”美称的珠海,如今,也在努力擦亮“青春之城 活力之都”的崭新名片。

美好蓝图

三大抓手勾画幸福城市新蓝图

未来5年,珠海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也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珠海将勇担使命、加快发展、当好尖兵,通过畅通交通网络、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功能品质,凝心聚力勾画出“人民生活幸福美好”的民生幸福样板城市新蓝图。

如何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珠海将充分发挥空港、海港、港珠澳大桥的综合优势,打造海陆空一体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加快推进珠海机场改扩建工程、莲洲通用机场二期、高栏港集装箱码头三期等项目建设,争取设立珠海机场国际口岸,打造区域枢纽机场和沿海主枢纽港;积极参与“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加快珠海鹤洲站、珠海至肇庆高铁等项目规划建设,打造珠江口西岸轨道交通中心;着力构建“八横十一纵”高快速骨干路网,加快推进黄茅海跨海通道、珠海隧道、香海高速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与深中通道快速连接;加强交通拥堵治理,发展城市立体交通,疏通道路“毛细血管”微循环,提升城市通勤效率。

如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珠海将完善东、西“双城”架构,东部城区强化政治经济科教文化功能,西部城区强化产业交通服务配套功能,加强“双城”联动融合;坚持组团式布局,促进各组团快速联通、产业协同、生活便捷、宜居宜业;加快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谋划推进深珠合作示范区、伶仃洋(深珠)通道建设,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轴带;全面深化珠中江阳合作,推进珠海大型产业集聚区等重大产业平台建设,加大交通、环保等领域合作力度,引领带动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

如何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珠海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预留重大产业项目和城市功能性、服务类设施建设空间,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加强城市空间风貌管控,尊重城市历史文化,积极稳妥推进城市更新,避免大拆大建,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积极完善城市生命线系统,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处置体系,统筹推进海绵城市、供水蓄水、防洪排涝、燃气管道等建设,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快数字城市建设,形成数字治理新模式。

奋进故事

合作办学

探路均衡优质教育

从去年夏季踏上泥泞的校园至今,不到一年时间,刘宇新度过了教学生涯中最印象深刻的一年。

刘宇新是博雅中学的校长,去年7月他“临危受命”,经选派前往斗门创办珠海市文园中学斗门校区(斗门博雅中学)。

在刘宇新和博雅中学身上,聚焦着一座城市对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的期待、期许和期盼。

这是一个全新的校园,但却不能说是一所新学校。在珠海市教育部门的统筹下,由香洲区教育局派出1名校长、文园中学派出3名中层干部组成“1 3”管理团队,斗门区派出2名副校长和教师团队,共同负责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

这样的高起点、高质量办学理念,在博雅中学的日常教学中得到彰显。在博雅中学,每位新任职教师都配备了一名来自文园中学的“师父”,从日常备课、听课培训到出题技巧,环环相扣的“传帮带”,让青年教师们得以快速成长。

斗门博雅中学是珠海市基础教育领域的第一批合作办学试点,对发展形成多校协同、区域均衡、特色发展的办学格局,推动全市形成东西部优质均衡、全面融合、共同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夜深人静,一天忙碌的教学课程结束后,刘宇新和他的同事们时常会在东湖新城崭新宽阔的柏油路上漫步。他们渐渐地发现,附近住宅小区的灯光一天天地多了起来,学校在外有了更高的知名度。

在一次与社区书记的交流中,刘宇新欣慰地得知,“现在落户的居民越来越多,他们携家带口,很多都是奔着博雅中学来的。”

“这就是对我们办学的肯定和认可。”刘宇新说。身兼重任的他正在为下个秋季学期的招生工作忙碌着,“到今年9月,我们将达到10个班级的办学规模,比去年足足多了4个班。”

如今,刘宇新寄予学生最大的期待是,“未来有一天,等到毕业的学生走出校园,能够骄傲地说:我们是博雅人,也是文园人。”

五年掠影

●过去5年,交通建设实现新突破

港珠澳大桥开通。

珠海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千万人次。

高栏港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大关。

广珠城际珠海站通达城市74个。

洪鹤大桥、金琴快线等建成通车。

●过去5年,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

累计投入超1000亿元在西部地区建成一批优质教育、医疗、文体等设施。

西部地区五年新增常住人口24.97万

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8万元。

●过去5年,城市品质有了新提升

建成香山湖公园等一批高品质公园。

珠海大剧院、珠海博物馆、珠海规划展览馆等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

空气质量稳居全国前列。

整体搬迁香洲渔港。

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过去5年,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九项民生支出累计超2000亿元。

城镇新增就业年均4.3万人。

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76万个、中小学学位7.18万个。

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6.6万套。

被确定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

“1元公交”通达全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