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而读书100字小练笔(读书的妙处)

读书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因此,我不想对此再面面俱到 ,只想与读友们分享两个读书体会。一个是“六经注我”,一个是“读无字书”。

读古人的书时,有一句话给我感触很深,道出了读书的两层境界。第一层是“我注六经”,第二层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是这样的感受:不论是四书,五经还是六经,总感觉是那些圣贤在论述社会,人生,历史,自己是一个局外人,旁观者,没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领会和共鸣,书中讲述的人和事好像与自己无关,论述的道理也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甚至反感排斥。记得一位同事曾跟我说,他读了很多遍《论语》,觉得什么都没读出来,没什么收获。“六经注我”的境界则相反,就是打开书一读,感觉作者不是在写别人,而是写自己!书中的很多句子,章节,描述的都是自己的人生体验,很多论点,论述都是自己的人生感悟,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如庄子的一些言论(译成白话文):自然之道是一种变化之道,没有固定的君,固定的臣。依赖不依赖,才是自然。一个人如果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因时而动,因地而异,因事而行的灵活思维,就很难领会庄子讲的自然之道。再如:道不能用心智,眼睛,耳朵去获得,要无心无象才能找到大道。因为大道超越了眼,耳,口,舌,身,意的境界。如果一个人没有多次体验或领受过无心无求状态下突然感知道启悟和滋润心灵的美妙,同样会感到上面那话说的玄而又玄。

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感受呢?尤其是读经典。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那些经典,名著往往揭示的是较高层次的哲理,每一句,甚至每个字背后都有很深的内涵。这是需要读者的实践成度也要达到那一步才能体验和理解的。如果我们主观上达不到,那个内涵就不能显示出来。那些经书尤其这样。

对经书,有心领神会之妙,平时,我们读名著,小说,散文,诗歌,还有看视频,听音乐则更有感同身受的共情,共鸣。不是也经常感觉那人说的,唱的正是自己的心里话?

第二个体会是读无字书。《菜根谭》有语: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 以迹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书之趣。这里的“无字书”,我想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常规层面,就是生活的阅历。人生的实践和经历就是一本活生生的书,给与了我们丰富的经验和一定的人生道理。如人到中年后,我们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理解和年轻的时候相比,会有许多更正和补充和深入。后一个是超常层面。特别是那些有特殊经历的人,尤其是走上修炼道路的人,他们的大脑很可能是全开或半开的。这样就能感应或接收到宇宙的一些信息。这些超常的信息往往对他们的人生有预见和指导作用。那情形就像有上师或神灵时时伴随一样。但是这种“无字书”并不容易读懂,因为宇宙信息的呈现方式不拘一格,不限一物。如果没有较高的心性,领悟和辨别能力就容易错过或误解。当然,随着修炼层次的升高,这种“无字书”是妙不可言的,是真正的琴书之趣。但可遇而不可求,是自然而然的。有时候会有这样的感慨:人与人生活的不同,真的不全在于金钱,地位,环境和年龄,更在于内心的领悟!

关于读书的感受,今天就随意说这些吧。如

你为什么而读书100字小练笔(读书的妙处)(1)

你为什么而读书100字小练笔(读书的妙处)(2)

你为什么而读书100字小练笔(读书的妙处)(3)

你为什么而读书100字小练笔(读书的妙处)(4)

有高见,希望不吝赐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