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盗墓真实故事(盗墓史上那些惊天奇闻)

热播网剧《鬼吹灯之怒晴湘西》自开播以来就热议不断,讲述的是民国军阀割据时代,卸岭、搬山两个盗墓流派联手盗墓的故事。那么,历史上最早的盗墓发生在啥时候?盗墓贼用鼻子就能闻出墓葬年代,是真的吗?盗墓史上还有哪些惊天奇闻?

解密盗墓真实故事(盗墓史上那些惊天奇闻)(1)

1928年,军阀孙殿英盗掘清东陵旧照。

最早的盗掘事件

不知从何时起,盗墓之风盛行。但可以肯定的是,盗墓的源起,是因为有墓可盗,并且可以从中获取巨大的利益。也就是说,盗墓,是因为厚葬的兴起。厚葬之风越浓,盗墓活动越发猖獗。

一般情况下,盗墓者盗掘陵墓,主要是为了获得墓葬中的陪葬品,也有一些盗墓者是为了窃取墓葬中的墓材,有些人是为了进行政治打击、压迫等等,不一而足。

历史上有记载的盗掘事件最早出现在270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被盗年代最久的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汤之冢,距今约3600年。后来汤王冢又数次被盗,穴内几欲成空。据《垄上记》载,北魏天赐年间,河东人张恩又盗掘汤王墓,仅得到了些古钟盘,深觉无用,于是全部投入河中。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盗墓高潮出现了。《吕氏春秋·安死》说:“世之厚葬也有似于此,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也,无不亡之国者,是无不扣之墓也。以耳目所闻见,齐、荆、燕尝亡矣,宋、中山已亡矣,赵、魏、韩皆亡矣,其皆故国矣。自此以上者,亡国不可胜数,是故大墓无不扣也。”当时盗墓之猖獗由此可见一斑。有关史书上有记载的被盗名墓就有晋灵公墓、齐景公墓、管仲墓、吴王阖闾墓、魏襄王墓、魏安厘(lí)王墓、魏哀王墓、赵简子墓等。

帝王陵墓难逃盗掘厄运

继秦汉之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战乱不断,不少名人陵墓在当时即被盗掘,还有一些在后世遭到不测。刘备墓、孙策墓、东吴大将吕蒙墓、诸葛亮之兄诸葛瑾墓、东晋大臣桓温墓、南朝陈武帝陈霸先墓等名人墓都被盗掘过,这是有记载的被盗掘的,没有记载的我们便不得而知了。

唐朝的皇陵集中于关中。十八陵除唐高宗的乾陵之外,其余的如高祖献陵、太宗昭陵、中宗定陵、睿宗桥陵、玄宗泰陵、肃宗建陵、代宗元陵、德宗崇陵、顺宗丰陵、宪宗景陵、穆宗光陵、敬宗庄陵、文宗章陵、武宗端陵、宣宗贞陵、懿宗简陵、僖宗靖陵等全部被五代后梁的静胜军节度使温韬盗掘。

五代时期的帝王陵墓被人盗掘的也为数不少,后人有记载的就有晋王李克用墓、南汉王刘鋹(yǎn)墓等。

宋朝,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国所掳,囚死于漠北,其余宋太祖永昌陵、宋太宗永熙陵、宋真宗永定陵、宋仁宗永昭陵、宋英宗永厚陵、宋神宗永裕陵、宋哲宗永泰陵七座皇陵都集中于河南巩县(现河南省巩义市)。巩县东依虎牢关,南屏嵩岳少室山、太室山,北靠九曲黄河,伊洛河横贯全境,“山水风脉”俱佳。但这并不能使皇陵摆脱厄运。北宋灭亡后,诸皇陵先是被伪齐皇帝刘豫派兵大肆盗掘。金朝末年,宋太祖赵匡胤的山陵又遭盗贼发掘,从中盗走玉带、宝器等物。金朝灭亡后,蒙古人的铁蹄又踏进了巩县宋陵,将陵园“尽犁为墟”,只留下几尊巨石雕刻。比之北宋,南宋六陵(宋高宗永思陵、宋孝宗永阜陵、宋光宗永崇陵、宋宁宗永茂陵、宋理宗永穆陵、宋度宗永绍陵)的情形更为悲惨。

在明清两代的王陵中,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盗掘与毁坏。

鼻子能闻出墓葬年代?

我国的陵墓有许多在地面上就有一些标志性的东西,如墓碑、地面建筑等。这些地面标志成为盗墓贼寻找古墓的坐标。但是,随着盗墓活动的猖獗,这样留存有大量地面标志的古墓越来越少。后来很多帝王将相为了防盗已经不再设置地面标志,甚至在下葬时还设置了许多疑冢。

还有一些古墓因为年代久远,遭受到自然、战争等破坏,不再遗存地面建筑。对于这样的陵墓,盗墓者要想找到它们就需要一些专业的经验与技术了。

据说,有些盗墓贼有着常人不能及的嗅觉功能,只要用鼻子一闻,就可以根据泥土中的气味判断墓葬的年代和是否被盗掘过,甚至可以准确地区分出汉唐墓葬与明清墓葬。因为汉代的墓葬一般是没有什么气味的;而明清的墓葬则气味较重,因为时间较晚而且大都是砖石结构。

盗墓贼一旦确定了墓葬的年代,就已经基本上对整个陵墓的内部了如指掌了,因为任何朝代墓内的物品摆放都有其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就可判断出墓室结构、陪葬品的摆放规律、主墓室中有什么、耳室中有什么等。

危害最大的盗墓者

纵观古今,有名有姓的盗墓者多如牛毛,但以伍子胥、项羽、刘去、曹操、董卓、黄巢、温韬、刘豫、杨辇真珈、陈奉、孙殿英等人最有影响,其行为在中国的盗墓史上是抹不掉的。其中,危害最大的盗墓者便是五代时期的温韬。

连武则天在内,唐朝共有21位皇帝。其中9位皇帝的陵都在汉陵以北的北山山脉一带,号“关中十八陵”(武则天与李治同陵)。但其中17座都被盗掘了。而第一祸首就是五代梁国的节度使温韬。温韬也算是历史上盗掘帝王陵最多的一个人,许多珍贵的文物都让他给毁了,实乃危害最大的盗墓者。

唐太宗李世民死后,把《兰亭序》等众多珍贵的名家书画真迹作为陪葬品,带进了昭陵。搞笑的是,不通文墨的温韬在把一批书画作品带出陵后,看上的却不是价值连城的书画作品,而是装裱在外的华美绸缎。他让手下将上面的绸缎全部撕下来,而把作品扔了。史学界推测,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从此不再出现,可能就是让温韬给撕毁了。但让人不解的是,在温韬逐一登记的盗得宝物中,却无此帖。后世学者抱着一份美好的心愿,希望《兰亭序》在武则天的乾陵内,果真如此,真乃中华文化之大幸。

盗墓史上的“活见鬼”

在盗墓史上,一些离奇古怪,不可理解的“活见鬼”现象很多,至今仍传得神乎其神。

最离谱的“活见鬼”,是汉高祖刘邦的长陵被赤眉军掘开后,同陵异穴里的皇后吕雉之面色如生,结果遭到了这些人的奸污。当时吕雉辞世已经200余年,尸体经历如此长的时间都没有腐烂,很是让人惊异。

1972年,当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辛追夫人在度过了2000多个地下春秋后重现世人面前时,全世界都为中国古代精湛的尸体防腐技术感到震惊。辛追夫人以其鲜活的面容和富于弹性的肌肤让世界见证了湿尸防腐的精妙。

古代贵族在棺椁的制造上,往往采用具有芳香防虫功效的樟、柏、桐等材质,汉代所用棺具质量很高,棺壁及顶、底板均系整材,套棺内外髹漆,内棺盖口还用胶漆封固,赋予棺椁良好的密闭性。他们还认为“金玉生寒”,用金玉殓葬可使尸身不坏,于是有了玉衣、玉棺之说。皇后吕雉死时就是身穿金缕玉衣。

为了防止细菌分解尸体,死者在入殓前,先要用香汤沐浴尸体再用酒擦洗。这样不仅可以使尸体变得“香美”还有一定的消毒作用。酒的喷洒则会在封棺后加速棺内氧耗,建立缺氧条件。同时用洁净的内外衣和单被紧紧捆束尸体,也有助于隔离空气,对尸体的早期腐败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中国古代还有用汞、砷防腐的习俗。马王堆女尸有两个明显特点:一为汞处理,二为浸泡。外部水汽渗入形成沉淀物中含有大量硫化汞、乙醇和乙酸等成分,了固定作用,成为古尸不腐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入葬时,对墓穴深度也有一定的要求,封建贵族是极为重视深埋的,视厚厚的土层为最好的庇护,他们的墓穴又深又大,并且要求不泄气息。墓室在这样的环境中,能有效地同外面的空气隔离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保持恒温。这样做可以延缓或避免尸体腐败的进程。(来源|《读者报》 作者|沧海满月 倪方六)

版权申明

如无特别说明,本号刊载的文章,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本号会第一时间删除,谢谢。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