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水浒传常识(古法精读水浒传)

大约从前年开始网络上有些人在批判《水浒传》,把无数人曾经敬仰的梁山好汉,贬的一文不值。

那时候仙人以为这种读书不用心,甚至可能只看了两眼电视剧,连原著都没看就出来胡乱批评的现象只是暂时的。

没想到是,几年下来乱这种风气愈演愈烈,跟着起哄的人竟然也越来越多了。

如今科技的发展,让更多人可以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很多人明显还没有养成,先调查研究再发言的良好习惯。

古典名著和当下的爽文不同,电视剧更是与小说全然不同的文艺形式。

当下的爽文作者大多是为了挣钱,一年更新上百万字,甚至写几本书都属于正常现象。

而古人写书则完全不同。

他们基本上都是靠一本书青史留名,所以不但在自己写作的时候精益求精,通常还会找有学问的朋友批评斧正,反复推敲删改,一辈子可能才千锤百炼的完成一部几十万字的书。

而《水浒传》成书的过程更加复杂曲折。

它取材于南宋和元代就已经十分流行的水浒故事,一般认为是经施耐庵整理编撰了前七十回,罗贯中续写了后三十回,明清两代又经过众多才子的增删修补。

一部一百多万字的《水浒传》,其实是凝聚了几个朝代,无数历史上有名无名才子们的心血!

用如今看爽文的眼光去看它,跟砸文玩核桃找肉吃一样可惜。

读古书,得用古法精心细读。

从今天开始,仙人结合古人的注解,以抽丝剥茧的方式为大家解读《水浒传》,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今天我们先大致讲一下《水浒传》成书的背景,以及容易被误解的地方。

四大名著水浒传常识(古法精读水浒传)(1)

世上为何会有《水浒传》?

很多人读《水浒传》的时候都会好奇:在礼法森严的封建社会,怎么会有《水浒传》这种以“反贼”为主角的奇书?

其实如果大家了解了《水浒传》的成书背景,这个问题就不难理解了。

现在一般认为水浒故事出现最早的记载,是宋代无名氏所著的《大宋宣和轶事》。

“宣和”是宋徽宗用的最后一个年号(公元1119年——1125年),而让以后世汉族为主体的中原士大夫们引为奇耻大辱的“靖康之耻”,就发生在“宣和”这个年号之后两年左右。

这本《大宋宣和轶事》的内容,基本都是以评论宋徽宗赵佶为主,对赵佶的评价嘛!

那可真是:宋徽宗字儿赵子昂马——都是好话儿!

作者不但将赵佶与历史上有名的夏桀、商纣、杨广等暴君进行了详细的对比,还疯狂暗示大家赵佶比这些暴君还差……

“靖康之变”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士大夫们心头的毒刺,因为自那以后的近三百多年里,向来以“正统”自居的大宋成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臣下”,后来更是沦落到连“臣下”都没得做的凄惨境地。

而《水浒传》的年代背景,大约是宋徽宗第四个年号“政和”年间。

那时候大宋虽然离“靖康之变”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但却称得上正逢“盛世”。

而《水浒传》通过当时社会地位迥然不同的各色人物,对那个“盛世”的幕布之下暗藏的各种腐朽的隐忧,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四大名著水浒传常识(古法精读水浒传)(2)

通过对“靖康之变”之前大宋朝野上下各个阶层的情况,试着对“靖康之变”的发生的原因进行反思。

虽然历史上中原王朝屡次被北方的少数民族击败,但从来没有哪一次败的像“靖康之变”时那么窝囊,那么冤枉!

因为“靖康之变”的失败受辱,不是因为打不过,也不是因为不能打,而是因为三任皇帝里,两个太贪生怕死,一心想要求和,一个为了皇位连亲爹和亲哥哥不想要了!

“靖康之变”的耻辱,可以说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的活样板。

那场屈辱又窝囊的失败,让中原士大夫和广大群众都十分愤慨。

对大宋朝廷腐朽无能的失望,使他们将希望寄托在了梁山好汉一类“民间义士”的身上,试图以歌颂他们的方式,来激发民众们的反抗异族统治的热情。

尽管统治阶级都希望,民众在他们面前像羔羊一样温顺,在面对敌人时像虎狼一样凶猛。

然而事实上“顺民”绝大多数时候,在面对敌人的时候还是“顺民”,反而是那些敢于反抗统治阶级的不合理要求的“刁民”,在面临异族侵略的时候,敢于舍生忘死的反抗。

梁山好汉有别于田虎、王庆、方腊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反的是贪官污吏,而不是国家朝廷。

他们大多是“刁民”没错,但他们对朝廷和民族的忠诚却大多也都是不打折扣的。

如果宋徽宗不宠信奸臣,重用梁山好汉,那么十年的“靖康之耻”还会那么窝囊吗?

而且从为人处世上来说,梁山好汉轻生死,重节义,“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侠义精神,也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可或缺的阳刚内核。

一个全是“顺民”的民族是可悲的,因为他们精神已经被阉割了,任何外敌都能让他们俯首贴耳,唯命是从。

曾经在中国生活四十年,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双料获得者,美国人赛珍珠曾经在美国评价《水浒传》时,说它“始终是伟大的,并且满含着全人类的意义”。

赛珍珠的话并没有夸张。

因为《水浒传》中的一些关于人性特质,几百年后的今天,依然还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因为它是一部在家国破碎的苦难中诞生的奇书,也是古人对那场屈辱而窝囊的溃败的反思与检讨。

四大名著水浒传常识(古法精读水浒传)(3)

《水浒传》常被误读的原因

批评《水浒传》最大的声音,莫过于书中的“暴力”场面太多。

实事求是的讲,拳打脚踢的暴力场面,确实是《水浒传》最大的亮点之一。

单单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打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精彩篇章。

武打场面描写的精彩纷呈,引人入胜,确实是《水浒传》吸引读者的魅力之一。

为什么这些暴力的武打篇章会被人们牢牢记住?

实事求是的讲,“暴力”本身就是这个世界永恒存在的主题之一。

我们喜不喜欢它从来都不重要,它早在人类诞生以前就已经存在,等到人类灭亡的那一天来临时,它依然还会存在!

我们是人,不是神。

不要狂妄的以为我们有能力消灭暴力。

不管在哪个时代,哪个地方,只要有生命存在,各种形式的暴力就如影随形的存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糟粕的一部分,就是鼓吹“隐恶扬善”的避讳文化。

仿佛只要大家都不说,这个世界上的恶人恶事就不存在一样。

实际上这种行为跟住在虎狼出没的森林里的人,不但不互相提醒小心虎狼伤人,反而禁止大家谈论虎狼出没的事实一样,愚蠢且恶毒!

然而有意思的是,这种人往往还最喜欢自诩“道德之士”……

而且《水浒传》中的武打场面虽然描写的精彩,但所要表达的恰恰是消灭不合理暴力的愿望。

比如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郑屠,是因为他欺男霸女,骗财骗色。

武松打虎是为民除害,杀西门庆和张都监都是求告无门。

林冲在山神庙的杀戮,更是一再退让之后绝望的爆发。

暴力这种东西之所以亘古存在,不是因为人类喜欢它,而是它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从现实的角度讲,暴力和仁义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东西。

你有多大的暴力资本,才有讲多大仁义的资格。

没有足够的暴力做后盾,讲再多仁义谁搭理你?

《水浒传》中的好汉们最大的特点,就“专要打强”。

四大名著水浒传常识(古法精读水浒传)(4)

在第三十回“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中,武松打败蒋门神以后,曾经对快活林的众商家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从来只要打天下这等不明道德的人!我若路见不平,真乃拔刀相助,我便死了不怕!

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就是《水浒传》绝大多数人物的共同特征,这种急公好义的侠义精神,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匮乏的。

诚然!

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中,基本人人都有污点。

但这个世界上真有纯洁无瑕的人吗?

《水浒传》至今仍然领先于如今绝大多数文学作品的地方,就是它以神魔开篇,但描写的却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活人。

他们正是因为各有各的缺点,所以看起来才贴近现实,人物才显得更加灵动鲜活。

如今的文学作品最让人觉得虚伪的地方,就是写一个好人时,唯恐者的不够完美,往往写的好的像个畜牲。

而写坏人时,又生怕写的不够坏,非要生拉硬拽写成坏的像畜牲。

这种虚伪又无聊的幼儿园式写作方式,仙人不知道写的人什么感觉,只知道我看的时候着实是想哕~

四大名著水浒传常识(古法精读水浒传)(5)

小总结

金圣叹批注《水浒传》的时候,曾经感概施耐庵的才华过人,写一百零八个人,就有一百零八种性格样貌。

后世研究者大多认为金圣叹夸张了,《水浒传》中出彩的人物就那么十几个。

然而以仙人的个人感觉来讲,《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其实远不止一百零八人。

除去一百零八将以外的配角,不管是什么身份,所占的篇幅多么少。

只要你用心去看,就会发现他们都是那么形象生动,仿佛你在哪里见过一样。

比如武大郎的小朋友郓哥儿,十几岁独自赚钱养家照顾老父亲。

武大郎死后,他看到何九叔带武松找自己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若跟武松去打官司的话,家中老父亲无人赡养。

寥寥数语,就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刻画的淋漓尽致。

再如鲁达在常去的酒馆赊账时,老板回答:“提辖只顾自去,但吃无妨,只怕提辖不来赊。”

只用了一句话,就表达了老板在讨好鲁达的同时,又不原意免单的态度;一个精明嘴甜的小酒馆老板形象跃然纸上。

类似的这些小细节,在《水浒传》中还有很多很多。

以古人心平气和,精心细读的方式品《水浒传》,你会发现它不亚于一座被我们常常路过,却从未发现的智慧宝库,里面有江湖的人情世故,有人性的冷暖凉热,有职场的勾心斗角……

如果大家感兴趣,敬请关注仙人,详情下回分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