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家与狼的真实故事(彼得与狼撕开童话外衣)

人性与狼性,究竟孰优孰劣?是否始终对立?这是千百年来哲人俗客们一直都争论不休的话题。而2008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彼得与狼》,却只用短短32分钟的时间,就把这样一个复杂的命题阐述的明明白白。

该片是英国导演苏西·泰普里顿指导的一部黏土定格动画,改编自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于1936年创作的同名交响乐,全片没有一句对话,每个角色被赋予不同的乐器,用栩栩如生的定格动画和风格鲜明的交响乐节奏,将惊险曲折的剧情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交响乐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俄罗斯一个寒冷的冬天,少年彼得因常年被爷爷关在院中,性格孤僻,经常被人欺辱。他的朋友只有一只鸭子和一只断翅的小鸟。一天,彼得偷了爷爷的钥匙打开院门,与鸭子和小鸟一起去湖边玩,却撞上一头凶恶的狼。混乱之中鸭子被狼吃掉,愤怒的彼得决心为好友报仇,生擒了狼,并与爷爷一起把狼送到了镇上的动物园。

电影情节与原曲故事情节不同的是,狼在被拉到镇上后,动物园因为狼不服驯化而要将其屠杀,善良的彼得最终将狼放归山林。我认为,这个改编绝对是神来之笔,它使得原本简洁纯真的童话赋予了现实的残酷意义,将人性的复杂、狼性的残暴以及两者的碰撞与并存凸显无疑,在升华了影片主题的同时,留给观影者强烈的共鸣和无限的反思。

动物学家与狼的真实故事(彼得与狼撕开童话外衣)(1)

彼得选择与动物相处而惧怕人类,彰显出复杂的人性比残暴的狼性更加可怕,也体现出在人性缺失的社会体系中公众道德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8世纪法国哲学家迪德罗曾说:

“人类既强大又虚弱,既卑琐又崇高,既能洞察入微又常常视而不见。”

影片中院墙之内的小镇,就是一个万象丛生的人类社会。这里有着恃强凌弱、欺软怕硬的士兵,仗着自己有杆枪,就可以公然欺辱手无寸铁的孩子,但面对真正的狼,却吓得屁滚尿流。这里有着顽固保守的爷爷,对自己的孩子一味的严加看管,全然不考虑他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对外则是一味的的防御,以封闭自保的方式来换取一时的平安。

这里有着怯懦世俗的吃瓜群众,在看到彼得被欺凌时,不敢挺身而出,而当看到彼得擒住了狼之后,却像苍蝇一样蜂拥而上,生怕分不到一杯羹。这里也有着善良和蔼的马戏团老板,在看到失意的彼得时,好心地送给他一个气球,给他唯一的一点温暖和安慰。

相比之下,狼性则简单的多。狼天性嗜血,残忍凶恶。因此影片中的狼,在出场时的形象是邪恶的:毛色灰黑,牙齿锋利,眼神凶狠狡诈,对于到嘴的猎物绝不心慈手软。这也是片头时,爷爷拼命加固院墙,不准彼得外出,还忧心忡忡地拿着猎枪小心防范的原因。

但猎食只是狼维持生存的手段,在适者生存的自然界,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从这种角度上来理解,狼只不过是顺应了天性而已。与此同时,狼的身上,又有着团结协作、冷静沉着以及不畏惧,敢于向强者挑战等优秀的品质。

高高的院墙防得住野外凶狠的狼,却拦不住院墙内人类的自私贪婪,倚强凌弱。因此,彼得更愿意与动物打交道,无论是善良可爱的鸭子,还是自私懒惰的肥猫,甚至是残暴凶恶的狼。因为它们身上所表现出的都是自然的天性,没有人性的伪装与善变。

动物学家与狼的真实故事(彼得与狼撕开童话外衣)(2)

如今这个社会,比起彼得所在的时代更加多变,人性也更加复杂。曾经轰动全国的“江歌案”、“红黄蓝幼儿园虐童案”以及最近的“高管性侵养女事件”,无一不印证了人性的缺失。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公众道德健康教育就显得越来越重要。道德健康是什么?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的定义:

“道德健康就是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善恶、美丑、荣辱、是非的能力,能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来约束、支配自己的言行,愿为人们的幸福做贡献。”

一个德行败坏的人,即便拥有渊博的学识、强壮的体魄,他对于社会而言也是有很大的危害的。孩子作为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更是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素质,更应该引起重视。然而目前的现状却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们,在电视网络上各种思想潮流的侵袭下,极容易受到暴力、拜金、色情等不良思想的诱惑和侵蚀,小小年纪“三观不正”的现象比比皆是。

所以,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大计,德育为先。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把道德健康教育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每一个负责任的家长都应该警觉起来,积极配合学校进行道德健康教育,教会孩子们认识真善美、追求真善美、创造真善美。

如果每一个孩子,都能像影片中的少年彼得那样,拥有对动物好友的爱心和仗义,对以狼为代表的恶势力敢于抗争的勇气,以及对所有生命的怜悯和尊重等人性中的闪光点,我们的社会才会人心向善,更加美好。

动物学家与狼的真实故事(彼得与狼撕开童话外衣)(3)

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尊严的维护,是人性与狼性之间惺惺相惜的纽带,也是彼得与狼最终达成和解的原因。

追求自由和尊严, 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也是狼性精神的内核。《彼得与狼》中最打动观众的一幕,应该就是在小镇上,彼得与狼隔着笼子的那一眼对望。那一刻,原本威风凛凛、残忍凶恶的狼,如今蜷缩在狭窄的笼子里。它明白等待着它的,是屠夫锋利的刺刀,但它的眼神却没有丝毫怯懦,而是仍旧带着属于一只狼的孤傲与倔强,让人肃然起敬。

而另一边彼得的眼中,也丝毫没有胜利者本该有的得意和炫耀,而是深深的悲悯。我想此时的彼得透过狼的形象,一定想到了曾经那个痛苦和压抑的自己吧:被爷爷锁在高高的院墙之内,丧失了自由;被士兵和同龄孩子欺辱嘲笑,丧失了做人的尊严。那样的彼得,又和眼前这只被剥夺了自由和尊严的狼有何区别呢?

这一眼对望,彼得与狼在对方眼中找到了灵魂深处的共鸣,他们之间不再是简单的对立者。彼得不再只是正义的化身,狼也不再是邪恶的代表,故事也不再只是一个勇敢的少年为了给好友报仇,与凶恶的狼之间斗智斗勇,最终战胜了狼的简单童话。他们因为本性中对于自由的渴望和对尊严的维护,最终达成了和解

彼得放走了狼,既成全了狼的自由,也放下了心中痛失好友的仇恨,在宽恕了别人的同时也救赎了自己。而狼在返回原野之前,回首深深地凝望彼得,既是彼得不杀之恩的感激,也是对向往自由的彼得的一种鼓励。虽然影片就此结束,但生活仍会继续,相信日后的彼得,一定会在这“一抓一放”中,找回属于自己的人格尊严和人性自由。

动物学家与狼的真实故事(彼得与狼撕开童话外衣)(4)

在现实生活中,像彼得爷爷那样打着“爱”的旗号,实际是在实施“控制”之实的人,不在少数。电视剧《奋斗》中饰演华子的演员朱雨辰的妈妈,不但对儿子的日常起居全部包办,还对未来的儿媳妇提出了严苛的标准。也难怪朱雨辰都40多岁了,还像个长不大的男孩,谈了几次恋爱都无疾而终,或许根本没有女人敢嫁给他吧。

恋爱关系上的控制狂也不少。去年闹离婚的韩国明星具惠善,就是控制欲太强,甚至安宰贤在剧组拍戏,都要求对方时时刻刻报备自己的行程,令老公安宰贤疲惫不堪,原本甜蜜的感情逐渐变质,最终以离婚告终。

真正的爱是自由,而不是约束,更不是控制。这世间的爱,殊途同归,无论是哪一种爱,都是以自由为本质的,这是自然的规律。在这一点上,人与动物也是一致的,生来自由,并且能够自由地、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灵魂生存于世的终极意义。建立在控制之上的爱,就是违反了自然的规律,最终只会扭曲变质。只有建立在自由之上的爱,才会长久,才会开出绚丽的花朵。

动物学家与狼的真实故事(彼得与狼撕开童话外衣)(5)

在彼得身上,勇敢果决的狼性与善良悲悯的人性并存,他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世界的美好,也是人类最终的希望。

《彼得与狼》中的彼得,无疑是在童话背景下,集所有美德于一体的结合体。他天性向往自由,渴望探索未知的世界,因此他能明白自由的可贵,在自己努力争取自由的同时也帮助他人获取自由,比如偷取钥匙同伙伴一起享受自由溜冰的时光,给断翅的小鸟绑气球帮助它飞起来,以及最后放走狼帮助它重返山林等。

他虽个性孤僻,无法融入同龄人,却并不怯懦。相反的,他有着连多数成人都没有的果敢、坚韧和沉着。在好友被饿狼吃掉后,他在伤痛过后,可以立马分析形势,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单枪匹马地与饿狼周旋,最终成功地擒获了恶狼,为好友复仇。这一点,与身为他对手的狼又多么相似。

这样一个被束缚自由,被践踏尊严的孩子,却又保存了内心难能可贵的善良与悲悯。在生擒狼之后,他大可以让爷爷一枪打死狼,来为好友报仇,或者把狼交给动物园或者屠夫,来换取自己英勇捉狼的荣誉和赞美。但是他却可以既往不咎,毅然放走了曾经的对手。那一刻的彼得周身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让他瘦小的身躯显得高大无比。

动物学家与狼的真实故事(彼得与狼撕开童话外衣)(6)

在日新月异,竞争力强的现代社会,我们究竟是需要人性还是狼性?这是近年来各界人士都在争论不休的话题,而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网易辞退绝症员工”事件,更是把“狼性文化”与“人性文化”的矛盾与争执推上了风口浪尖。

所谓“狼性文化”,就是看中了狼身上所具有的坚韧不拔、勇敢果决以及团结协作等良好品质,以及在恶劣环境和有限资源条件下求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强调在企业中的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这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但却经不起细细推敲。试想,如果所谓“狼性”文化如此优越,那为何最终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是人而不是狼呢?

狼因长期在恶劣环境下生存,虽具备了很多优秀的品质,但也造就了其残忍嗜血,不择手段的一面。这不是狼的错,但这也正是人比狼要强的地方。人类社会并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险恶丛林,历史已经证明了,“怜悯”往往比“嗜血”有力量,而“暴虐”也从来战胜不了“仁慈”。

当然,如果人性中缺乏狼性,也难以在这个社会立足。所谓“人无刚不立”,在日常工作和社交中,要有自己的立场与原则,让别人清楚自己的底线,才不会被别人轻易僭越。因此,狼性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做人的锋芒。适当的强势,以及关键时候的分寸不让,不仅不会让一个人显得没有人性,反而会赢得他人的尊重与敬畏。

所以说,人性与狼性,本就不分优劣。聪慧的人,会将二者结合,兼具人性的善良与狼性的锋芒。对家人、对朋友,多些宽容理解,多点温馨呵护,同时在工作、社交生活中,保持适当的锋芒与硬度。就像《彼得与狼》中的少年彼得一样,刚柔并济,该战斗时永不退缩,该仁慈时柔软温情,才是最好的处世之道。

写在最后:

《彼得与狼》这部动画短片,利用栩栩如生的定格动画和风格鲜明的交响乐旋律,描述了少年彼得与狼之间,从对立斗争,到惺惺相惜,最终达成和解的童话故事。细致入微地展现出人性的善良悲悯却复杂多变、狼性的残暴嗜血却坚韧果决,以及两者对于自由和尊严的共同追求。现实生活中,如何应对日趋复杂的人性,如何尊重他人的人性自由,以及如何平衡人性与狼性之间的关系?这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