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龙袍出土(为何龙袍是文物中的文物)

当今网络荧屏上,宫廷电视剧大行其道,皇帝的角色尤为亮眼,而观众鉴别皇帝身份的最直接方式便是龙袍。龙袍可谓是独一无二,在现今海外收藏市场仍炙手可热,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态势,正是因为龙袍非常难以复制。难道龙袍制作工艺特别繁杂?如果您想知道事情背后的真相,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清代龙袍出土(为何龙袍是文物中的文物)(1)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我国拥有着两千左右年的封建王朝历史,在等级制度极为森严的社会中,皇帝的权威不可触犯,故此来说,无论在任何方面,这些万众瞩目的统治者都要被给予特殊的待遇。

正所谓“人靠衣,马靠鞍”,人类是世界上唯一懂得穿衣的生物,衣服不仅能够保暖御寒,同时也能起到装饰的作用。在古代封建社会,官府甚至规定了各阶级之间衣料的不同,以此进行等级区别划分。

清代龙袍出土(为何龙袍是文物中的文物)(2)

作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皇帝本人所穿的衣服被称为龙袍,亦被称为“龙衮”,其特点为盘领、右衽、黄色。现代所收藏的龙袍,多为清代帝王所穿,其中共分三个种类,分别是礼服、吉服和便服。礼服包括朝服、朝冠、衮服、补服,多用于出席正式场合,吉服包括吉服冠、龙袍、龙褂、多在喜庆之日穿着,便服也是常服,是皇帝平日里所穿服饰,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一直以来,收藏圈的爱好者们都对龙袍痴迷不已,甚至不惜花高价买入收藏。在2004年一件清代乾隆皇帝御用的“刺绣十二章纹龙袍”,卖出了163.175万港币的高价。2005年,一件“清乾隆明黄地绣五彩十二章龙袍”被抢拍,最后成交价格为66万元人民币。

2017年11月8日,一件“御制蓝绸捻金银绣金龙十二章吉服袍”进行了竞拍,作为乾隆皇帝为数不多的吉服,该件珍品被竞拍者叫了23次,由最初的7.5万英镑拍出了46万英镑的天价,令在场观众错愕不已,连连赞叹这件龙袍的价值连城。

清代龙袍出土(为何龙袍是文物中的文物)(3)

这时一个问题出现了,龙袍为何会如此贵重?天价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龙袍具有三点独特之处。

首先,龙袍具有稀缺性,作为古代皇帝的御用之物,它的产量极少,毕竟普天之下只有一人能有资格拥有龙袍。

其次,龙袍具有独特性,无论古今,龙袍本身具备的意义颇为重大,它不但能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实物资料,更能体现古代纺织工艺的杰出性。

清代龙袍出土(为何龙袍是文物中的文物)(4)

最后,便是龙袍的珍贵性,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龙袍本身为丝绸所制,而丝绸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故此极难保存,致使现今收藏圈内的龙袍多是以清代为主,并且其年代越久远则价值越高。

以上所述,都是从宏观意义上而言的,如果从制作材料方面来讲,龙袍同样也具有极高的价值。以清代龙袍为例,当时宫廷服饰衣料的生产,全部由江南三织造承担,它们分别是江宁织造局、苏州织造局以及杭州织造局。作为宫廷专属“制衣工厂”,江南三织造为皇亲国戚所织造衣物采用的原料,都是全国范围内的上品,而皇帝的龙袍织料更是一等的佳品。从龙袍的面料分析来看,江宁织造局善于织金妆彩以及倭缎,神帛的织造,杭州织造局则善于织造绫、罗、绸、纺等面料,苏州织造局以缂丝、刺绣工艺位居三织造翘楚地位。

清代龙袍出土(为何龙袍是文物中的文物)(5)

更值得一提的是,光是有上好的面料还不够,龙袍的刺绣工艺同样重要。据《清史稿·舆服志》记载:“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襟左右开,棉,袷,纱,裘,各唯其时”。

如此详实记载说明,龙袍的形制、色彩、制作工艺、以及装饰图案等,都有十分严苛的规定,故此一般绣工是难以胜任的,必须要多名手艺高超者通力合作,才能来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

清代龙袍出土(为何龙袍是文物中的文物)(6)

除此之外,还有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点,便是龙袍缂丝的技术。缂丝,又名刻丝,以其犹如刀刻而闻名,是我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缂丝的编织工艺极为复杂,它主要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式织成的平纹织物。缂丝的制作往往最费工夫,共有16道繁杂的工序,可谓是刺绣界的“珠穆朗玛峰”。

一般来说,想要制造出一幅完美的缂丝作品,起码需要数以万计的梭子,并且还要花费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可想而知,如果想要织造一件面积颇大的龙袍,其所耗费的精力究竟有多大?尤为重要的是,织造龙袍必须要有严谨的态度,龙袍表面所有的花纹刺绣都不能出现任何的错误,一旦出现一点瑕疵则必然功亏一篑。正是因为如此,想要复制一件逼真的龙袍是非常不容易的,故此市面上的龙袍也大部分为真品。

清代龙袍出土(为何龙袍是文物中的文物)(7)

综上而言,我们可以了解到,每一件古代流传至今的龙袍,都是凝萃着古代工匠心血结晶的完美作品,也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重要文化财富。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