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诗人出家过(祝寿巷内纪念谁)

作者 叶曙明

南宋淳祐二年(1242),方大琮来到了岭南。

方大琮,字德润,号壶山,福建莆田人,开禧元年(1205)进士第三名。他出任广东经略安抚使,来到了广州时59岁。

方大琮为人守法持正,嶷如秋山,平时沉默寡言,但一站到殿廷之上争论是非黑白时,则词锋如刀,口若悬河,与平日判若两人。在政坛上享有清誉,曾经冒死上疏,呼吁追罪奸相史弥远,因此被贬去管理绍兴府千秋鸿禧观。后来理宗皇帝想念他,又把他召回京,告诫他说:“你说话要体念国家。”方大琮慨然回答:“臣说的话全都是体念国家的。”

哪位诗人出家过(祝寿巷内纪念谁)(1)

张九龄

在方大琮的官宦生活里,出任闽、广两地地方官员的时间,长达三十余年。他担任福建路转运判官时,南方持续出现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两浙饥民掠人为食,福建也是遍地哀鸿。方大琮开常平仓,赈济灾民无数。

方大琮年长李昴英18岁,两人都以謇谔敢言闻名,虽然在朝廷共事的时间只有五个多月,却结为知交,李昴英曾充满感情地形容两人“十年缔交兮,相照肝胆”。方大琮到广州的第二年,李昴英也从增城回到广州了。两人交往频密,常于公余夜静,剪烛西窗,“肺肝不隔,真切相规,商评古今,竟日麈挥”,他们花最多心思的,就是如何立学兴儒,提振士风。

在六年任内,方大琮做了不少于地方文化很有意义的事情。

他为恢复古代尊贤敬老的风俗,在广州举办乡饮酒礼,这是一种记载于儒家典籍《仪礼》中的古礼,方大琮聘李昴英为“遵”(即在乡人中仕至大夫,行为端正,值得大家效法的人),出席助兴。主人雍雍,宾介济济,一丝不苟,遵循古制行礼。整个仪式完成,耗时八个小时,方大琮虽然年事已高,但终礼而毫无倦容。广州这个软红十丈的商业大邑,从此一年一度,唱响《鹿鸣》《四牡》和《皇皇者华》的古雅歌乐。

方大琮还兴建了二献祠,以祀岭南大儒张九龄和崔与之;又建四先生祠,以祀贤士古成之、温若春、郭阊并生祀李昴英,让郡人永远记住这些对岭南文化有过贡献的贤哲;他为番禺县学兴建了“浴沂亭”,让士子有憇息之所;他捐钱给南海县修葺县学;他捐钱给天庆观修葺众妙堂。昔日苏东坡曾在天庆观挖了一口井,方大琮从定林寺移来古铁栏,郑重其事地把苏井围起来加以保护,希望井水能永葆冽清,还为之题写铭赞:“众妙堂,东有泉。经品尝,眉山仙。名去堂,井不迁。宋淳祐,越五年。方大琮,来莆田。去者还,人耶天。得古栏,和铭镌。泽物远,与坡传。”这些事看起来不大,但对保护地方文物,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情感七始,化动八风,便是从这些小事开始。

更为可贵的是,方大琮在61岁那年,做了一件真正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大事,就是在广州创办了番山书院和濂溪书院。

广州濂溪书院旧址

哪位诗人出家过(祝寿巷内纪念谁)(2)

番山与禺山呈丁字型,自北向南而下,包括今文德路、北京路一带,都属番山范围。1990年代初兴建文德路文化大楼,挖地基时发现,大楼东侧地下为河流冲积层,西侧为红土层,可见这里便是番山东麓,文溪依山而过;番山西麓则在今西湖路口一带,与南汉西湖相邻。明朝学者黄佐文章写道:“(番山)峰峦圆秀,上多木棉,其下为泮宫。”虽然历尽风霜,但番山漫山的木棉花,依然一年一度地喷血盛放,如火如荼,明朝的“羊城八景”,其中一景,便是“番山云气”。

淳祐四年(1244),方大琮利用州学的部分建筑,改建为番山书院。虽然有关番山书院的史载极简,但依然可见端倪。方大琮把州学御书阁的图书迁至书院,中塑传道圣贤燕居之像,旁建文、行、忠、信四斋。书院既可讲学,又有藏书,并可祭孔,功能备焉。他又采北宋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爱莲说》之意,在书院侧建一水池,植满莲花,士子游咏其间,大有“浴沂咏归”的遗意。“浴沂”本意是在沂水洗澡,典出《论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后来有人按字面理解,以为这个莲池是“广州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游泳池”,显然是误解了。在这里,“浴沂”应为陶冶情操的意思。

方大琮选择番山办书院,自然是看中了它的地理位置与人文位置,前有州学,后有禺山书院,与李英昴家也仅隔一街。如今虽已无法考证,李昴英有没有到番山书院讲学,但他常常与方大琮就书院事交流意见,则是无疑的。在史籍中,便记载了方大琮请李昴英推荐濂溪书院首席教座的故事。

哪位诗人出家过(祝寿巷内纪念谁)(3)

周敦颐

广东有多所濂溪书院,星布于广州、曲江、四会、阳江各地,是为纪念周敦颐(号濂溪)而设。周敦颐是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学案》对他推崇备至:“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周敦颐)崛起,二程(程颢、程颐)嗣之,又复横渠(张载)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周敦颐曾两度在广东任职,第一次是广东南路转运判官,第二次是提点广南东路刑狱。他住在药洲,其办公的衙门在清风桥北(今起义路附近)。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留下“官清赢得梦魂安”的遗训,文天祥称颂他是“百代绝学之倡,千古忠义之首”。周敦颐去世后,人们立祠奉祀,在春风桥北筑景濂堂,又在越秀山修建周元公祠,春秋致祭,四方来崇。

淳祐四年(1244),方大琮把景濂堂建成濂溪书院,并请李昴英推荐本地的耆儒硕德,出任首席教座。李昴英推荐了一位布衣书生,内联在荐书中写道:“是邦老成人,无如田知白者。闻其壮即厌科举,专志理学,使领袖书生为宜。”

短短二十几个字,透露出许多有趣的信息:一是从“闻”字可知李昴英与田知白并不相熟,更不是什么故旧朋党,从侧面证实了李昴英用人,唯德才是举,并无远近亲疏之别,理宗皇帝说他“南人无党”,并非谬赞;二是“厌科举”成为举荐的理由之一,可见当时有识之士对科举的弊端,已洞察症结;三是主张理学应成为书院的主要课程。

哪位诗人出家过(祝寿巷内纪念谁)(4)

周敦颐写过《太极图说》

濂溪书院位于西湖畔。这是南汉时开凿的一个人工湖,达十万平方米,据清初人张明先《学署考古记》考证其范围:“其南九曜坊,北为观莲街,东为兴隆街,西为朝观街。”西湖原是皇家禁苑,南汉亡国后,成为郡人游玩的胜地。湖中种满莲花,也是取周敦颐《爱莲说》的意境,湖畔筑“爱莲亭”。夏日花吐,千朵万朵,朵朵如烟雾。士子们在湖中荡舟,吟诗赋词,在亭中饮酒看花,其乐无穷。

哪位诗人出家过(祝寿巷内纪念谁)(5)

图片说明

今天西湖已成繁华闹市,霓虹灯下,我们还能想象周敦颐、李昴英、方大琮这些古儒,衣袂飘然,袖带一缕仙风,从这里走过的情景吗?

淳祐六年(1246),李昴英获朝廷重新起用,但他希望朝廷不仅重用他,也重用方大琮,他向皇帝推荐:“如方大琮在南海,颇与士民相安,百废俱举,而清苦自将,故能积羡钱近四十万缗,治绩为诸镇之冠。”可惜,朝廷不仅没有重用方大琮,而且因李昴英弹劾奸臣,在当年再次罢黜了他。李昴英离京返乡时,国子监的诸生都来送行,并以“庾岭梅花清似玉,一番香要一番寒”的诗句赠别。

哪位诗人出家过(祝寿巷内纪念谁)(6)

哪位诗人出家过(祝寿巷内纪念谁)(7)

哪位诗人出家过(祝寿巷内纪念谁)(8)

星布于各地的濂溪书院

李昴英回到广州后,与方大琮的交往更加密切。然而,这时方大琮对于自己人生的终点,仿佛已有预感。这一年,他主持重修了《南海志》,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一年时间做了别人几年的工夫;这一年,他把自己五年多任内的公事批文,一一整理,汇编成册,为后任者提供了大量广府教育、兵防、财政、习俗方面的参考资料。他似乎在与时间赛跑,不惜燃尽自己生命的最后膏血。

方大琮在广东短短六年,光阴苦短。虽然《宋史》没有为他立传,但饮水思源,岂能忘怀?方大琮有一首诗《寄题董宰读书轩》,其中两句咏道:

坐衙弹琴和且平,

退衙读书锵有声。

琴声书声两相和,

和气散作花满城。

淳祐七年(1247),这一年冬天,大地寒彻。当百花凋谢、红梅怒放之际,方大琮在广州溘然病逝,琴声书声俱寂,他再也看不到来年春天,“和气散作花满城”的美景了。李昴英伤心欲绝,泣祭老友:“厥今人望,若晨星稀,公老远播,天复夺之,岂复广人之悲,海内善类,盖莫不欷歔也。”为了纪念方大琮,郡人在他捐资修葺过的天庆观(今海珠北路祝寿巷内)对面,建了一座方公祠。

不久,朝廷打算起用李昴英为端明殿大学士,佥枢密院事,但他却躲到白云山上,决不复出。在方大琮辞世十年后,李昴英亦驾鹤而去。

(图片来自网络)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广州,曾经沧海难为水(叶曙明)

广州的“庚寅之劫”(叶曙明)

洛溪大桥:从收费到免费(叶曙明)

走马观花看增城祠堂(叶曙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