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不死的历史(李牧之死的真相探究)

李牧,作为战国末年的“抗秦英雄”,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一代军神,为后人所熟知。除了他的彪炳战绩为人津津乐道以外,更令人扼腕叹息的,便是他作为一代良将,却因君主中了敌国反间计,而死于自己人之手,赵国也随之倾覆。同时成就了这样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英雄。

李牧不死的历史(李牧之死的真相探究)(1)

但是,重读这段历史,表面看似完美而又俗套的残害忠良故事背后,细想一下,却有很多地方经不起推敲之处,在史料的蛛丝马迹中留下了诸多疑点。更为关键的是,在重述这段历史时,大家都往往遗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而如果我们从这个人物的角度,重新切入当年的那段历史,似乎在之前这个众所周知的表面故事之下,还隐藏了另一个真相,而所有的疑点,比如为何赵王迁会突然变得那样傻,也将全部迎刃而解。

这个人物,会是谁呢?

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在李牧之死“谋害案”的推手之中,既有施展反间计的秦国君臣,也有赵国的昏君奸臣,但是给予最为致命“一击”的,却是来自于这名“罪魁祸首”。他就是——公子嘉

看到这三个字,很多朋友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公子嘉是谁?干什么的?李牧之死跟他有什么关系,怎么几乎没听说过?难道是他进的谗言?

而其实,这个公子嘉,既非昏君、也非奸佞,甚至从很多角度来看是个正义凛然的好人,更绝对不会说李牧的一句坏话,那么为何他反而成为了李牧之死的“主凶”呢?

下面,就让我们重新梳理一遍当时的那段历史,还原案发现场,将受害人与我们的嫌疑人的过往重新挖掘,从种种疑点出发,探寻另一种更加合理的真相。

一、李牧——受害者的生平过往。

李牧一生的战绩可谓辉煌,甚至可以堪称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毕竟,其他三位虽然也不乏战功赫赫,但所面对的对手,大多都是己方军事实力本就更加强悍或势均力敌,至少己方不处于劣势。但唯有李牧,不仅在北方边境击败了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更以惨遭长平之战、元气大伤的赵军,连续数次击败强大的秦国的入侵,考虑到敌我实力相差悬殊的劣势之下李牧仍能连续取胜,不可谓令人佩服的一代良将。

李牧不死的历史(李牧之死的真相探究)(2)

而李牧的人生履历,大致用三句话就可以概括。

前中期:驻扎赵国北部边境代地多年,在雁门、代地一带,曾大破匈奴。

中后期:因为秦国步步紧逼,所以被几任赵王调到秦赵战场,抵抗秦军,连续击退秦国入侵。

末期:在又一次抵御秦国入侵之时,秦国施展反间计,由奸臣郭开向赵王进谗言,导致李牧被杀。自毁长城的赵王也没能多蹦跶两天,赵国随之灭亡。

李牧不死的历史(李牧之死的真相探究)(3)

而从上面的经历看来,李牧之死的最重要决定者,也是表面看起来的“罪魁祸首”,势必就是我们的第一嫌疑人——赵王莫属了。

也有人将李牧之死从其自身找原因,比如李牧政治智商不高,之前对匈奴之战前就和领导赵王撂挑子,还不给领导台阶下,立下大功更是没有很圆滑地把功劳归于领导,所以纵然中前期屡立大功,直到后期才得以封侯赏爵。但纵使如此,李牧的卓越军事才能,以及对于关系到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意义,几乎当时是个人都能看得出来。

那么,问题就来了,最后听信谗言的这位赵王(赵王迁),他到底是何动机要杀李牧、自毁长城呢?真的只是因为是一个所谓的“昏君”吗?


二、赵王迁——被患有“急性短暂性智障”的第一嫌疑人

赵王迁作为赵国的亡国之君,李牧之死,他自然难辞其咎。但是,回顾赵王迁的生平经历,我们却能发现诸多疑点。因为在李牧之死前,赵王迁多年来的所有表现,或许称不上英明神武,但至少让人几乎找不到多少短板。因此,对照其之前各种可圈可点的表现,赵王迁的这次“自毁长城”的决策,更像是患有了一种“急性短暂性智障”的病症,显得非常突兀与不自然。

为何这样说?这还要从赵王迁的身世说起。

李牧不死的历史(李牧之死的真相探究)(4)

赵王迁的父亲是趙悼襄王。趙悼襄王原本有一位王后,王后也有一个儿子。原本没什么意外的话,肯定是这个根红苗正的大儿子继承王位。但是,历史的发展有时就是这样的狗血,趙悼襄王又喜欢上了一个美艳女子(后来的趙悼倡后),尽管其出身不好(娼;也就是邯郸的一名性工作者),但趙悼襄王还是被其美色诱惑,娶回了家里当了小老婆。而这个小老婆生下的儿子,就是后来的赵王迁。当然,有些事情不用多说,大家应该自己也能想到了,像很多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社会都时常能碰到的狗血剧情一样,大老婆和大老婆的儿子被废,小老婆和小老婆的儿子上位了,也就是趙悼倡后与赵王迁。

而笔者在查阅史料时,更发现了这样一段与李牧息息相关的记载,原文如下:

“倡后者,邯鄲之倡,趙悼襄王之后也。前日而亂一宗之族。既寡,悼襄王以其美而取之。李牧諫曰:「不可。女之不正,國家所以覆而不安也。此女亂一宗,大王不畏乎?」王曰:「亂與不亂,在寡人為政。」遂娶之。初,悼襄王后生子嘉為太子。倡后既入為姬,生子遷。倡后既嬖幸於王,陰譖后及太子於王,使人犯太子而陷之於罪,王遂廢嘉而立遷,黜后而立倡姬為后。及悼襄王薨,遷立,是為幽閔王。”(《列女传·卷七》)

也就是说,赵悼襄王娶这个小老婆时李牧就曾出言反对,而且还对这位未来的王后、王太后进行了言语上的人身攻击。(虽然某种程度上说得也是事实)

那么,当赵王迁即位后,面对李牧这个曾出言侮辱自己老娘的武将,一般人能忍?

按理说,即位后给你个痛快的死法、不让你家人连坐,就已经是很给面子了。但是赵王迁是怎么做的?虽然一开始也像前两代赵王,也就是他的父亲与爷爷一样,未重用李牧,但史书中也没有任何其打击报复李牧的记载,而且在赵王迁即位的第三年,秦军压境时,赵王迁以李牧为大将军,统帅军队,取得了经典的肥之战的胜利,并且战后立即毫不吝啬地封李牧为赵国的武安君。次年更是再次以李牧为主将,在与秦军交锋中取得了番吾之战的重大胜利。直到赵王迁即位的第七年,秦军再次入侵之时,赵王迁依然是以李牧为主将。

李牧不死的历史(李牧之死的真相探究)(5)

除了任用李牧外,史书中对赵王迁为数不多的记载中,还记录了他即位后在抵御秦国的军事要地下令修筑柏人城(《史记·赵世家》),而且在赵王迁即位后的第五、第六年,赵国接连遭遇自然灾害,形势更加严峻。

试想,在秦国统一趋势不可阻挡,且赵国外有强敌、内有天灾的恶劣条件下,作为国家元首的赵王迁,其修筑防御工事、任用李牧、并且封其为武安君,一改其爷爷爸爸对李牧一向有功却不重赏的做法,年纪轻轻的赵王迁,让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劣迹。

截至秦国施展反间计前的这个时间节点上来看,可以说,赵王迁即便不算是一代明君,但至少也没有留下什么可诟病之处。甚至是对于李牧这个曾侮辱过自己老娘的武将,也没有任何明显的打击报复行为,其心胸也非一般人可比。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赵王迁即位第二年,抵御秦军时,首先启用的是赵将扈辄,结果大败,扈辄也死于秦军之手,赵王迁这才重用李牧。可见他起初对李牧也没啥好感,能不用就不用。但毕竟也要考虑到,对于一个曾骂过你娘的人,甚至间接等于不赞成你即位的武将,换谁会先天对其有好感、作为放心重用的第一选择呢?

另外,也可能有人说赵王迁即位时年龄不大,这些取得的成绩也可能不是他自己的意思,而是听取了亲信的意见。倒是也不排除这种可能,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赵王迁最为信任的自然是自己的母亲,以及作为相国的宠臣郭开(也就是最后进谗言害死李牧的那个人)。从一系列的动机与立场而言,赵王迁之母(趙悼倡后),与作为奸臣的相国郭开,肯定对李牧都没有什么好感,但至少从赵王迁或者其信赖的小团体的一系列举措来看,他(或者他们)还是始终智商在线,知道国家大事轻重缓急的,很清楚李牧的重要性,所以才敢屡次放权让他抵御秦军。

那么问题就来了:之前七年一直智商在线的赵王迁,以及其小团体(趙悼倡后 郭开),怎么突然就得了“急性短暂性智障”,在强敌压境的情况下,不惜自毁长城了呢?以之前他们的表现看,难道不明白李牧对于赵国生死存亡的重要性?至于很多人所说的所谓勾结秦军的罪名,更是用脚后跟想也知道根本不可能。秦赵当时是世仇。说的夸张一点儿,就算李牧真的打算投降秦军,估计秦国人也未必信,就是信了,想想李牧耽误了自己多久的东进步伐,自己又有多少同袍同乡、甚至叔伯兄弟都死在了李牧之手,恐怕对李牧恨之入骨的秦国君臣与百姓,也未必能够接受李牧的投降,恨不得将其千刀万剐。就算真要投降,对方也接受,早就干了。还等到赵王来杀?这么简单的道理,赵王迁以及他的亲信们都想不明白?如果是天生愚蠢也就算了,但是看过之前赵王迁头七年的表现后,很显然他并不是傻子,甚至深明大义、知道轻重缓急,而这次却极为突兀地患上了“急性短暂性智障”,就显得实在不太合情理了。

因此,在我们给赵王迁这个第一嫌疑人定罪前,是不是应该考虑下他自毁长城的动机中,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或者说,是否有更合理的解释?

下面,就让我们重新翻越史料的字里行间,看看史料是否还给我们留下了其他的蛛丝马迹?


三,疑点盘查

对于李牧之死的这一段,史记中多次有记载。原文如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後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秦王还,从太原、上郡归。始皇帝母太后崩。赵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代王,东与燕合兵,军上谷。大饥。

《史记·赵世家》

(赵王迁)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李牧诛,司马尚免,赵怱及齐将颜聚代之。赵怱军破,颜聚亡去。以王迁降。八年十月,邯郸为秦。


看罢史记中的交叉记载,我们基本可以勾勒出当时的基本过程:

秦国使用反间计——赵王迁临阵换将、撤下李牧——李牧拒不受命导致被杀——赵军大败、新主将被杀——邯郸陷落、赵王被俘、赵国灭亡。

李牧不死的历史(李牧之死的真相探究)(6)

乍看之下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结合当时的形势与地理,有一个疑问便浮现出来了。就是在这一句:

赵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代王。

终于,我们最重要的关键人物——公子嘉,也就是赵嘉,出场了。

首先,赵嘉到底是谁呢?他在自立代王、继续抗秦前都干了什么呢?

赵嘉,也叫公子嘉,乃是赵王迁的长兄,也就是之前趙悼襄王废掉的原任老婆的儿子。换句话说,是赵国的“前任原太子”或者“废太子”。

这个异常敏感的身份,是不是很特殊?因为对于赵王迁来说,不仅是一个很尴尬的存在,也是对其王位潜在威胁最大的一个人。在大多不认可赵王迁之母的出身的臣民眼中,大家心里更拥戴的自然首先是这个公子嘉。从之后公子嘉在代地继续抗秦的事迹看,他的性格与为人也必定颇得民心。

那么,这个对于赵王迁来说的“定时炸弹”,之前都在做些什么?正史中没有这位公子嘉在第一继承人身份被废后、一直到在代地自立为王之间的任何正式记载。而明代小说《东周列国志》的第一百零五回中,虽非正史,但也有这样一段看起来比较合理的记载:

“及悼襄王已薨,郭开奉太子迁即位,以三百户封公子赵嘉,留于国中,郭开为相国用事。”

也就是说,赵王迁即位时,封给了公子嘉三百户,但却把他留在了国都邯郸。

这应该是比较合理的一种推测。因为后来公子嘉能活着跑到代地,说明赵王迁即位时他没被杀。如果杀了,恐怕也考虑到社会舆论压力太大,或者二人兄弟情深等因素。而让他继续活着,毕竟又是一种潜在的威胁。所以干脆变相软禁在了国都邯郸,在赵王迁的眼皮底下也好控制。

那么问题就来了,公子嘉是怎样做到能“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代王”的呢?

有人可能会问,这有什么可疑或者不合理的吗?

是的,很可疑,而且非常不合理。

考虑到当时的形势,1,无论赵王迁最终是投降还是战败被俘的,对于公子嘉这个威胁都不可能任其自由行动、更何况逃到别处立起炉灶。2,秦军也不可能轻易放过一个有影响、有号召力的重要潜在敌人。3,当赵王迁被秦军抓住时,自井陉突破的秦军主力(王翦)在击败没有李牧的赵军后,已经攻占了东阳地区(现在的邢台一带),史记原文“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而看一看地图便可得知,赵国都城邯郸在赵国的南端,代地却在北端,连接南北的东阳地区几乎是邯郸通往代地的必经之路,在李牧未死、还把秦军堵在井陉的时候,邯郸和代地还是连通的,但是井陉被突破后,赵国的南北交通就等于被拦腰斩断了。

李牧不死的历史(李牧之死的真相探究)(7)

也就是说,在李牧身死、赵军大败之后,连赵王和那个副将颜聚都无法突围(当然也可能是主动投降),公子嘉怎么就成功突围了呢?而且,还带着几百口人。。。浩浩荡荡。。。

考虑到忠于赵王迁的赵军将领与王翦的秦军都不可能轻易放任他往代地跑,难道当他们是瞎子吗?

所以,对于公子嘉能够带着一大票人跑到代地的这一事实,最为合理的解释是:也许,早在邯郸陷落、东阳失守之前,也就是赵国南北交通还连在一起的时候,公子嘉就已离开了邯郸,向着北面的代地而去了。

讲到这里,如果你还没有联想到什么的话,那就再多想一步。这个时间点刚好是赵王迁智商突然下线、不惜自毁长城、李牧被杀的前后。

公子嘉的提前出走、与李牧的被杀会不会有什么关系?

尤其是考虑一下从之前李牧对于赵王迁之母出身的态度上,试着推想一下,史书中并未提及的李牧和公子嘉的关系,会是怎样的呢?是势如水火、还是。。。?

对,没错,李牧既然反对赵王迁之母上位,换句话说,基本可以推测,在当初的王位继承人明争暗斗中,他就是出身更好的公子嘉的支持者。

答案呼之欲出,一个更加合理、可以解释所有疑点的完整拼图,现在已经只剩下最后一块了。

试想,公子嘉只要在赵王迁手里,赵王迁是没必要怀疑李牧造反的。因为大多数赵军士卒不一定会跟着干。但如果是公子嘉脱离了赵王迁的控制,又和李牧会合之后,李牧选择拥立公子嘉这个出身显然比赵王迁更好的“前太子”呢?

对于赵王迁而言,相信李牧勾结秦军造反纯属扯淡,必须傻到一定水平才有可能相信。但是公子嘉 李牧的这一组合,无论是军事实力、人望、民心、还是继承合法性等多个方面,都是对其王位更具威胁的隐患。

现在,就让我们试着放入案情还原的最后一块拼图,试着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还原案情,看是否能以一个更加合理的解释,对所有疑点作出更好的解释。。。


四、案情假设还原

如果我们假设,在李牧正率赵军抵抗王翦秦军的时刻,原本一直老老实实待在邯郸的公子嘉突然失踪了,甚至是连带他的一干亲属家眷一起离开了国都邯郸。那么事情会怎样发展?

赵王迁不会怀疑李牧勾结秦军,但是却可以根据李牧之前的言行而推断,在公子嘉和自己之间,其内心必定更加倾向于公子嘉。估计大多数赵国军民也是。

于是,派出使者到前线,要求李牧交出兵权。只要李牧交出兵权,就算公子嘉和他会合了。他也无权调兵,很难做出对赵王迁不利的事情来。

可是,李牧竟然不交兵权。公子嘉的下落也依然不明,但很可能是去找李牧了。于是,这种情况下,赵王迁作出壮士断臂、舍车保帅的决定,以忠于自己的将领替换掉李牧,是不是更合理一些?

其次,这也更合理地解释了为何在之后的不利局势下,公子嘉等一大票人如何在秦军控制的东阳地区,不可思议地抵达了后来已被切断与邯郸交通的代地。

其三。代地,乃是李牧驻扎多年的北方边境。

史书虽未有明确记载,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公子嘉的行为、立场、后来的抗秦基地等各个方面,却总少不了与李牧的联系。

这样一来,李牧被杀前前后后的几个疑点,为何公子嘉等一干人能够抵达代地?为何一向明智的赵王迁突然变成了自毁长城的弱智?如果假设公子嘉在这个时候失踪、离开了邯郸,脱离了赵王迁的控制,是否就有了一个更加合理的解释。

所以,秦国的反间计也许不过只是一个引子或者借口,赵王迁也并非只是突然智商掉线的弱智,只是公子嘉这个关键人物,促成了李牧之死的最直接原因。。。

而在那个即将国破家亡的时代,赵王迁自然也不好明说杀李牧是因为怕他和自己的哥哥公子嘉夺自己的位置,混乱之中,也无人搞得清具体的真相。公子嘉更不好说是自己逃离了弟弟赵王迁的软禁,导致了赵王迁的猜疑,并间接害死了李牧。

而大多数群众,恐怕也更喜欢之前那个更加通俗易懂的昏君奸臣、残害忠良的故事。一边感慨典型的悲剧英雄、一边痛骂昏君傻X,看得过瘾、骂得痛快,没有多少人会去细想一些蛛丝马迹上的疑点。

当然,笔者以上的分析是否就是历史的真相呢?

个人还是希望,通过以上自己读史时发现的一些疑点,给大家提供一种新思路,独立思考,相互交流讨论。至于哪种解释更加合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也不能肯定自己的推测就是唯一可能的历史真相。但可以肯定的是,通过列举证据、疑点,不断地分析与讨论,至少可以让我们离真正的真相更近一步。


最后,笔者有感而发,顺手写了一段以以上思路为背景的小文片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就当是某个位面下的历史重游了。

——————————————————————————————始皇十八年,赵王迁七年,赵国国都邯郸,王宫内,夜。


“啪嗒啪嗒。。。”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赵王宫内躲藏在暗处的窃窃私语,径直向着赵王此刻所在的后殿走来。

此时夜色已深,到底是何人,竟敢夜闯宫禁?

宫中的侍卫、下人皆有所警觉,但在看清来人身份后,便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恭恭敬敬地侍立在旁,主动让出通道。

来人,正是身为赵国相国的郭开。郭相国深受赵王信赖,自从大王即位起,为相已有七年,此刻深夜入宫虽有些突然,但众侍卫自然无人敢拦。只是,不由得有些好奇,郭相国如此急着进宫见大王,莫非是出了什么天大的急事?

是前线的紧急军情,还是。。。关于那个已闹得满城风雨的传言?

片刻功夫,郭开已然到了赵王的寝殿外,急匆匆地脱去鞋履,便准备入殿,却又忽然想起佩剑还别在腰上,于是又有些慌乱地忙解下了佩剑,交给殿门外的侍卫,也顾不得入殿面君应当小心谨慎、趋步而行的为臣之礼,身着宽袍大袖便一路忙不迭地迈步向着殿内走去。。。

“啪嗒啪嗒。。。”

随着急促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正斜倚在床榻上面露不安、陷入沉思的赵王迁也听到了声响,不由得皱了皱眉头,直起了身子,有些愠怒地低声道:

“何人入殿,深夜惊扰寡人?”

“臣郭开,因有要事禀报,还请恕微臣失礼!”

郭开一见到赵王迁,立刻行跪拜之礼,同时拱手言道。虽然面前这位年轻的赵王对自己信任有加,但郭开无时不刻不敢疏忽了该有的礼数。

“原来是郭相国。免礼。”赵王迁见是自己的相国,怒气便已消了一半,又看着郭开一头的大汗,随即追问道:“相国究竟有何事?竟会如此匆忙。”

“怎么?大王难道还不知道吗?”郭开直起上身,有些惊讶地反问道。

“相国所说的,该不会是城内如今的那个谣言吧?”

“额,这个。。。和这个传言,也有所关系。。。”

见果然又是来禀告此事的,已被这个传言烦了一天的赵王迁冷哼一声道:

“哼,郭相国不会也认为,武安君李牧他会勾结秦军谋反吧?真是荒唐!秦人不过是因为屡次败于李牧将军之手,这才故技重施,用起了反间计,想让寡人也效仿昔日长平之战时先王曾临阵换下信平君廉颇之旧事。李牧将军前番连挫秦军,与秦人势不两立,屡挫强敌,何况寡人待之不薄、信任有加、此番也委以重任,对抗秦军。就算李牧将军真的要勾结秦军谋反,此刻其就身在井陉前线,随时可以行动,又岂会任由谣言已传到邯郸了还迟迟未动手?有些不明事实之徒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也就罢了,郭相国一向是寡人的股肱之臣,不会也相信秦人细作散布的此等粗陋谣言吧?”

“大王英明!可微臣担心的,却不是李牧会勾结秦人,而是。。。”说到这里,郭开谨慎地左右看了一下,见确实并无旁人,这才又靠近了些,几乎是快贴到了赵王迁的耳朵旁,用只有彼此可以听清的声音道:

“大王,微臣刚刚得知,公子嘉,他失踪了。。。”

闻听此言,赵王迁的眼睛登时瞪大,随即猛地站起了身子,同时目光直愣愣地盯着一脸愁容的郭开,惊诧之余,似乎一时还无法接受这个消息。

“相国是说。。。”

“千真万确!不仅是公子嘉自己,甚至其府邸内的不少宗族家眷,竟然也找不到了。。。”

“怎么会这样?!”赵王迁的眉头越皱越深,忍不住原地踱起了步,自言自语道:“秦国大军压境,危难关头,他难不成带着家眷自己逃走了?还是,投降秦军去了。。。?!不会、不会的。。。”一时间,赵王迁又迅速摇起了头,否定了自己的想法:“以寡人对他的了解,他绝对不是胆小如鼠之人,或者屈膝投降之辈。”

“大王,以公子嘉的性情与风格,加上秦赵世仇,微臣也不觉得公子嘉会去投降秦人。但是他的确已不在邯郸城中了,这却也是事实。”

“那。。。他为何要逃出邯郸?又会去哪呢。。。?”

“微臣现在有些担心,他会不会向北面去了。。。”

“北面。。。?你是说。。。?!”

一瞬间,赵王迁似乎从郭开的提醒中意识到了什么,张大了嘴巴。

“大王英明!微臣最担心的就是,如果公子嘉的目的地是向井陉的我赵国大军所在地,去找李牧了的话。。。”

“。。。”赵王迁缓缓地咽了口唾沫,手臂竟不禁也微微颤动起来。

“大王,要说李牧会勾结秦人,实属无稽之谈!微臣断不会信。可是,至于他会不会勾结公子嘉。。。”

听到这里,赵王迁身子似乎有些无力,竟不由得又跌坐回了床榻边沿,有些失神地喃喃自语道:

“相国是说。。。难道,李牧他真的会勾结公子嘉,作出对寡人不利之事来?”

“大王,微臣也不愿意相信。但为大王考虑,李牧此刻手握重兵,而公子嘉又下落不明,一旦他们二人有所勾结,还是不可不防啊。。。”

“那。。。相国你说该怎么办?”

“大王,微臣的意思是,大王立刻派人携带调兵的虎符,解除李牧的兵权,换上忠于寡人的将军,只要兵权在手,便可保无虞!”

“嗯。。。这倒是个办法。可,这不等于是让寡人又重蹈当初长平临阵换将的覆辙吗?”

“大王啊!待解除了李牧的兵权,咱们再慢慢调查也无妨。李牧将军若是清白的,或者又寻回了公子嘉,再对其委以重任便是。关键在于,只要兵权不在李牧手上,或者公子嘉在我们的掌控之下,就算他们有谋反之心,也必然翻不起风浪来。”

“。。。”沉默了一阵后,赵王迁取出了怀中的一半虎符,准备交予郭开。只要持有此虎符,便可至前线接管主将兵权。

可当郭开正准备双手接取虎符时,赵王迁的手却犹豫着忽然缩了回去:

“相国,如今武安君正率军在井陉与秦将王翦对峙,大敌当前,若他接到虎符后不肯交出兵权,又当如何呢?”

“那。。。”郭开两手落了个空,却也只得顺着说道:“便是其谋反之心证据确凿!只能效仿昔日晋鄙之事了。。。”

“相国的意思是,杀了武安君?那。。。不等于是让寡人自断臂膀吗?!不行不行,倘若武安君一死,又有谁人可再替寡人抵挡秦军虎狼之师?!”

“微臣举荐赵葱将军,可担此重任。此人不仅曾跟随李牧屡败秦军,且既是大王宗亲,又绝对忠于大王,乃是不二人选。大王若担心长平赵括之败,大可令其严阵以待,不可轻敌出击便是。”

思虑了片刻,赵王迁握着虎符的手又慢慢伸了出来,可这次还不待郭开抬臂去接,赵王迁的虎符便又缩了回去:

“不,此时事关重大,容寡人再想想。。。寡人始终还是不相信武安君他会谋反,就算他真的和公子嘉勾结,对寡人的王位有所图谋,全军将士也必不会跟随他行此谋逆之事。况且秦军大敌当前。。。”

“大王,李牧若有心,不必公然举事,陷大王于死地也易如反掌。”这时,郭开突然低声提醒道。

“此话怎讲?”

“大王,请试想。若李牧欲保公子嘉为王,只需在接到公子嘉后,大可以粮草不足、调整防御等诸般借口,让开井陉要道,率其麾下的大军撤向北面的代地,放秦军主力进来。这样一来,一旦秦军主力通过井陉,攻取东阳,国都邯郸与北面的代地便被一分为二。接下来,李牧只需保着公子嘉在他驻扎多年、亲信旧部遍布的代地按兵不动,消极怠战,而大王所在的国都邯郸,却彻底成为了一座四面楚歌的孤城。如此,待借秦军之手攻陷邯郸后,李牧便可名正言顺地在他经营多年的代地另起炉灶,辅佐公子嘉登上王位。。。”

“不。。。不会的。。。”赵王迁依旧攥紧了虎符,努力摇着头,“寡人对武安君一向委以重任,信任有加。武安君的封号,也是寡人封给他的,对他可谓恩重如山。两位先王都没有封赏他的,寡人却不计前嫌,不仅给了他大军统帅的重任,更是寡人给了他武安君的封号。他怎么可能会背叛寡人。。。?”

“大王,您不计前嫌,可武安君他却未必忘了。。。”说到这里,郭开顿了顿,似乎是在斟酌着话语,因为接下来的话,既是面前这位年轻赵王心中永远的阴影与伤疤,也将是对于李牧的致命一击!“武安君他却未必忘了。。。王太后的身份啊。。。您难道忘了,老臣与王太后曾与您说过的,李牧曾对先王的那番进言吗。。。”

寂静。。。死一般的寂静。。。

郭开的话音落后,时间似乎突然凝滞了一般,殿内一时鸦雀无声,唯有赵王迁攥紧虎符的手掌,发出细微的摩擦声,只见那手背上青筋暴露,仿佛要将虎符捏得粉碎。。。

是的,多年以前,远在赵王迁降生以前,先王打算纳一位美人入宫,只是这美人乃是娼妓出身,所以李牧等人便曾反对,直言这等娼妓身份的女子,只会引来祸患。而无独有偶,这位曾遭李牧等人强烈反对的美人,正是赵王迁之母,如今赵国的王太后。。。

不知过去了多久,赵王迁的手臂终于缓缓抬起,再度犹豫了一下后,将虎符无力地放到了郭开恭恭敬敬举起的两只手掌之中。。。

“微臣领命。”说罢,郭开起身行礼,小步躬身退了两步后,转身匆忙而去。只留下面无血色呆坐在床沿上的赵王迁,失魂落魄地紧紧抿着嘴唇,沉吟半晌后,最终一声长叹。

起身走到寝殿的窗边,年轻的赵王迁默默地俯视着夜幕下偌大的邯郸城,这座赵国近二百年的国都,自赵烈侯起,近十代赵国君主的心血,夜幕之下,依然壮丽。而赵王迁,却只是惨然一笑。身处这赵国最为至高无上的位置,却也带来了旁人无法理解的孤独与冷寂。寒风刺骨中,赵王迁似有千言万语,质问公子嘉、质问李牧、也质问这个不公的上天——

公子嘉,我的兄长。寡人的这个王位,本应该是你的。可却因为先王的偏爱,让这王位落到了寡人的头上。这些年来,你也一定心中充满了不甘,已经隐忍许久了吧。当年即位之时,是寡人念及兄弟之情,不忍加害,只将你留在邯郸,没有斩草除根,可你最终却还是离寡人而去了,在这赵国存亡的最关键时刻。。。可是,这赵国,却只容得下一个王者!

李牧,寡人的武安君。你为何当年要向先王进言、对寡人之母不敬?此乃先王家事,又岂容你指手划脚!而寡人即位之后,非但没有挟私报复,反而对你委以重任,加封你为武安君。前两代先王亏欠你的,却是寡人,是那个你认为卑贱至极的女人的儿子,给了你武安君的封号、与前两代先王都不曾有过的委以重任!没有寡人,你至死也就是在代地边境喝上一辈子的西北风,就像前两代先王对待你的方式一样,又岂会有武安君的封号,又怎么有千古留名的机会!是,寡人之母是出身卑贱的娼妓,可寡人与你又有何亏欠?!你却为何只因寡人之母的出身,一根筋地觉得公子嘉更适合登上王位!

还有这不公的上天,自寡人即位以来,修筑柏人城抵御强敌,以孱弱的国力连续击退秦军,前两年又是连续的天灾,自即位起,哪一年寡人有过太平的放心日子?可寡人都撑了下来。试问,谁敢拍着胸脯说,有哪一代赵国君王所面对的形势能比寡人更加严峻与恶劣?又有谁能比寡人做得更好?!寡人有哪一点对不起赵国的历代先君、有哪里对不起赵国的百姓社稷?!

但为何。。。为何。。。为何寡人身为地位最崇高的一国之君,而寡人的母亲却是出身最为卑贱的娼妓?!

哈哈哈哈,忽然间,赵王迁阴冷地低笑着。

修筑城池、抵御强敌、赈灾抚民、任用良将,寡人以弱冠之年,扶此大厦将倾,苦苦支撑。但是他们却是不会记得的。。。不会记得的。。。

无论秦国与赵国的史官,以及无数的后人,恐怕都不会记得的。他们只记得,寡人是娼妓的儿子,是个昏君,是个自断臂膀、残害忠良的大傻瓜!哈哈哈哈哈哈,娼妓的儿子,居然也成了一国之君?自然该是个昏君傻瓜,这才说得通啊。哈哈哈哈哈哈。。。

“哒哒哒哒。。。”

冷清的夜幕之下,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渐去渐远,一支全副武装的军士正带着赵王的命令与虎符,直向北面井陉的赵军大营而去。。。

——————————————————————————————

(以上非历史,只是个人随笔,大家看看就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